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私授是开天至长庆年间伴生于古文运动的一种精英教育,拥有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效显著,是当时士子尤其庶民士子科举晋身的重要途径。然而,庶民阶层社会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自身利用私授诸种优质教育、社会资源的水平,虽然受业者以庶民士子居多,藉此科举晋身者却是广义士族子弟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上场诗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量众多,虽然有着类型化的倾向,但仍然可以看出元杂剧中士子的形象特点。元杂剧上场诗中的士子类型比较单一,大多描写士子贫困潦倒、身世飘零、入仕无望的悲苦和绝望。元杂剧上场诗中塑造的士子形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主要与元代的科举制度有关。元代统治者对科举的冷落乃至废除直接影响了士子们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但时代文化的诸因素使这个时代的作者及文学创作具有共性。晚唐"牛李党争"的较量和宋代科举制度改革,使举业的重要性和科举入仕者的地位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提升,这对后世社会政治、社会心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科举也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千余年的重要的社会现实。在宋元时代,以科举为主要内容或者涉及科举考试、文人士子的作品越来越多,渐成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并折射出其时文人的社会心态、生活际遇和人格追求。创作主体地位、处境和心态的变化,影响了宋元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冒籍现象”产生于宋代,几乎贯穿科举时代之始终。冒籍现象是科举士子对考试公平的诉求,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冲突。通过对“冒籍现象”成因、对策及其效果的透视,揭示“冒籍现象”久治不愈的直接原因在于分区固定解额制,根源于区域间经济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人方志敏等人在领导和建设赣东北苏区时,采取了很多有力的社会治理原则和措施,如坚持党领导苏区社会治理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政府主导和百姓参与相结合、社会救济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法治为社会治理的保障等。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行政治理经验,对当前的地方行政治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明清时期江西经济的发展,赣东北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商品经济在近代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赣东北在近代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出现了相应的专业市场,兴起了一批工商业重镇,带动了金融及劳动力等相关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杂糅的特点。准确把握近代赣东北商品经济发展的多面性,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而且对于区域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同志长期从事政府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信江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赣东北省苏政府主席和闽浙赣省苏政府主席等职,在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在这期间,方志敏同志非常重视并以极大的精力领导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经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代,读书士子顺利通过科举的最初级考试——童试,便可获得生员资格,拥有“秀才”这一科举的最低功名。“入泮”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们便异于普通百姓,或由出贡、入监肄业而得官,或继续参加更高级的乡试、会试,得中举人、进士而入仕。但是功名利禄最终只是属于幸运的极少数人,更多的士子则混迹在人海茫茫的科举大军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方志敏是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赣东北红军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他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经济、政治、军事活动,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从而使得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人民武装得到发展和壮大。他是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以身殉志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的杰出楷模。  相似文献   

10.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体育史略唐仁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闽浙赣”、“闽浙赣皖”根据地,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同志领导赣东北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由弋横而信江、而赣东北、而闽浙赣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扩大到闽浙...  相似文献   

11.
徐苏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3):15-18,23
王文治是清代书法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有"淡墨探花"之誉。若进一步对这个人物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他是个奇才,不仅是当地科举中有名的成功人士,名震京城,更是在书画、诗文、音律、文化交流中做出贡献的著名人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朝廷举行优拔考及举贡会考为士子宽筹出路。不料于考优拔之年,四川巴县及宜宾县竟发生了原科场经费是当尽归学堂还是于考选之年例应拨归士子之冲突。本文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其他资料,细考诸生所持之理据,观察士子于停科举后之心理取向。  相似文献   

13.
刘光蕡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方面亦有很深造诣。他倡议废八股、习算数、学西学,在书院开设了天文、算学、格致,制造、机械、外语等新课程,并主持刊刻了不少时务新书和科技著作。他还积极兴办实业,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专门人才,从而使西方科学文化在陕西以及西北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级各类考试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是各种腐败问题中最为民众关注、也最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形式选拔官吏的国家,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正是肇端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古代科举制的得失利弊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反思,继承和发扬科举文化的"至公"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赣东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代以来,赣东北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至明清已成为江西的富饶之地。赣东北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得力于这个地区水路的发达、物产的丰富、农产品的充沛和较浓的从商行贾之风,成为江西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对江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并推动了江西手工业的兴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它的兴衰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关于清代著名史家、文学家赵翼的家世问题,一般均从《瓯北先生年谱》或《西盖赵氏宗谱》之说,认为其“本宋室后”。笔者近年来细读瓯北诗及相关史料,提出不同意见。即赵翼乃宋人赵拧之后,赵拧与宋宗室没有瓜葛。赵翼自号瓯北之缘由,众说纷纭。赵柿之祖湘,已“家于衢”。衢,乃浙江衢州。瓯江,即永嘉江。衢州恰在瓯江之北。笔者认为赵翼以此自号,乃示不忘祖宗之意。这则从另一层面证明,他似系宋赵柿之后,而非宋宗室之裔。  相似文献   

17.
南昌名士万廷兰及其家族的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万廷兰家族在其父万惟佐的经营下,由赤贫之家一跃而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此后万氏家族迅速转型,成为一门科甲的地方望族;万廷兰个人也经历了从科举成功、仕途顺利到丢官下狱、声誉鹊起的巨大人生转变.万廷兰及其家族的经历,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清代社会中地方大家族的发展历程,还为我们认识传统时期人们如何理解法律与人情关系提供了鲜活的个案.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时期,赣南糖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表现了积极的变迁轨迹,并开始向现代转型。然而,置身于市场经济下的赣南糖业面对洋糖冲击而日益陷入困境。阐述了洋糖与赣南糖业的争夺以及面对冲击赣南糖业又是如何应对的,从中可窥见地处山区的赣南在近代的产业转型中所面对的重重阻力。  相似文献   

19.
与科举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教育,科举选拔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明清教育的兴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举。人们的科举观念和态度,在教育中有着相应的反映,明清教育体系,从官学到私学,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主体无不表现出以科举为核心的各种状态。学校、私塾、书院原本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为秉持应考科举的同一理念,各级教育的体制与实行形成了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20.
南通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张謇曾多次上书清廷,建议效法西洋,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公共图书馆。张謇创办了南通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早期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思想和实践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