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维。从而获得新颖的、独创的、高品位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国民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国镇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143-143,43
探讨了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挥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优势,渗透着科学技术、生产、社会、生活的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姚志娟 《科技信息》2008,(20):246-246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实施创新教学,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其未来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黄海平  张伟  沙超 《科技信息》2013,(10):487-488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无疑成为了培养具有科技进步的、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对未来人才能力需求的提高,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普遍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这些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创新教育呢?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致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大胆探索,不断进取,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使21世纪的人类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未来的经济竞争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具有参与知识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的普通劳动者.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实践应用技能的高层次知识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育者肩负的重要使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论什么方法,都离不开学生创新思维的规律和特点.现代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教育的重心应当从传授知识转化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下面,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目前教改中所关注的课题,也是时代的需要。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做为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拓展高职学生的发展空间,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课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创新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培养。本文通过介绍化学历史、启发性探究性的学习、实验创意设计等方面内容去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志民 《科技信息》2009,(14):67-67,72
在如今的和谐社会中都在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当今,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要如此,职业学校也一样,职业学校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本文将从数学学习中的联想,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来谈一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教育创新入手,实施教育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面对社会急剧而又残酷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未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培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大力改革实验教学,不断开展研究性学习,全面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创新的一些看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加强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本文以高校英语专业为例,分析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和制约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原因,对高校英语专业如何建构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提出了以下设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侧重选择适合训练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创新创业技能。  相似文献   

16.
曹晖 《科技信息》2007,(36):177-177,200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中心,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本文从更新教学理念、营造创新的教学情境、开展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探讨了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通过实践活动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裴晓璐 《科技信息》2007,(25):179-179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贾屹坤 《科技资讯》2010,(23):215-21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障。实施创新教育,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这也正是提高信息素质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