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司马迁作《史记》,是尽人皆知的。赵生群在《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发表《司马谈作史考》一文,指出《史记》非出自司马迁一人之手,乃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而成。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洞察与领悟。本文拟从《史记》中所折射出的政治观、历史观、道德观和义利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对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影响,从而拓宽对《史记》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于其所征引的前人的著述一般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或叙其书目篇卷,或录其作品全文,或具体,或概括,而对于淮南王刘安的著作却只字未提。司马迁《史记》是否征引过《淮南子》,《史记》并没有做具体交代。近代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史料征引之一就是《淮南子》,然而,通过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史记》中无史料征引自《淮南子》。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充满悱恻的史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风格。《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与司马迁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司马迁也受屈原的悲剧精神影响,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史记》的悲剧风格表现在对悲剧人物、悲剧英雄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史记》的五体结构,不仅是一种历史编纂方法,而且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形象反映。它记事起于黄帝,表现了司马迁各民族皆为黄帝子孙的民族大一统思想。《史记》的体制结构象征着历史的大一统方向。《史记》结构上的尊汉倾向厦其等列天子臣民的体例安排,是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在民族史的撰述上有杰出的成就。《史记》在体例上有开创  性贡献 ,为我们研究这些民族的史事留下了最早最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 ;《史记》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  史观。《汉书》继承《史记》对民族史的重视 ,也为各民族立传。班固在史观、史识方面比不上《史记》 ,但仍  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整齐体例、扩充材料等方面 ,大大丰富了民族史传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命运”一词充满了神秘色彩,是人类最为棘手复杂的问题之一。《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著作,其中渗透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命运的诸多思考。从自然命定论、天命论、因果论,历史决定论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司马迁复杂多样的命运观。通观《史记》全书,司马迁对命运的思考是复杂多样的,由多种命运观念综合形成。  相似文献   

8.
《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从把握《史记》与《战国策》中苏秦、张仪的形象异同可以见出司马迁受辱不馁的人生观、尊重史实公平公正的史官精神及其在材料的增删改写方面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岩穴奇士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绘的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隐士形象,岩穴奇士是司马迁人生观和人才观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11.
《项羽本纪》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最上乘之作,它代表了《史记》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从《项羽本纪》塑造项羽英雄形象的层面展开,分析、概括出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叙述的三方面特色:据实而叙;详略有致;方法多变。  相似文献   

12.
岩穴奇士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绘的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隐士形象 ,岩穴奇士是司马迁人生观和人才观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13.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分别是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文学观,文学观是主体,哲学观和历史观是两翼,它们是翱翔在文学自由王国的精灵.“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观使《史记》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品质;“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使《史记》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成一家之言”的文学观则赋予《史记》艺术性、审美性,三者异质同构,共同建构起《史记》文化意蕴的高楼大厦,使《史记》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5.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自杀叙事艺术成熟的标志.《史记》中的自杀叙事呈现出类型丰富的特征,并有着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化情节;增强作品的悲剧性.《史记》的自杀叙事艺术既有先秦文学的基础,又与司马迁的生命观、美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邱蔚华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28-29,35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夜郎的历史最早见于《史记》。近二十年来学者发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夜郎的政治中心、族属等问题上,还未有人就《史记》中有关夜郎史料进行整理。通过对《史记》中夜郎史料的梳理分析,可知司马迁写了一段夜郎当代史。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完成《史记》以后,一再自称"述往事,思来者"。这既是其说明著史目的之言,更是对毕生治史反思之语,简洁的语言中寓含深刻的思想。根据《史记》的内容,可以从历史认识、以史为鉴的思想、考察历史的方法及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体察司马迁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理解其"述往事,思来者"之义,把握《史记》的思想价值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继《春秋》而纂史,成《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凡五十余万言。这部被后世称为《史记》的煌煌巨著,是汉武帝以前中华学术文化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于北宋淳化五年,与唐以前写本文字多有不同。《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引用了大量唐以前文献,《史记》是其中之一,且尤为丰富。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出版)为据,广参王念孙、王叔岷等诸家之说,考证了刻本《史记》文字的某些讹、误、衍、夺,为《史记》文本的整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