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曲笔”艺术,是杂文的本质特点。早在先秦时期,“曲笔”就是古代论理杂文中常用的表现技法,并一以贯之至后来的唐宋明清时期。五四之后,随着杂文独立文体地位的确立,经鲁迅等现代作家的继承与创新,“曲笔”论理成为杂文根本的文学特征。杂文最常用的“曲笔”论理方法是象征、暗示、影射、类比、对比等。  相似文献   

2.
杂文是鲁迅的文体。文章仅从鲁迅杂文的修辞着手,谈谈鲁迅杂文中常用的主要修辞以及鲁迅杂文修辞运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五个方面分析鲁迅杂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艺术。认为鲁迅的论辩性杂文则常常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艺术收到良好的论辩效果。  相似文献   

4.
鲁迅杂文,是诗和政论的结合,是深刻的思想、崇高的情感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晶,尤其是鲁迅后期的杂文,更纯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满着真知灼见,具有砍钢削铁的说服力和追魂摄鬼的感染力。这是一部“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更是一座永具魅力的艺术美的宝库。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形象艺术的三大特点:第一,最高艺术成就不只是典型形象,也不只是类型形象,而是典型形象和类型形象两种;第二,形象化的最主要也是最好的方法不是“点睛法”而是“钩魂法”;第三,寻找出了使杂文产生最大魅力的艺术途径——理情趣化.  相似文献   

6.
一、杂文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艺术特质要求呼唤变革思维1、变革的社会与杂文的使命中国社会的变革,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上看,从变革的广度还是力度看,今天的变革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社会变革的影响亦是全方位的.杂文这种集政论性和文学性、集新闻性和持久性于一身的文体所受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在这么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杂文的性质正如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评价鲁迅杂文所揭示的:“鲁迅的杂文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它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当然这种独特的“社会论文”离不开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但从现代杂文诞生之日始.杂文就与变革的社会血肉相连,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和现代杂文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发表的杂文,便是抨击时弊和呼唤新时代的号角:历史推进到九十年代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就在前头,迎接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成熟的崭新巨人.然而,变革正如临盘的婴儿.充满对新生命临世的渴望、喜悦和穿过生命遂道的艰难痛苦,它需要助产士;需要呐喊扶助,需要涤除尘污还生命之清纯.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是今日变革社会的鼙鼓、号角.它是打开生命之门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过去研究界一致认为是“回忆性散文”。但实际上“回忆”并没有成为笼罩“叙述”的一种氛围.而只是一种对“今天”进行观照的距离移动。“过去”在鲁迅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是一种对现实的观照物,是对未来的警示,因而“回忆”与“杂文”是交织互渗的。《朝花夕恰》的文体核心正是这种“杂文方式”:一是“回忆”的功能是在“杂文方式”中显示的;二是主体的叙述性是在“杂文方式”中展开的。这也同时构成了鲁迅叙事散文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艺术辩证法属方法论的范畴.它常常表现为两个矛盾因素的统一,运用得好,可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越是伟大的作家,越能深刻地反映艺术辩证法的特征.<朝花夕拾>和鲁迅后期杂文一样,处处充满辩证法.通过一个文化巨人在青少年时代逐渐成长的足迹,反映了从清王朝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历史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9.
鲁迅杂文的社会性历来为研究者所看重,但我以为真正能够体现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应该是其“个人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抒情色彩使鲁迅杂文成为诗与政论的结合,坦诚地抒写自我内心世界更带上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杂文是我国从“五四”到抗日前夕的光辉史诗,也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同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投枪、匕首。尤其是他后期的杂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战斗的锐利武器。毛主席曾多次教导我们要认真学习鲁迅的杂文,有时甚至举出具体的篇名,指出学习的重点。一九七六年他老人家在重病期间还号召我们“读点鲁迅”。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好,作为教师还必须努力教好,务使学生通过对鲁迅杂文的学习,了解鲁迅,学习鲁迅彻底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文风,在新长征的道路上发出自己最大的光和热。  相似文献   

11.
鲁迅晚年创作的著名杂文《病后杂谈》,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考据精确,抒情别致,联系广泛,转换自然,笔法灵活,笔致幽默。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是纵横捭阖、贯通古今的融记叙、抒情、考据、议论于一体的千古名篇,也是鲁迅晚年的代表作。该文于保持鲁迅杂文一贯的战斗性之外,一改早年那剑拔弩张、金刚怒目式的抨击、揭露和冷讽热嘲、嬉笑怒骂式的讽刺与挖苦,代之以轻松潇洒的幽默和亲切温馨的抒情。显示着鲁迅晚年杂文艺术风格的突变,也显示着鲁迅杂文创作确已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思想艺术境界。写于稍后的《病后杂谈之余》则是该文的续篇,或称姊妹篇,主题、风格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2.
时间筛选文学。历史选择文学。鲁迅的杂文,随时代变迁,历史演进,一直保持着盛旺的生命活力。以往许多评论者,在论及鲁迅杂文历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呐喊》和《彷徨》中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曲笔”,而且有意地安排了各种“中介叙述人”,这下但是一种小说叙事策略,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内在紧张、矛盾的体现和调解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通过茅盾、鲁迅三十年代杂文的比较,探讨他们的杂文在思想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敏锐地反映现实,是茅盾和鲁迅的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第一个共同特征。三十年代是民族危难深重的时代,侵略与反侵略,投降与反投降的斗争尖锐激烈。茅盾和鲁迅一样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抨击日本侵略者。他的许多杂文控诉了日寇的血腥罪行,喊出了人民的愤怒吼声,如《血战后一周年》,《紧抓住现在》,《惊人发展》等。他的《把握住几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高度浓缩的创造形象、表达感情的立体语言。“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礼记、学记》)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比喻在修辞学领域中始终放射着奇异的光彩。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更是运用比喻来加强艺术表达效果的巨匠。一提起鲁迅先生笔下的比喻,人们往往想到他的杂文。的确,先生杂文中的比喻运用,可谓妙语联珠。以狗喻人,既有貌似公正、笑容可掬、独自得了中庸之道、不偏不  相似文献   

16.
寻找心灵的故乡——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鲁迅作品近二十篇,包括小说、杂文和散文等文体,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各个侧面。如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在联系,对具体的课文教学无疑将是大有裨益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正在此。  相似文献   

17.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杂文七篇。这些杂文内容深刻,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题材和形式多样,语言尖锐、泼辣、生动、形象,善用反语。鲁迅的杂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不朽作品。这些杂文,就文体而论,有纯粹政论的;有叙事、抒情夹认论的;有以明述事理为主的;有序跋形式的,学生不容易把握它的特点。这些杂文,内容深刻,写作时间距今比较久远,学生不明写作背景,对有的内容学生弄  相似文献   

18.
李敖杂文成功地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杂文优良的战斗文风,他善于取类型贬锢弊,敢于倡直书用直笔,长于寓在于谐化俗为雅,使其作品在当代杂文界尤具杂文本色,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走近鲁迅——漫议安文江《重读鲁迅六十题》杨凡周*通俗报刊版面的扩大,造就了不少以杂文名家的专栏文人。读多了,每每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发发牢骚,泄泄怨气,甚至指桑骂槐或者不知所云的便叫杂文。其实,作为“诗和证论的结合”,杂文于作者的要求甚高,除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晚年杂文,尤其是部分回忆散文,其文学属性和艺术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地镌刻进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年轮。作为回忆散文集的《朝花夕拾》,在经历了其他文体辉煌成就的历时遮蔽之后,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日渐呈现于世人面前。同为"夕拾"的怀旧之作,两者在创作背景、艺术格调以及主题意蕴等方面显示出某种暗合和一致。从异质同构的角度来切入鲁迅的散文世界,无疑可以更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一代文化巨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