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决定了消费方式、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水平,而消费和市场又为生产提供不竭需求,拉动和促进生产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地开发出满足人类需求的新产品,创造出新的消费、新的市场.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造消费、创新引领市场,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2.
易盈盈  谭莎莎 《广东科技》2014,(10):238-239
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近年来在食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不断涌现,例如地沟油、红心鸭蛋、陈化粮、黑心肉等等,特别是化工食品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此,急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和机制,批判和揭露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引导、教育和发动群众通过社会监督,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监督食品市场流通,依法对食品质量和完全事件进行维权和保障广大群众的安全消费。  相似文献   

3.
有机蔬菜是一种富营养、高品质、环保型的健康食品,它的生产与消费代表了当今国际蔬菜生产消费的新趋势.主要从有机蔬菜的品种特性、有机肥料的特点、耕作与栽培方式与施肥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合理施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据轻工总会资料报导,今后十年内,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是:—食品基础原料生产,如乳制品以及专用油脂、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的淀粉深加工等。—婴幼儿食品、老年食品、速食主副食品、旅游及休闲食品、冷冻及冷藏食品、特殊营养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疗效食品、功能食品等,满足各类人群和不同营养需求的需要。—罐头食品,其中重点是蘑菇、芦苟。马蹄等品种,并扩大出口;积极开发新的保存保鲜技术,发展冷冻、保鲜食品等。—酿酒业产品向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发展,通过引导消费,使普通酒向优质酒、高含量(酒精)酒向低含量酒、蒸…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生产同时也能促进消费,生产和消费是一种相互运动、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该文简要介绍四川省德阳市在创建"放心舒心消费城市"过程中的实践创新,并从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针对创建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沟油事件""、福喜过期肉事件""、昆明毒米粉事件"……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让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让消费者安心消费中国的食品成为一个奢侈的梦想,导致很多人宁愿付出更多的成本,千里迢迢去购买国外的食品,也不愿意吃中国自产的食品。纵观各类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总是出现难以追溯问题源头或生产制作、流通、消费等关联企业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其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缺乏食品溯源体系,因此,在国内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溯源系统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近年来,由于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二恶英、苏丹红1号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暴发,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欧盟管理法规No.178(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该法令实际上对食品制造业形成了新的技术壁垒.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 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极为重视。普遍认识到食品从生产到最终用于消费是一个有机、连续的过程,强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实施全程监控。  相似文献   

9.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0.
预测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新型食品(基因食品),有机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应用和研究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许多食品加工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出无污染、更丰富、更有利健康、更富有营养的食品,必将成为食品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粮食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面对当今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的严峻形势,节约粮食、适度消费刻不容缓。然而,现实中,在粮食紧缺的同时,食品浪费的现象在我国却广泛存在,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背离。因此,我们应在风气树立、制度约束、政策鼓励、法律惩处和消费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人们的节俭意识,减少食品浪费,推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今天,由于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食品领域,人们得到基本食物热量需求满足后正在追求安全、富营养、高质量食品消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改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方法以协调环境——资源——食品——健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食品体系,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它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区域自然资源的保持,缩短食品流通距离,降低流通成本,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提高农民的收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食品体系,关键在于持续生产模式、健康消费模式和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及绿色销售渠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正>食品产业连接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承载着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影响人类健康、行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产生机理、食品加工过程组分变化与营养安全、食品分子营养机理与营养设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等是国际食品安全研究的前沿领域,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博览》2013,(11):9-9
造假者缺乏道德水准,但有专业知识。在英国,工业革命将食品生产从消费中脱离出来的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英国政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来处理众多耸人听闻的食品掺假事件。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假冒橄榄油事件致使数十人遭受永久性的精神损害。今天,中国人在食品上的造价手段超过了欧洲人。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顺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为我国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指明了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需要统筹考虑生产与消费。消费由生产决定,同时它也影响和引导着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模式对生产方式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产品只有进入消费环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消费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要,对生产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成为促进生产的内在动力。因此,消费成为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焦点。消费理念的创新、消费模式的重建以及消费需求的满足成为这一可持续进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儿童的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结合儿童消费心理提出了一些食品营销方面的建议,希望能为我们的食品企业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为企业的蓬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食品从生产、贮藏、销售到最终消费,都会由于微生物、酶和害虫等生物作用,氧气、水份和光线等化学作用,吸潮和蒸发等物理作用而产生质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谷物平均损失达25%,其他食品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损  相似文献   

19.
从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的理论分析入手,以此为基础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不会产生摊薄效应,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城镇化均能显著拉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利率上升未能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起到抑制作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自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来呈现小幅下降。通过控制物价、提高收入、加快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升城镇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水平和幸福感。有益于物价水平合理稳定、收入较快上涨、经济健康向前发展的人民币升值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消费,本身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与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联结在一起,象个首尾相衔的链条推动着再生产循环运动。这里,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它决定消费。但消费决不是消极地适应着生产、决定于生产,而是对生产有着反作用:一、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这是因为:产品之因此成为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劳动,而只是作为活着的主体的对象。这样,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同时使产品最后完成。二、消费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没有消费,就没有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就不会有生产。不仅如此,消费的增长又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开拓生产的广度,是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又决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