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藏语动词除了及物和不及物、自动和使动外,还可以根据动词与主语的关系,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自主和非自主动词与名词的格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谓语动词是非自主的,其主语是通格,如果谓语动词是自主的,其主语是动者格。  相似文献   

2.
尤梦娜 《科技信息》2008,(2):157-158
"领主属宾句"是汉语中争议较多的一种句法结构,其非宾格动词同时带有"主语"和"宾语"的现象一直无法得到完美解释。本文旨在探讨"领主属宾句"中领有名词的句法地位,基于Luigi Rizzi的"分裂CP假设"(split CP hypothesis)和Chomsky最简方案(MinimalistProgram)的理论框架,对该种句式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句法分析。本文认为,"领主属宾句"中的领有名词并非句子的主语,而是从非宾格动词内论元的定语位置移到了句首的Spec-Top话题位置。移位后的话题与其语迹享有相同的格与题元角色,其格为属格(Genitive Case),其题元角色为POSSESSOR。  相似文献   

3.
何历蓉 《科技信息》2009,(27):161-162
V—ing形式是英语动词的一种非限定形式,国内外一些语法学家在英语非限定动词-ing形式的分类和用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奥托·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1933;1940)、张道真(1995)和薄冰(2004)等为代表语法学家认为,非限定动词有三种形式,它们是不定式、分词(含-ing分词和-ed/en分词)和动名词;而以夸克(Randolph Quirk,1974;1980;1985)、王嘉龄(1980)和章振邦(2003)等为代表的语法学家认为,非限定动词只有两种形式:不定式和分词。他们用“-ing分句”这一术语来笼统地称呼-ing分词和动名词,但同时也指出“-ing分句”含有名词特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有关英语非限定动词-ing形式的术语和特征经常被混淆和误解。本文将引用叶斯帕森等语法学家的观点,把V—ing形式分为现在分词(presentparticiple)和动名词(gerund),从句法角度分析它们在句中的用法区别及其逻辑主语的表现形式,旨在提高学习者的翻译、阅读和语篇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4.
英语造句的根本特征是主谓构造,包括语法性和逻辑性“主谓结构”。逻辑性“主语-谓语”结构的逻辑主语采用中心词为主格形式的名词词组,逻辑谓语采用非限定动词词组或无动词词组,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意义表达单位。该结构既分布于大句,也分布于小句,既可以是从属结构,又可以独立存在。在一定语境下实现意义表达的简洁化是其主要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英语中,读者常见到带有that的句子。That是个常用词,用法很多,可用作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等。现就that作为连词的用法,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点,供英语学习者参考。1 引导名词性从句1.1 引导一个相当于名词的从句,尤其是一个动词的主语或宾语,连系动词后面的谓语主格或it作形式主语或宾语所要求的名词性从句。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会丧失本身的一些语法特点,而取得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叫做“名物化用法”。另外有些文章把这种临时“变性”叫做“事物化”或“名词化”——不管哪种叫法,总是承认动词或形容词一充当了主语或宾语,就取得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但是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而临时“变性”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名词,动词的名物化用法(或“事物化”、“名词化”的用法),还不如说句子的主、宾语位置能使非名词的词具有名词的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语义格、Frame Net、Prop Bank、CPB、Nom Bank、CFN和北大中文网库等语义知识库和语义标注语料库和国内外论元结构理论和语义角色体系.采用论元结构分析理论,以藏语逻辑格为对象,详细分析了受动格、施动格、目的格、来源格和处所格所包含的语义角色,探讨了藏语动词和格助词对藏语语义角色的预测能力,提出了一个藏语语义角色体系的雏型.  相似文献   

8.
壮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其语法形式有相当多的共同特征。就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说,这几个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1、主语放在动词之前,宾语放在动词之后。比如: 他来了。妈妈洗衣服。壮、汉语完全相同。2、处所状语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动词的前面。比如: (1) 壮语:我在里教室看书。(注) 汉语:我在教室里看书。(2) 壮语:特弟在屋煮饭。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对旬中名词的格支配关系,将日语复合动词分为三大类,即并列关系、修饰关系和融合关系。其中修饰关系又分为中心词前置式和中心词后置式两类。通过对句中名词的格支配关系分析,也可以为分析复合动词自他性的特征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讨论中动词和作格动词论元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中动结构中,事件论元受到了抑制;在作格结构中,事件论元没受到任何影响。进一步分析两者内论元结构,发现两者内论元的生成也是不同的:中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宾语派生,而作格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主语派生。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统计的语料库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信息处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章就1 341个藏文的单音节动词,从形态、句法和语义等层面归纳为17类属性,在此基础上,统计动词各类形态结构的数据,描述了每个动词的特征信息,分析藏语动词在句法和语义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了一个以形态和句法特征为主、兼顾语义信息的藏语动词知识库,为进一步搭建藏语动词框架语义库和创建藏语句法树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藏语语法中格标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诸如使动词成为羡余,使句子中名词性成分容量提升,造成句法成分的多重性等。在以格标记为核心的名词句中,结构语言学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明显凸现,而语言逻辑却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被字小句进入定中结构后存在三类主语后移现象,即,主语后移A类,修饰语中的谓语动词主要以光杆形式和带结果补语的居多;主语后移B类,修饰语中的谓语动词以带状态补语、处所补语、结果补语和宾语的居多;主语后移C类,数量极少,多数动词后带宾语。"被NP2VP的"结构,以主语后移A类居多,都指向被字小句主语,且多数指称的是"人",中心语都可补出,属"的"字结构后面省略的现象。方位短语中被字小句的谓语动词以光杆形式和带结果补语的居多。实际能进入动态定中结构的复合被字小句数量很少,主要是句式Ⅱ(被所格式),"被NP2VP的"结构和方位短语都比较排斥复合被字小句。  相似文献   

14.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语句子的逻辑主谓关系是与语法上的主谓关系相对而言的,这种主谓关系的特点是主谓之间没有明显的语法形式(如人称、数等语法形式),其谓语部分是以动词不定式、分词、动名词、形容词、名词、副词、介词短语等非谓语形式表示的。由于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只有从逻辑意义上来判断主题(逻辑主语)和行为、状态、性质、特征(逻辑谓语)之间的关系。否则,在语言实践中,我们对这种语言现象就不可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英语句子中的逻辑主谓关系主要表现在各种复合句中,现就一些句子简要分析如下。为了减少文字叙述,逻辑主语用单横线…  相似文献   

16.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同一水平的三组受试分别进行主语关系从句、直接宾语关系从句和介词宾语关系从句的教学,结果发现:(1)在这三种关系从旬中,主语关系从句最容易习得,标记程度最低,其次是直接宾语从旬,最后是介词宾语从句,这与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假设相一致。(2)语言教学的结果基本支持标记投射假设。一方面教授标记程度高的介词宾语关系从句可以投射到标记程度低的主语关系从句,但另一方面语言教学的投射是双向的,可以由标记程度高的内容向程度低的投射,也可以由标记程度低的内容向程度高的投射,只不过前者更容易。(3)本研究的结果与可教性假设不相吻合。语言是可以教得的,但语言教学并不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因为教授更难的语法结构反而更有利于语法习得。  相似文献   

18.
藏语传统语法对词的类别划分不是很细化,藏语词典中除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外,对其他词类的描述也处理得较为模糊,更突出的是词和短语的界限不明,且时而还有句子出现在词典中。对于虚词不能停留在词类层面的标记,对其进行句法和语义范畴的标记在文本理解中尤显重要,这是由于虚词在结构性很强的藏语中扮演着句法架构和语义桥接的重要角色。文章从语义关系和藏语虚词功能、功能性虚词分类等方面探讨了藏语虚词的功能标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英语非作格动词的生成出发,探讨汉语的非作格动词可以带宾语现象的表现特征,认为当单个非作格动词与结果补语构成动结式复合词后,结果补语这一句法手段使得非作格动词后面可以带名词词组,然而其论元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该假设不仅能区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而且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在极短的时间内习得母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依据“的”出于“者”及袁毓林“谓词隐含”等理论 ,求证了“NP +的”的渊源历程和结构理据 :“NP +的”来源于“NP +者” ,“NP +的”中隐含了“作、当”一类动词 ,它是“作 /当 +NP +的”的紧缩形式 ,其中“的”提取“(作 /当 )NP”的主语 ,这种“的”跟“VP +的”中的“的”是同一个名词化标记。从汉语的发展趋势看 ,“NP +者”演变为“NP +的”后 ,最终的结果将是名词化标记“的”的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