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多用水轮,就是用同一水轮,带动多个工作机同时工作。该文首先对中国古代所用的动力作了分析,指出水轮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强调在古代的多用水轮系统中当有离合性能。该文又引用古藉中的有关记载论证了中国古代多用水轮发展过程,它大约出现于元代,至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文章最后还说明同济大学中国古代科技制作室对《天工开物》所记多用水轮的复原方案及其制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水轮及其驱动机械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四、其它机械的立式水轮(一)筒车与轧蔗机的下射立式水轮本文中的“筒车”系指由水流驱动的、装有提水筒的轮子,即水转筒车。《全唐文》卷九四八中陈廷章的《水轮赋》描述了轮形提水...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力机械的起源、发展及其中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古代水力机械的发展已不乏研究,该文从水力应用的角度探讨它的历史演变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发展做了横向历史比较,从而对中国古代水能应用发展阶段的划分,水力机械起源时间的确定,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地位等相关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7,(2):48-48
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是经重庆电机厂资产债务重组的股份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ISO9001认证企业,中国机械工业500强,重庆工业50强,同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开发制造的企业之一。公司主要生产中小型交流电动机、发电机、水轮发电机组和直流电机。目前电机产品综合生产能力300万千瓦,年产值6亿元。  相似文献   

5.
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机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和现存的传统技术也就是认识或者说发现中国的技术传统。20世纪,刘仙洲、王振铎等专家开创了中国古代机械的文献考释、专题研究和复原工作。李约瑟、陆敬严和华觉明等学者的著作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的缺憾限制了人们对机械技术传统的认识。进一步发现技术传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调查现存传统技术。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1991年以来,本文作者有选择地调查了若干种机械的机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技术细节,将实物的调查与走访工匠相结合起来,在认识技术传统方面有所突破,抢救了一些技术资料,积累了调查研究的经验。作者认为,可以像国外同行那样,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到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技术传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风力翻车构造原理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翻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提水机械之一,风车是古代主要动力机械之一,该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及现今所用传统翻车与风车的实地调查,探讨了中国翻车与风车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讨论了中国风车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古印度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说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古代关于一个小世界的结构的理论,至迟在西晋(265-317年)时期便已随佛教的东来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大地(即地轮)浮在水体(即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而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承托,于是各自得以不坠落,从而论述了天地结构的稳定性,也表述了大地乃是在虚空中之一物的观念。从西晋到唐代(约7世纪)至少有5部佛经提及地轮、水轮、风轮的各不相同的具体尺度,这说明这一理论在古代印度有不同的流派存在。这一理论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当无疑问。它也为一些道士所接受,并被改造成易为中国人理解的观念,载于若干道家的经典中。由于这一理论同占主导地位的张衡浑天说存在较大差异,又由于有关佛经对这一理论的具体描述各异而造成的混乱,致使这一理论在较长时间内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到五代时期(约10世纪),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才得到重视,并成为对张衡浑天说进行重大改造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关注中国历史上的机械发明。张荫麟和王振铎等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开展了古代机械史的专题研究,包括复原古机械。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对那些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机械做了田野调查。刘仙洲等机械学家—史学家以现代机械工程学为参照系,研究古代机械发明或创新,并以学科史的视角书写机械发明史。李约瑟等科学家—史学家着眼于撰写综合科技史,为此研究机械工程史和其他学科史,阐释中国发明在欧亚文明史上的重要角色。此外,某些工程师主持或参与古机械复原,尤其是帮助史学家破解技术奥秘。科技史研究的维度和方法论是多样的及互补的。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专长,为全面认知历史上的科学技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天地人整体思维与传统农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天、地、人三位一体,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中国古代的宇宙系统论。元气、阴阳、五行、尚中、国道等哲学范畴、概念都包含在天、地、人宇宙系统论的框架体系之中。该文通过系统考察,阐述了天、地、人整体思维对农业的渗透和影响,进而试构建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并概略地分析了它在农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第1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于1998年10月12~14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北农业大学、日本机械学会、日本技术史教育学会协办。80余名中国作者提交了79篇论文,实际到会的中国学者近40名,其中包括两名台湾成功大学的学者。35名来自大学和产业研究机构的日本学者提交了33篇论文。另有一名代表来自美国。会议展现了近年来的机械史研究成果。代表们分综合、古代、近现代3个组讨论了中国、日本及其他国家机械技术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刘仙洲(1890~1975)是中国机械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文章从学术史角度对刘仙洲在清华大学开拓中国机械史的研究工作和推动机械史学科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考察。内容包括他早期对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机械史的系统整理与研究、他的治学方法及其特色和他的学术工作的传承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于仿人机械的幻想自古有之,工业革命后传统工匠突破了依靠复杂工艺来提供自动机械的动力源问题,电动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早期机器人诞生成为现实。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在清末通过报刊、电影、小说等形式传入中国;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知识的新闻报刊,搜集与机器人题材有关的电影及小说,进而分析近代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及影响,探讨民国时期民众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该文在对晚清割圆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其方法和内部结构上的弱点,即割圆术中的分析、归纳和概念三者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不能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和理论基础。并以此为例,提出了中国传统数学具有的“抗变性”,而这种抗变性是中国发展近代数学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数学表现出机械化的算法特征。它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一面,但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烙印,本文从数学思想和文化史的角谎,就“经世致用”与中国古算机械化的发展,拟作一些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根据分析对传统的“天人合一”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由于对至上神圣存在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所不同,基督教和天道信仰这两种信仰传统在近代面对牛顿范式的机械宇宙观时遂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基督徒借助自然神学的思维框架,欣然同意把宇宙视为一架精妙复杂的机器,以此论证上帝的存在。然而,宇宙若被视为不具备内在动力、生机和灵慧的机械,则它显然不足以担任至上神圣存在这一角色,因而机械宇宙观对中国的天道信仰则构成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企业、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跨国公司的优势日益从传统的规模和资本优势转变为网络、知识转移与创新优势。本文从网络和知识转移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四种基本创新模式,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三种典型类型以及优势构建和转移的方式,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居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休闲生活理念和休闲生活方式的优秀内容。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它们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休闲的视野对中国传统居家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对引领人们认识与弘扬中国传统居家休闲文化,提高居家生活的精神文化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关古代水力机械的发展已不乏研究,该文从水力应用的角度探讨它的历史演变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发展做了横向历史比较,从而对中国古代水能应用发展阶段的划分,水力机械起源的确定,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地位等相关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代中西金丹术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国炼丹术与西方炼金术在产生的物质基础、追求目标、理论体系、操作方法等方面的相同点和特殊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了金丹术是化学发展的必经之路,阐明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化学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金丹术不同演化方向的原因做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中国炼丹术和西方炼金术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独立产生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