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对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所《新仪象法要》一书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认为《新仪象法要》既记叙了11例纪前我国天学上的成就与天仪器插史,又描述了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天仪器-水运仪象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留给后世的一份极具科学价值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考察水运仪象台复制与研究全过程入手,对科技史学界有人提出苏颂铜制水运仪象台没有成功运转的论点加以评析.用《新仪象法要·进仪象状》,宋、金两史《天文志》、《律历志》等史料和今人利用仿真复原实验的数据以及苏州新育龙科教设备公司的复原实践,论证了苏颂铜制水运仪象台确实成功地运转过.  相似文献   

3.
《新仪象法要》是中国古代以"图说"方式表达技术与科学知识传统的杰出代表。文章对该书"图"与"说"的内容和表达方法条分缕析,具体探讨其较为完整的绘制系统,以及绘制者的阐释逻辑。指出该书全面呈现了水运仪象台的基本构造原理和功能,其"图说"及所表达的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可信性。作为宋代技术绘图的典范,《法要》为技术图像表达法的逐渐形成,以及系统化和专门化做出了重要示范。  相似文献   

4.
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著作,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在充分肯定它的科技成就的同时,也应该如实地指出苏颂的错误和<新仪象法要>的不足;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功贯古今、誉满天下的著作,对<新仪象法要>的论述和阐释使中外科技史工作者为之叹服,但也有错讹和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5.
北宋苏颂和韩公廉于1092年主持制成水运仪象台。20世纪50年代,刘仙洲、李约瑟等科技史学家研究《新仪象法要》,分析这套装置的构造原理及其擒纵机构。王振铎在1958年春制成1:5的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英国学者康布里奇和日本工程师土屋荣夫先后在1961年和1993年,分别就"受水壶"和"天关"提出新的复原方案,从而充分读懂了中国的擒纵机构。80年代以来,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若干个团队对水运仪象台做了不同比例的复原,包括原大尺寸的复原品。  相似文献   

6.
首先,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对石油和制作石油墨的记载,对“石油”一词的最早提出者进行了考证,否定了《太平广记》中记载石油的说法,确认沈括是最早提出者。其次,对沈括“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进行了分析,指出“此物”不是指石油而是指石油墨,那种认为沈括预言了现在石油的广泛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沈括是在传统松烟墨工艺造成环境破坏和原材料短缺的基础上,认为石油墨将来会流行的。最后,考察了沈括的石油墨在中国传统制墨史上的地位,发现石油墨并未如沈括所预测“大行于世”,而是在历史长期湮没无闻,直到中国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后,才占据了制墨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秦汉及以前的古历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澄清以往对《左传》的一些误解,指出不能把刘歆、杜预的说法作为《左传》的说法。人们普遍承认《左传》自有一套历法,该文第一次对《左传》历法作比较全面的探索,找出其岁实朔策等,指出它已具历法的雏形。文中指出,秦朝曾采用颛顼历与殷历,吕不韦引用的似是殷历而非颛顼历,该文比较全面地讨论殷历。文中指出,颛顼历是吕不韦被免相后采用的新历法。作者解释它所以是立春标准历,其太岁年名与殷历相差一年,其星岁对照表与  相似文献   

8.
《西洋新法历书》星表之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对<西洋新法历书>星表来源及流传情况的分析,认为该星表的星官安排依照中国古代"步天歌"系统,恒星赤道坐标是从其黄道坐标推算得到,使用的黄赤交角值是第谷的(比实际值大);<西洋新法历书>星表和星图中的恒星数据主要来自第谷的扩大星表,同时以托勒密星表和科泽尔观测的南天星为补充,另有少部分似出自实测;<新制灵台仪象志>星表出自<西洋新法历书>星表,其中多出的500余颗小星相应数据出自徐光启、汤若望等人观测,并且<新制灵台仪象志>采用了比<西洋新法历书>相对精确的黄赤交角值.  相似文献   

9.
《晓庵新法》中的常数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庵新法》一书含有各种基本常数、导出常数、计算过程中的中间值900多个,第二卷中的200多个常数尤为重要,是推算这部历法的基础。因此,要理想解《晓庵新法》,首先要弄清每一个名词术语的具体含义。该文首先将对第二卷所列常数的含义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一些意义很不明确的术语,给出确定其含义的根据;其次,通过与《西洋新法历书》的常数系统进行比较,探讨《晓庵新法》数据系统的渊源;最后,还对《晓庵新法》中黄道距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籍所载星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星表的观测年代。该文考查了历代星官组织规模的发展过程,以及唐籍中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星度数据的演变及其相关的记载,发现《开元占经》所载二十八宿星度是当时的观测结果,认为应将“石氏”星表的观测视为唐代早期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成就。该文还对以往流行的用岁差原理结合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推算“石氏”星表观测年代的研究方法作了检验,并讨论了其所以不可靠的原因。文中对唐宋星表观测误差分组现象也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道教养生典籍《道枢》作者生平、成书背景、成书时间、版本源流、养生思想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细致的探究。作者认为 :《道枢》由福建晋江人曾忄造编撰于 115 1年前后 ;该书的出现与宋代道教发展状况以及曾忄造本人的阅历密切相关 ;《道枢》不同版本在卷数、篇数、文字方面有差异 ;《道枢》养生主导思想是兼容并用。  相似文献   

12.
署名“焦玉”的火器著作,自明末以来,有多种抄本和刻本流行。许多人将之作为元末明初的作品使用,该文经深入考证,认为它们应是成书于明代后期  相似文献   

13.
公元6世纪时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农业科学典籍,其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23种制醋工艺。这是迄今有关制醋的记载。该文运用现代微生物学和酿造学的知识在讨论黄衣曲的使用和制备的基础上,从制醋工艺中原料的处理、发酵水份、温度、湿度、酒精度、卫生和成醋的保存方法等条件入手对书中前15种制酢法的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还对贾思勰选自《食经》的八种苦酒法的工艺也进行了概述对比。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报刊上关于“以人为本”的由来说法甚多。这里稍作考辨。1.中国的“以人为本”。不少人认为,“以人为本”提法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其实,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2册第8页)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相似文献   

15.
试论《九章算术》的问题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九章算术》中问题的设计和组织,以及编著者设计和组织问题的总目标进行了研究,认为:(1)《九章算术》的题设有“表”、“里”两层含义。从表面上看,《九章算术》是应用题集;从深层看,它是一部钩沉索隐,把握群数之赜,展开为数之道,并以象征形式表达“赜”与“道”的著作。(2)两层含义间的关系是,表层看到的实际应用问题是深层探讨和表达数之“赜”、数之“道”时观象的对象、取象的借鉴和表象的形式。(3)《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aon(拼写有误,应为Typhoon——摘编者)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  相似文献   

17.
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是明代传统数学中一部承前启后的算书,与“九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该书的问世是《九章算术》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文章详细比较了《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与《详解九章算法》,深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尽管后者包括了《九章算术》本文、刘徽和李淳风的关注、贾宪的“细草”和杨辉的“详解”等内容,但对《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影响最大的是“详解”;吴敬读到了《详解九章算法》,但没有看到单行本的刘徽和李淳风注的《九章算术》。文末指出了前人研究中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8.
欧洲人制备单质砷的早期历史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考证、模拟实验和根据现代化学知识做出的分析,检验了前人对大阿尔伯特、帕拉塞尔苏斯和施罗德制备单质砷的历史描述。研究结果表明:(1)大阿尔伯特用雌黄肥皂共热法制备单质砷的文献来源不是《矿经》,而是《金丹术笔记》,模拟实验确证了这种方法。(2)帕拉塞尔苏斯用蛋壳与砒共热法制备单质砷的流行说法既无原始文献依据也无化学根据,他制备单质砷的方法是肥皂与砒共热法。(3)施罗德的《药典》中没有制备单质砷的记载。假若他在其他著作中记载了炭与白砒共热和石灰与砷硫化合物共热的方法,则前者可以得到单质砷,而后者是否可以得到单质砷尚存疑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刊有黄润华的《漫话“喀斯特”一词》的文章。该文对“喀斯特”一词来自什么语言作了一些探源,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当谈到汉语中的“喀斯特”这词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该文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喀斯特一词被世界地学界广泛使用,中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也早已将其音译为喀斯特。”看来,“喀斯特”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但是早到什么时候,文章没有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4期汪天文同志的《时间之属性》一文中“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的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与该文不同。笔者认为有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之分,两者是统一的,同时又是相对的,不可逆的,单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