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7,(8):52-5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中的网格应用课题“气象集合预报应用网格”研究,课题合作单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武汉暴雨研究所、上海台风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等单位。课题于2007年3月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中的网格应用课题--"中国气象应用网格",课题合作单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上海台风研究所、武汉暴雨研究所、广东省气象局、烟台市气象局等.课题于2005年11月通过验收.2006年7月课题通过了由中国气象管理部门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成果在网格门户、数值预报运行控制、工作流的研究开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网格技术的发展为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可全面共享的计算资源和可协同工作的开发环境。针对集合预报系统计算量大、数据量大的特点,课题利用网格技术开发了一个基于网格技术的气象中尺度集合数值预报网格应用系统MAGEP(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 Grid formesoscale Ensemble Prediction)。该系统聚合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行业内部和中国国家网格在内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和研究资源,为集合预报系统的运行提供了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能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格”这个科技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当这个看似熟悉的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很多困惑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读者还不清楚“网格”究竟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优点使之受到了如此的重视,大家想知道究竟“网格”的“格”到底是什么?是我们印象中的线条纵横交织呈菱形的网眼吗?公认的网格概念“网格”其实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名词,但是目前在国内却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版本。“网格”作为IT界普遍公认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8年,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Ian Foster和Carl Kesselman研究员在其著作《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中提出。“网格”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思想来源于另一个专业:电力网。“网格”的英文原文叫“grid”,这个“grid”取自“power grid”,而“power grid”就是电力网。电力网虽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但它的一条设计思想却一直非常实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力的方式很简单,正常情况下接通电源即可获得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不需要关心电能是从哪个发电厂送来的,是三峡还是大亚湾,也不需要知道这是水力发电、火力发电还是核能发电,而只需为自己使用的电能支付费用就可以了。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电力网把全国的发电厂、输电站和变电站用输电网络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了。“网格”就是想借用电力网这种概念,将网上的所有资源综合集成起来,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数据等资源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让人们像从电力网获取电能一样获取高性能的计算能力。我们再看看IT界专家眼中的“网格”是什么。Ian Foster给“网格”下的定义是:“在动态变化的多个虚拟机构间共享资源和协同解决问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院士认为:“第一代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第二代互联网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作为第三代互联网的‘网格’则试图实现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由此可以看出,“网格”的“格”与“格子”毫不相干,它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才与“格”挂上钩的。“网格”是利用网络技术的“网”字与英文“grid”的另一个意义“格子”,组合成的一个具有新的含义的新的中文科技名词。这个名词及其概念目前已经得到信息技术领域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并衍生出了网格计算、网格存储、服务网格、知识网格、教育网格、气象网格、科学数据网格、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网格等派生词。目前,无论是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商业领域,“网格”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概念。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都在组织对“网格”的研发,其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等单位参与研发的“中国国家网格”(CNGrid)是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支持建设的网格示范平台。而各大商业企业,如IBM、惠普(HP)、甲骨文(Oracle)等公司,更是紧紧抓住网格这个浪潮,推出了若干支持网格技术并包含中文“网格”名称的商业产品。此网格非彼网格就在IT业界大力推广“网格”这一概念和应用的时候,最近又出现了一个看似像“网格”派生词的概念: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模式,或称网格管理模式。2005年2月,北京电视台推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专题系列节目,报道了北京市东城区采用的“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据报道,该模式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科技部已将其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的示范工程,认为新模式对国内已建成城市的市政设施管理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北京市科委也在进行项目鉴定,准备在北京市大力推广。由于我们上文所说的“网格”概念已推广多年,IT业内人士对此报道的兴趣多半来自对“网格”技术应用的好奇,了解之后才知道此网格非彼网格。这里所说的“网格”才和“格子”有关,即网状单元格,而与我们上文所说的“网格”一点关系没有。“网格管理模式”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东城区所辖的25.38平方公里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率达到90%以上,保证了城市管理中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管理工作在城市的每个地方、每个时段都能准确覆盖,从而实现精确、快速、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虽然“网格管理模式”这一概念对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与“网格”同为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新名词,而它们又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出现的时间也相差不了几年,这样势必会给读者造成概念上的误解,也会给新名词的审定工作带来麻烦。因此,我们希望有关单位在制定新名词时,能够与相关机构协调,以避免推出的新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格”这个科技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当这个看似熟悉的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很多困惑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读者还不清楚“网格”究竟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优点使之受到了如此的重视,大家想知道究竟“网格”的“格”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8,(20):59-59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北方草原蝗虫气象监测预测服务系统推广应用”以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草原蝗虫的气象遥感监测预测服务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主要核心技术。利用气象和天气学指标与RS和GPS定位技术,实现对草原蝗虫发生面积、有限区域内种群密度、最佳防治龄期和迁移趋向的多目标、多空间尺度、多时效的监测预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二次衰减模型。该模型主要基于地质环境、降水量前期观测及未来预报等关键因子及细网格技术而建立,模型中特别对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触发地质灾害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引进降雨量综合致灾能力评估础指数和致灾能力二次衰减两个概念,提出了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对地质灾害内在触发机制的改进思想,并成功应用于张家界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在近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审定科学名词时,必须深入理解名词的实际内涵意义。下面举一些例子:1.天气导变与人工影响天气我在50年代初已注意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1958年我写《人工影响云雾》一文,曾为吉林首次人工造雨抗旱前为吉林省气象局所参考。1960年后教授过云雾降水及人工降水课程近二十年,参加过这方面的实践,进行过这方面的科研,写过这方面的论文和讲义,也翻译过这方面的书藉和论文。因而知道“人工影响天气”这一称谓的由来,深感这一称谓是历史选择的产物,有其通俗而为群众在较长时期所接受的特点。但随着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的深入理解,并对这一称谓的文字结构的注意,认为它并不反映这门学科的主要特征,而且构词累赘,有待改进。所以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采用“天气导变”和“天气导变学”的名词,发表了《“天气导变学”发展的讨论》一文,从人工影响天气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学科特点出发,阐明了为什么要用“导变”这个名词的理由。1990年9月,又发表了《天气导变研究方向刍议》提出了这门学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198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气象学词典》中,也已将“气象导变学”列为词目。“气象导变学”的涵义,比“天气导变学”更广一些。它包括“气候导变”的内容。为什么“人工影响天气”的称呼要改为“天气导变”呢?至少有下面三个理由:① 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和研究,事实上是“导变天气”的作业和研究。但“人工影响天气”中“影响”两字,意义含糊,看不出其中包含“导变”这个关键性学科特点,因此不及“天气导变”一词为贴切。② 名词中标明了“导变”这个学科性特点,有利于人们根据这门学科特点,实事求是地发展此学科。③ “人工影响天气”一词,从构词法看,是句子而不是学术名词,字数又多,使用不便。下面对这三个理由,分别作一些阐述。(1)为什么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实际具有着“导变天气”的意义呢?这是因为云体始终是在自然天气过程中发展着的。人工播云只是对自然过程的干预。在干预以前,干预当时,及干预以后,自然过程仍在作用,并未停止。因此干预的结果,是自然过程与人为影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一般说来,人为干预的能量,远小于自然过程的能量。因此人为干预自然过程,只能采用“诱导”与“引导”的办法,促使自然过程接受人为导变,并使天气按人们期望的方向转变。这当然只能是一种“以小导大”、“以弱导强”的促发机制,属于“智取”措施。不能硬来,只能借用“自然”本身的能量为我所用。一个铁路扳道工,只要对铁道道叉轻轻一扳,一列几十节满载客货的火车,虽然重量和能量都远大于扳道工,却能乖乖地按扳道工的期望,从一对轨道转向另一对轨道行驶,天气导变也是这样。例如云中一个降雹过程是由一系列前后相接的成雹环节组成的。我们只要人为干扰它的某一个成雹环节点,就打乱了云中成雹过程,使此后“自然”不再向成雹、降雹的方向发展,从而完成了人工防雹抑雹的目的。可见“以小导大,以弱导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实质就在于这种“导变”机制的实施。这种机制的认识是人类对人工影响天气学科的认识有所深化后才获得的。“人工影响天气”这个称呼中应包含这种“导变”概念,但却未表达出来。从历史发展看,“人工影响天气”这一称呼也有一系列发展过程。最初人们称它为“人工控制天气”,也有称它为“天气工程学”的。但是以后人们认识到“控制”两字,口气虽大,但事实上难以做到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而且人工干预天气也不象造一幢房子、制一架机器那样,只要照正确的图纸来建制,总能把房子和机器做成功。因此把它和“工程学”类比,并不洽当。所以这些叫法,随着对这门学科的性质认识的发展,就渐渐让位而改称为“人工影响天气”了。既然如此,现在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性质认识又深入了一步,超出了对天气干预的含糊不清的“影响”概念,深刻体会到它的“导变”特征。当然也有权利请“人工影响天气”这个称呼让位,而改称更合适的“天气导变”这个“词符其义”的名词。(2)为什么说用了“天气导变”这个名词,就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在名词上点明了“导变”概念,科学家们在发展这门学科时,就能时时记住从“导变”的角度做“文章”,使其发展不致脱离这个正确的方向。我们知道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包含“自然过程”和“人工干预”两个方面。因而从“导变”的角度看,至少存在“因势利导”和“诱导得法”两个方面。这两者都包含“导”字。但前者重点放在自然过程的“势”,后者重点放在“人为干预”的“法”。只有知道天气变化的“形势”和“趋势”(即自然过程的实况和规律),才能进行“利导”;只有掌握人工干预的各种方法,并“诱导得法”,才能使自然过程被诱导而进入人们期望的轨道上去。因此要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学科,必须既熟悉客观天气变化的各个环节,又必须研究导变的各个环节,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从“利导”的角度观测天气变化的环节、形势及趋势,也要从“利导”的角度研究导变天气的思路、方法、设备、布局。这样,客观与主观紧密结合,就会使天气导变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较快的进展。天气导变既然是一种“由小导大,由弱导强”的措施,就必须要研究在自然变化过程中在何时、那一自然部位,以多大强度的人工干预能量、用什么工具和手段进行导变。还应对干预自然过程时及干预后,过程受导变影响的细节,进行严密监视和强化研究。“以小导大、以弱导强”并不是说干预自然的导变能量,可以“无限小”或“无限弱”,研究各不同天气对象的各导变时机及部位能起最佳效益的临界导变能量,也是天气导变的目的之一。既然是“导变”,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这就使导变效果检验,从统计其或然率方面考虑,同时也有利于总结导变的作业的经验教训,以便提高导变理论和作业效果。(3)为什么说“人工影响天气”这个称呼,并不能算名词,而“天气导变”却可算是名词呢?“人工影响天气”这六个字:“人工”为主语、“影响”为动词、“天气”为宾语。“主、动、宾”齐全,不是句子是什么?一门学科应当有它的名词,句子是不能代替名词的。因此,用“天气导变学”或“天气导变”来弥补这个缺陷是十分需要的。它与“人工影响天气”这句子的涵义相比,由于用了“导变”两字,不言而喻是指“人工”来导变,所以可节约“人工”两个字。而且“导变”两字不仅可包含“影响”,而且具有比“影响”更深的确切含义,使“干预”的思路更具体、更明确,减少了字数,反使词面意义更符合事物内涵实际意义,何乐不为!有人说“天气导变”不就是“导变天气”?而“导变天气”与“影响天气”的句法构造不是一样吗?它们不都是省去主语的句子吗?其实“天气导变”与“导变天气”大不一样。后者固然是省去主语的句子,前者则不是句子而是名词。试举例以明之。“闩门”和“刷牙”都是省去主语的句子。但“门闩”和“牙刷”却都是名词。“天气导变”之所以属于名词,道理也是如此。另外,通过这种名词构词法,我们可以类比地发展具有这一名词构造的同一学科的一些术语。例如“天气导变学”、“气候导变学”、“气象导变学”、“无意识天气导变”、“天气导变”、“云导变”、“雾导变”、“降水导变”、“雹云导变”、“闪电导变”、“台风导变”等等。但它们的英文配词,除了学科名“导变学”改配“Guidology”外,其它则约定俗成,把“导变”两字作为“Modification”一词的中文对应词。以免改变过多,难以适应。为此,特例举下列与“气象导变”有关的中英名词:气象导变学 meteorological guidology气候导变学 climate guidology天气导变学 weather guidology气象导变 meteorological modification气候导变 climate modification天气导变 weather modification无意识天气导变 inadvertent weather modification云导变 cloud modification雾导变 fog modification降水导变 precipitation modification雹云导变 hailcloud modification闪电导变 lightning modification台风导变 typhoon modification2.实用气象学、应用气象学与气象边缘学科“实用气象学”和“应用气象学”都是各种具体气象学的类名。这就是说,它们各包含许多具体的气象学分科。随着气象科学以及边缘科学及综合性学科的发展,气象服务对象愈来愈广。“实用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气象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等称呼,在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但在使用中,经常混淆,把它们区别开来很有必要。下面我们试加区别:(1)实用气象学(practical meteorology)大气科学中有“理论”与“实用”两方面的学科。这里“实用气象学”仅指气象学本身的技术性学科,如气象探测、气象资料整理分析、天气预报、天气导变、雷达探测、卫星探测、火箭对高层大气探测等等。但应用于外学科中的有关气象方面的技术方法,一般不属于本类。(2)应用气象学(applied meteorology)指应用于外学科或外学科需应用的气象学。例如林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军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工业气象学、工程气象学、医疗气象学、宇航气象学、污染气象学、商业气象学、畜牧气象学等等。它们是分别指将气象学应用于林业、农业、军事、航空、工业、工程、医疗、宇航、污染防治、商业、畜牧等领域。应用气象学是其统名。将气象学应用于各外学科时,必须结合应用它的学科,成为这门学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用气象学的发展,虽然与气象科学的发展有关,但与应用它的学科的发展对其要求的增进,关系更大。这不仅是气象服务于所结合学科的问题,而是所结合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服务”有“你服务于我”的“你、我”之分。而“本身需要”就不是“你、我”问题,却是自己的切身问题,自己非解决不可。从事“应用气象”的人,已与所结合的学科融为一体,因而能与应用它的学科心心相印,能密切体会其对气象的迫切需要,能及时结合需要提出最能满足需要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至于不属于应用它的学科的气象工作人员,由于需要学习后才能服务,其服务的及时性、尖端性、密切性就比属于应用它的学科中的气象工作人员,稍差一些,其服务很难深入结合应用它的学科的新的尖端需要。例如研究新设计的具有特殊性能的飞机所存在的气象问题,研究车舱内有合适小气候的坦克设计,研究稻麦生产中稻麦粒中包含的各种氨基酸形成的气象气候条件,研究飞入具有特殊成分的行星大气中飞行器会遭遇的气象问题等,分别是航空气象学、军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宇航气象学等各应用气象学的应有内容,这些就决不是游离于应用它的学科的气象工作者所能及时地紧密结合其需要而提供的。这就是说要进行这类应用气象学工作,气象工作者必须融入应用它的学科研究部门,成为该学科的专家或由该学科的专家兼任,其所需的气象工作,才能胜任。否则,仅能提供一些较一般性气象服务。但是实用气象学的气象工作者则不同,他们所从事的就是气象科学本身的工作,仅将其所得结果供给本学科或其它部门使用,这又是“应用气象学”与“实用气象学”的区别之一。(3)气象边缘学科(interdisciplinery sciences of meteorology)指别的科学与气象科学间的交叉学科。这里并不是气象应用于别的学科、也不是别的学科应用于气象,而是交叉中的新生学科。例如:生物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地质气象学、昆虫气象学等。它们是分别介乎“生物学与气象学”、“海洋学与气象学”、“地质学与气象学”、“昆虫学与气象学”等之间的交叉学科。试比较“林业气象学”与“森林气象学”,前者是“应用气象学”,即将气象学应用于林业,后者则是“森林学”与“气象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属边缘学科而不属“应用气象学”范畴。因此“林业气象学”与“森林气象学”的内容应有所区别,不容混淆。例如“森林工业”与“气象学”的关系,应是“林业气象学”的内容,而非“森林气象学”的内容。(4)与气象科学有关的综合性学科(synthetical sciences about meteorology)这是指包罗气象在内的综合性学科。例如地理学、环境科学、灾害学等。从学科性质来看,大气是属于地球的气体包围圈,历史上“地理学”中就包含“气候”的内容。另外,气象学,特别是气候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大气环境,特别是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所以当环境科学发展起来后,它就不能不包含大气环境,并将它作为研究对象。再者,人类社会常有各种人为及自然灾害产生。自然灾害中绝大部分属于气象灾害,有些非气象灾害如病虫害、瘟疫、雪崩、洪水等也常有气象条件作祟,即使象地震等灾害,有些也与气象条件反常的触发有关,有些还能促发气象性灾害。因此灾害学不能不研究气象与灾害的关系。另一方面,地理学、环境科学、灾害学等,本身就属于综合性学科,它的牵涉面甚广。它不属于交叉性学科,也与“应用气象学”有所不同。因为气象被包涵于这些综合性学科中仅是许多成分中的一个,并不能与综合性学科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但是这些与气象科学有关的综合性学科。它们所包含的有关气象内容的部分,并不囊括气象科学的全部内容。它们仅包涵与该综合性学科所应包涵的某些气象科学内容。所谓与综合性学科不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仅指被包涵的气象内容,而不是指气象科学整体。例如有关大气光象内容,一般并不是地理科学的范畴,也不属于环境科学或灾害学的范围。但却是大气科学的组成内容。从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要正确判定科学名词,很需要深入理解名词的内涵。注释 ① 《雹》(1951)见《天气月刊》② 《吉林省人工造雨试验初步总结》(1958)③ 见南京气象学院《教育与科技》(1980)④ 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13卷第3期(1990)  相似文献   

9.
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短板效应。本文提出基于融合共识的气象灾害风险研究应用与促进模式,缓解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的短板效应。融合共识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气象知识的共识部分,行业知识的融合共识部分和行为规范部分。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率,及时发现该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最后,本文分析了融合共识模式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统计,1980~2005年全球气象灾害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5%左右[1]。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0%以上(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数据为80%以上),其中60%为农业气象灾害。特别是在近十年中,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了加大的趋势。1988~1997年,湖南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153.77亿元,占全省各类灾害损失的90%。在最严重的1996年、1998年和2008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高达508亿元、329亿元和600亿元。然而在我国气象为农业服务中,普遍存在几方面的问题:气象为农服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对象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精细化、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和农业气象预报服务能力不强;气象为农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手段陈旧。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气象部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为保障湖南省各试点县能够在有限的为农服务人员情况下,准确、及时、高效地制作和发布专业性强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产品,需要研制一套自动化程度高、农业气象服务专业性强、易于本地化和实际操作的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示范平台软件来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内容。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质调查应用网格系统(NGG)是由国家"863"计划专项"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支持的课题"资源环境应用网格构建"的研究成果.该系统以国家地质调查工作为依托,引入网格理念、并以此为技术支撑体系,设计完成了整个系统框架结构与网格资源部署,基于WEB技术研制开发了应用网格平台和专业应用网格系统,实现领域内应用层面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为课题负责单位,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全面介绍了山基掩星观测气象应用试验的立项背景、技术内容、主要指标、技术创新点和应用情况。山基掩星探测试验对接收机、天线和资料采样率及反演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填补了我国在山基掩星研究和应用的空白,并将这一资料应用到天气分析预报、数值模式和气象、气候应用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气象学是如何从中国高校的一门课程扩展为一个专业,进而独立成系和研究所的?竺可桢在其中起到了开创性和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他最早推动将气象学作为专业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当中,并创建标志我国气象科学独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他以其先进的学科知识、通识的教育理念、繁荣全中国气象事业的远大理想和深厚的爱国热忱为统领中国高校气象学专业最初建设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气象科学的独立建制和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网格软件CNGrid GO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7-13
CNGrid GOS是为支撑中国国家网格环境运行而开发的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格软件,是国家865计划支持的中国国家网格软件研究与开发课题的重要成果。本文介绍了组成CNGrid GOS的各部分软件结构、功能和创新点,包括系统软件、CA证书管理系统及测试环境、三个子版本业务系统(高性能计算网关、数据网格、网格工作流)和监控系统等。  相似文献   

15.
研发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生物医药研发关键活动的需求出发,结合网格技术及其“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思想,指出可以通过网格技术的应用,提供高性能计算能力,进行生物数据与信息的整合,共享仪器资源,并开展协同研发工作,实现对生物医药研发活动的支持,以提高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是中国气象事业独立建制的开始。论文从气象机构的建立、天气预报工作的开展、气象人才的培养、创办相关期刊杂志以及参与、举办各种学术会议情况等方面系统追溯了民国时期中国气象事业的建制化过程,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气象事业的概貌,为民国气象史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世纪自然辩证法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科教学部于2001年11月在北京气象宾馆联合举办了“2001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  相似文献   

18.
“9210”(工程)是原国家计委于1992年10月审定列项建设的一个气象重点工程,其实质就是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本课题着重解决了“9210”工程硬件建设完成后,其业务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管理、维护培训,以及与该工程匹配的解决凉山气象预报、服务中相关项目的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19.
词典本身就反映了知识的积累。大气科学词汇也不例外,它是多少人长期呕心沥血的产物。随着大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反映新事物的词义和词汇不断增加,凡是出版的词汇书,都是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起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从而使词汇达到新的水平和具有新的特色。下表是英汉大气科学词汇的演化表。由表可见:英汉大气科学词汇演化表1.“本是同根生”。不论是大陆版或台湾版,其前身都源自1937年出版的《气象学名词》,主审人李宪之教授现还健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将海峡两岸的大气科学名词统一起来呢?2.每十几年增修一次,大陆从50年代到80年代共出版了4种大气科学词汇书,平均十年增修一次。台湾从第二版到第三版也相隔16年。预计21世纪初年将出版新的英汉大气科学词汇。3.大气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引进,是增修词汇书的主要动力。70年代初,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气象卫星等新技术的引进,新词汇大量涌入,客观形势要求对《英汉气象学词汇》进行修订补充。因此1974年《英汉气象学词汇》增修订本出版后,深得国内外大气科学者的好评。日本《天气》杂志撰写专文对此作了介绍。4.从《气象学词汇》扩编为《大气科学词汇》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70年代以前出版的词汇书主要录列了有关气象科学的专业词汇,内容以天气、气候、动力气象、气象探测、农业气象、航空气象和水文气象为主。随着气象科学迅速发展,分科愈细、应用亦愈广,新词汇层出不穷。1987年出版的《大气科学词汇》,其内容已扩展到以天气、气候、动力气象、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探测、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军事气象和水文气象为主,收集的词条已达18000余条。我们对大陆大气科学名词和台湾名词用名进行对照,其目的在于反映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不同用名的现状,以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统一定名,促进发展。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琢磨,我总的看法是,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用名大多数都非常接近,或甚至是一致的。例如,我统计了《英汉大气科学词汇》(大陆版)和《气象学名词(第三版)》(台湾版)中字首为‘A’的所有的词汇。字首为‘A’的,《气象学名词(第三版)》共收词条1003条,其中与大陆版用名有出入的只有161条,占总数的16%。另外,从台湾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陆出版的词汇对台湾的影响,很多译名都是相同的。1982年台湾名山出版社曾出版过《气象学名词辞典》,这本辞典实际上就是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英汉气象学词汇》的翻版,一字不漏。新加坡预报员周德访华时也说过,新加坡用的气象名词照大陆的。下面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不同用名的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仪器用名差异相对较大。凡西文字尾为‘meter’者,大陆译为“表”,台湾译为“计”;为‘-graph’者,大陆译为“计”,台湾译为“仪”。除此以外,在仪器的定名上,两者的不同用名较多。例如,‘adjustable cistern barometer’大陆译为“动槽式气压表”,台湾译为“调槽气压计”。2.存在某些系统性差异。‘-meteor’台湾版一律译为“象”,如“电象”、“火象”等。而大陆译为“大气电学现象”、“大气放电现象”。台湾将“锢囚”称为“囚锢”;将“切变”称为“风切”。‘analog’大陆译为“模拟”,台湾译为“类比”,如“类比电算机”。3.有些词台湾确实译得好。‘airlight’大陆译为“空气光”,不如台湾译为“空中光”,因为这是空中悬浮物散射的光。‘rain-out’大陆译为“冲涤”,不如台湾译为“雨洗”,因为这是指雨将大气中的尘埃清洗掉。‘aeropause’台湾译为“达航层顶”,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译为“大气的航空边界”。而科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英汉气象学词汇》中译为“大气上界”,198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气科学词汇》也译为“大气上界”。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华大辞典》可能受我们影响,两个译义都有。我初步看法,这可能是我们错了。4.大家关心的几个词译法。‘jet’台湾坚持译为“喷流”。只有‘auroral eletrojet’是个例外,译为“极光电子急流”,与大陆用名一致(可能是个疏忽)。台湾将‘air torrents’倒译为空气急流,大陆译为“空气湍流。‘synoptic’一词的译法在台湾也有些乱。例如‘synoptic chart’在《气象学名词(第二版)》中译为“天气图”。《第三版》改为“综观[天气]图”,而将‘synoptic’译为“1.综观2.天气图”,以免误译为“天气”。台湾学者认为这是属于“凡暂时无法取得最佳译名者,以直译为原则”。最近,台湾陈泰然教授出版的《天气学原理》,而不是定名为《综观气象学原理》。由此可见,有些译名经过一段时间磋商以后,有统一定名的可能性。有几个词在大陆上还存在着争议,现在我们来看看台湾是如何译的:‘subtropical’台湾与大陆都译为“副热带”。‘global radiation’和‘total radiation’两词的差异在台湾也是比较清楚的。前者译为“全天空辐射量”,后者译为“全辐射”,与大陆的译法词意上非常接近。5.值得磋商的用名。‘scale’大陆译为“尺度”;台湾只译为“幅度”。台湾经过仔细推敲,认为‘scale’兼含空间与时间,而“尺度”只指空间。我认为‘scale’只含空间,当指时间尺度时,应为‘time scale’这个词值得磋商,以求统一。现将有关这方面的几个词列表如下,以供参考:上述这些看法是非常肤浅的。我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定能较系统地理出一些规律出来,并提出一些供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工作者磋商的建议。我希望中国气象学会能创造条件,为统一全国的大气科学名词作出努力。这对整个大气科学事业都是有益的。我更期望有机会与台湾气象界学者会晤,探讨大气科学术语的协调和统一问题。我十分有信心地认为:只要经过海峡两岸同仁的努力,统一定名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相似文献   

20.
“风向标”原为一种测定风向的工具,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把“风向标”解释为:“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跟《现代汉语词典》相似,是指“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永远指着风吹来的方向。”而近年来,“风向标”不再仅仅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而广泛流行于各个领域,出现了新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