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带来了读者的解放与自由,但读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文本之死".文本也在"作者之死"后获得了独立地位,焕发着独立后的生命力,产生了独立后的存在意义文本的多极意义与诗性意义.确认文本的独立性不仅保证了读者的自由,也将带来作者的复活.  相似文献   

2.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3.
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将文本和作品区别开来,作者的权威地位被否定,读者参与到文本的"编织"过程中,从而肯定了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巴特提出了文本具有互文性,为后来互文进入接受理论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80后"作家在文坛声名鹊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文坛的一个热点话题.关于"80后"写作、"80后"文学的研究和讨论层出不穷,但对"80后"及其文学作品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外部研究,而对其内部研究--其文本本身的内涵却较为鲜见.文章将致力于"80后"文学的内部研究,探讨其心理蕴含.  相似文献   

6.
从作者到读者——兼论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和读者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前的文学研究中,始终围绕作者而建构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等,读者始终处于被遮蔽、被边缘化状态,成为文本意义的被动消费者。自语言论转向以来,作者逐渐淡出文本,直至作者死亡,读者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文本意义的合作者、创造者。由此带来了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一方面,重视读者是人文学者以文化形式参与社会、反抗压制的意识形态诉求,契合了意义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语境;另一方面,强调读者在文学意义呈现中的作用并不是以读者代替作者成为主体,而是强调通过对话与交流建构民主化社会,重树人类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7.
以强调感情、个性与理想的浪漫主义,对"五四"时期青年作家的创作观念影响很大.个性意识、女性意识、性爱意识纷纷萌芽、苏醒,开始深入作家的思想、灵魂,最终影响到作家的创作.他们的婚恋小说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由于当时作家大半和社会处于矛盾对立,其作品一般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在表现现实上,多运用幻想夸张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形式上,多采用自传自述的形式,与作家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年轻的"80后作家"纷纷选择转型,声称要向"80后"告别,成为当下"80后文学"的新的独特现象,笔者认为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以及文学发展本身的客观要求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崛起的标志.黑人作家在20世纪初不再屈从于白人社会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开始呼吁和抗议.他们有意识地从黑人生活、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休斯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赫斯顿和赖特继承了美国黑人文学复兴的传统,并使之突破和发展,开启了美国黑人文学关注个体自我意识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到了1949年名的"中国当代文学"阶段再也没有能够创作出与他们身份相称的作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探寻这一文学历史的"断裂"现象,说明作家社会事雾繁忙,无暇顾及文学;时代政治原则惟一,无法自由创造;文化心态失重,无谓销蚀自我.  相似文献   

11.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巴尔特作为一位结构主义者,在对<创世记>32:22-32的分析中运用了普洛普和格雷马斯的形式分析方法,但他又拒绝高度模式化,而采取了相对非科学化的态度.同时,他在结构主义分析之外又对文本序列进行细微阐释,得出文本意义多元性(双重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罗兰·巴特的写作是身体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不是理论的表达方式,他将写作当作生命和热情,身体维度进入文本的体验,其幽隐化的写作方式使巴特与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保持一定的距离。另外,同样是对身体欢愉的追求,巴特追求身体快感的方式与福柯对身体的阐释又有着质的不同。同时,身体的迷恋使巴特的很多文本都带有自传式轨迹,但又呈现反传统传记的一面,《中国怎么样》就是这样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中国文学逐步挣脱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学的藩篱坚定地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在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五四”文学社团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以前,人们的论述多集中在作家个体方面,而对文学社团关注不够。本文从史的角度论述了它们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的伟大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研究工作,梳理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也对相关研究者阅读指导提供帮助。通过对5组关键词对应文献量分析,发现多数作者发表论文更习惯用"毕业设计",甚至社科类更广泛;通过对发文量年份梳理得知2016年热度最高;作者、基金、机构等指标分析,同作者有多篇发表现象在教学型大学更多,而总发文量更能体现大学的体量,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其他基金资助量都不足10篇,江苏省资助力度突出;硕博数据库文献具有更大的篇均引用量和下载量,在毕业设计教学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罗兰.巴特在《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中运用符号学分析方法分析了法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大众文化形式,提出了解神话策略。他的神话研究对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人们破除迷思,以理性和科学的眼光研究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从文献时间分布、研究机构、科学领域分布、文献作者和研究热点等维度,对1998-2016年全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进展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LUCC研究日益成熟,文献逐年稳定增长,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还相对松散,LUCC全球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LUCC研究学科交叉性强,综合集成了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个自然与社会学科;LUCC研究热点众多,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地表景观、城镇化、森林砍伐等热点受到高度关注;综合性研究是未来LUCC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多学科、多时空、多尺度、多方法的交叉.未来LUCC要在数据标准化、大尺度遥感图像融合、历史地图资料不准确性与当代资料整合,以及LUCC全球分类体系和LUCC成果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很善于从比较的视野来评价作品的渊源与得失,表达他对影响与创造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他认为外来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是必须的,作家要正视这些影响,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相对而言李健吾在审度西方文学时更关注新文学本身的发展。在比较的视野中他所提及的丰盈的人性、艺术的自觉等都是以西方的文学规范来导引、匡正新文学的发展,使新文学的发展尽可能地接近世界文学的水平,进入世界文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文课程设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既博且约,以博为主,而后有所选择的原则;人文知识修养与人文精神培养并重的原则。建议设置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写作、中国风俗文化与民间美术、艺术概论、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9门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另外以模块的方式有方向性地设置若干门任意选修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