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为五代至赵宋年间”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渊源和形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汉族先民,至今先秦两汉的古汉语仍活在客家方言之中,相关的中原民俗文化仍活在南方的客家民间。这以彭祖文化为参照,可以看得很分明。毛泽东论及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他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养生文化,在客家人心中有着长久的影响。用客家话阅读与《彭祖经》相关的养生学著述,特别方便,因而彭祖养生文化在客家民间形成一定的习俗,西方学者视为“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的原因”。“客家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与“彭祖是中国的麦修彻拉”这两个比喻,有着深刻的内涵,表明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根子,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社会、文化是建筑的一个主要形成因素,在一些复杂的建筑现象之后,多有一些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文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客家社会、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种种关系,试图找出客家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着重从客家人的礼制、家族和风水观念三方面,详尽地讨论客家传统聚落、住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出这三大观念是客家建筑文化的主要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3.
闽西客家武术是闽西客家文化的奇葩,是客家先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迁徙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闽西客家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进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客家武术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强身健体,娱乐观赏,体验传统,感受文化及传承客家武术的当代价值,对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客家武术的传承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客家文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源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原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比较西方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道学文化作为21世纪文化战略的必然性,并提出取中外文明之精华对道家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形成新道家学派,从而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的历史使命。全面揭示出道学的精要,阐述了新道学的文化观、社会观、伦理观和个人生命观,指出道是人类知识之根、学术之本,它是宗教的终极信仰,哲学的智慧之源,科学的原始公设,美学的最高境界,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世界文明的坚实支点,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潮流。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富有价值,具有开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以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为着眼点,探求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促进闽西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客家教育的文化生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客家文化与客家教育的互动关系,以进一步深化客家教育问题研究,寻求一种教育与具体亚文化生态关系的解读。认为客家文化是客家教育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的文化模式,客家精神是构建客家区域办学特色的基础与内核,客家文化是学校非理性管理和环境建设天然的观念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现代进程的不断推进,凸显地方文化的个性和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亦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积极推进地方文化研究和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既是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界一直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2013年10月23日,由台湾地区"南区区域教学资源中心"主办,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客家研究中心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高雄应用大学协办,大仁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学院、国际暨两岸事务处承办的"两岸客家文化与职场体验"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召开。会议以三场大陆与台湾地区学者的专题学术报告、一场专家学者座谈会的形式展开,旨在推动各界掌握社会动脉、客家文化与职场伦理,探讨交流培育学生具备多元文化、伦理思考和从容应对职场生涯的能力的路径以及实现"产、官、研、学"相互之间良性互动的思路和方法。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高雄应用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学者、部分相关专业学生及台湾六堆文化传播社、屏东县政府客家事务处、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公共服务组与詹姆士国际企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交流会议。  相似文献   

10.
简讯     
2011年11月30日-12月2日在广西北海市举行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海内外156个客属团体、约6500名客属乡亲欢聚北海。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张佑周、陈弦章、林清书和邱立汉等四位教师参加了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将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美食,而且还把“吃”作为不可替代的一种生活享受乃至生活的艺术。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由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地含蕴着大量的哲学因素,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可以直接从饮食中产生,而且也可以建立在这种生活基础之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以食疗病”的哲学思想、“烹饪喻治国”的哲学思想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2.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杨磊 《科技信息》2012,(35):I0196-I0197
体育赛事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赛事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体育赛事文化进行了介绍,包括体育赛事文化的背景和体育赛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体育赛事文化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体育事业起步较晚,我国体育赛事文化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最后分析了体育赛事文化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并为我国体育赛事文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著作中直接提到"文化"一词的地方并不很多,但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在马克思的时代,文化概念正在走向独立自足的过程中:一方面,前面有从康德、赫尔德到黑格尔开始创建的文化哲学,日益偏向从精神层面来阐释文化;另一方面,19世纪人类学把它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体特征,而与文明互释。马克思言及文化多在后一人类学意义上使用该词,反之对只注重精神世界的"文化史"颇有微词。文化以它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内涵,本身也是社会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上层建筑,同样也是基础结构,这应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留给我们最意味深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形态决定了中国市民大众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特征。当下出现的"文化时潮"是社会发展的因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一现象,可以透视中国市民大众的艺术审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序跋文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散文文体的一个分支,从侧面丰富、深化了对周氏散文文体创造力与风格特征的认知,是解读周作人的一个重要向度。表述方式、文体风格、文学语言三位一体,相生相成,共同呈现了周作人序跋文体独特的审美创造,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亚类型体式,具备鲜明的文体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公平是学前教育“普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实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自然不能忽略对其文化层面的考究.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及文化特征塑造了儿童所特有的文化,包括儿童群体文化和儿童个体文化.必须通过关注儿童文化来促进学前教育的文化公平,进而实现学前教育真正的“普惠性”.  相似文献   

18.
彝族支格阿鲁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目前,全国各地彝族对支格阿鲁文化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但究竟该怎样利用和开发支格阿鲁文化资源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彝族支格阿鲁文化只有经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才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眉"是中国古代关于美的一个象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意象已经被沉淀为固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也逐渐被人们接纳成为共同的意蕴。"眉"意象作为单象意象,虽然只是一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却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意蕴、审美情结和文化内涵,取得了别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