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带状采伐是毛竹资源高效经营的重要技术手段,研究带状采伐后新生毛竹空间结构一元、二元分布特征及稳定性,比较不同采伐处理空间结构恢复效果,为带状采伐技术评价和后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实施不同宽度带状采伐处理后的两度新竹为研究对象,利用新竹混合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对比不同采伐处理与未采伐对照样地的新生竹空间结构变化情况,并采用基于空间结构指数的林分空间结构生产函数评价新生竹稳定性。【结果】(1)带状采伐后两度新竹的平均混合度较对照减少2.90%~23.75%,新竹处于弱度混合到中度混合之间(新竹混合度为0.395~0.503),零度混合的新竹比例增大;新生竹整体保持中庸状态(大小比数为0.506~0.545),除带状采伐宽度15 m(15M)处理外,优势新竹的比例较对照样地有所增长,且随采伐宽度增大而减小;带状采伐未改变新生竹空间分布格局,新生毛竹始终呈现随机分布状态。(2)处于优势状态且强度混合、随机分布且强度混合的新生竹比例较对照分别减少3.74%~7.65%和3.21%~12.82%,处于中庸到优势状态且随机分布的新竹比例整体略大于对照样地,带状采伐宽度5 m(5 M)...  相似文献   

2.
三种竹子繁殖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植物研究所试验场进行摆竹(Indosasa shibataeoides)、广竹(Pleioblastus longiligula)、箭杆竹(Monocladus saxatilis var.solidus)繁殖试验,摆竹,广竹用带鞭埋杆和鞭埋芽繁殖方法,摆竹于10月下旬,11月下旬、1月中旬、3月上旬和5月上旬进行试验,广竹于10月上旬,12月下旬和2月上旬进行试验,箭杆竹用带根分株和不带根分株繁殖方法,于1月中旬,2月下旬和3月下旬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摆竹在10月底到第2年3月都可以繁殖,以1-3月效果最好,成活率达70%,2种方法都进行繁殖。广竹在10月-2月都可以繁殖,12月下旬效果最好,成活率60%以上,10月上旬效果最关,成活率仅有23.3%,2种方法均可以繁殖广竹,但埋杆繁殖效果好些,箭杆竹在1月中旬到3月底都可以进行繁殖,以3月最佳,平均成活率达65%,2月份效果最差,平均成活率47%,带根分株繁殖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竹木混交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竹木混交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竹木混交林能改善林分小气候环境,明显提高竹林产量。与竹纯林比较,竹木混交林中的毛竹平均胸径、竹高、立竹重量、新竹胸径、新竹高、新竹产量分别比毛竹纯林提高了5.6%~21%、6.6%~15.5%、9.0%~53.8%、4.5%~33.7%、6.1%~19.6%、13.1%~42.1%。其中尤以7竹3杉和8竹2杉的混交方式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此外,混交林在抑制病虫危害和蔓延方面比纯林有明显优势。推广营造竹木混交林是培育丰产、优质、高效竹林的主要途径之一,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毛竹林带状采伐可实现竹林机械化经营,研究不同采伐宽度毛竹立竹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为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2月模拟机械采伐对不同宽度条带内的毛竹林实施全林皆伐,2020年8月统计试验毛竹林不同采伐宽度带(0、3、9、15 m)内新竹数量、胸径、枝下高和竹高。调查新竹枝、叶、秆生物量,分析伐后新竹地上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 随着带状采伐宽度的增加,新竹数量先增加后减少,9 m采伐宽度带新竹数量最多,新竹竹高降低,胸径减小,枝下高及相对枝下高降低,立竹鲜枝质量、鲜叶质量、鲜秆质量及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带状采伐可以提高立竹出叶强度、相对竹高,尤其增加叶分配占比和叶相对生物量。带状采伐未改变立竹秆-总生物量的等速生长关系,但对枝-总生物量、叶-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产生显著影响,由异速生长关系转变为等速生长关系。【结论】 带状采伐致使毛竹通过生理整合作用权衡各构件资源分配关系,改变其异速生长关系,诱发新竹形态可塑性变化,9 m采伐宽度的新竹数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马志军 《科技信息》2009,(9):18-18,15
低山区荒山由于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效不高,成了造林工作中的一大障碍。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树种选择是提高造林成效的途径之一,用乡土优良树种杜仲、连翘造林后,当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6%和89%、三年苗木保存率分别达到91%和87%。分期栽植是提高造林成效的另一个有效途径,第一年栽植刺槐作辅助树种,第二年套栽生态效益高的油松和侧柏后,油松当年的成活率为96%.三年苗木保存率迭93%,侧柏当年的成活率为95%,三年苗木保存率这90%:  相似文献   

6.
王桐和 《科技信息》2011,(27):I0380-I0380
为探索毛竹增产剂与竹腔施肥技术成果在我市推广应用的实际效果,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了竹腔施肥技术应用试验,初步结果表明:竹腔施肥技术能有效提高新竹数和新竹平均胸径,施肥后新竹数比对照提高了49.41%,试验前后新竹数增量施肥样地为对照的5.6倍,新竹平均胸径增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地。  相似文献   

7.
刺槐抗旱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农膜、根宝、生根粉、保水剂在干旱地区对刺槐造林成活率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膜、根宝对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显著高于常规造林方法,分别提高43.63%,36.36%,而生根粉和保水剂与常规造林法比较差异不显著。4种产品中根宝的经济适用性优于其它产品。  相似文献   

8.
黄菊胜 《科技资讯》2009,(15):149-150
本文通过对蕉岭县皇佑笔林场及南礤镇白水村毛竹基地的低产林改造试验,通过1O年观察,结果表明:毛竹低产林进行通过加强科学管理,采取清理林地,抚育垦复和合理施肥等改造措施,林分各项生长指标均得到提高,立竹度,竹高,胸径、竹产量4个主要生长指标的增益分别是19%,30%,25%,104%,增益效果非常显著,林分结构基本趋向于合理,这对加快毛竹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意义重大,本方法可为竹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毛竹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建筑用脚手架、竹编制品、竹签、竹胶合板、竹地板、竹工艺品等无所不用,需求量越来越大,经济价值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毛竹生产前景乐观。但是目前发展毛竹生产大部分地方是采取母竹移栽的方法,存在着运输困难、成活率不高、造林成本大的缺点。同时,采用母竹移栽对挖种竹林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毛竹种子育苗结合无性繁殖生产种苗可解决发展毛竹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毛竹实生苗、分蘖苗具有适应性强、成苗率高、发笋旺盛、运栽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多快好省发展毛竹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介绍毛竹科学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毛竹生物学特性,造林地选择,母竹选择,造林整地,移竹(母竹)移鞭造林、林地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能够指导毛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干旱条件下伐桩注水对毛竹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毛竹林节水灌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试验毛竹林中选取10 m×20 m样地9块,设置3个伐桩注水处理CK(0个)、T1(12个)和T2(18个),测定各处理2年生立竹的光合蒸腾生理指标及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①不同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单峰曲线,均无“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T2>T1>CK。②各处理下毛竹水分利用效率(EWUE)均为双峰曲线,随着注水伐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全天基本表现为CK>T1>T2。③不同处理下对毛竹净光合速率起最大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CK处理为空气相对湿度(φ),T1和T2处理为光合有效辐射(RPAR); 各处理下对毛竹蒸腾速率起最大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均为大气CO2浓度(Ca)。④各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主要决定变量均为RPAR; T1和T2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主要限制变量均分别为空气温度(ta)、φ,而CK处理分别为φ、Ca。【结论】注水伐桩数量与毛竹净光速率和蒸腾速率正相关,而与水分利用效率负相关。增加注水伐桩能够显著提高毛竹的光合蒸腾能力,增加毛竹光合产物的积累,并且可以改变环境因子对毛竹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林分健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浙江省森林健康状况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以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林分健康为切入点,选择代表林分质量、林分功能及林分抗逆性等15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林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林分健康指数,并分别对不同林分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健康指数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松林、毛竹林。  相似文献   

13.
PEG和GA3引发处理对老化毛竹种子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PEG)和赤霉素(GA3)引发处理对不同老化程度毛竹种子生理生化的影响,探寻提高毛竹种子活力的最佳处理方法。【方法】采用高温高湿法(温度40 ℃、相对湿度95%)模拟种子自然老化过程,筛选出不同活力水平的毛竹种子; 然后采用PEG和GA3进行引发处理,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随着毛竹种子老化程度加深,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降低,种子内源GA3和吲哚乙酸(IAA)含量降低,脱落酸(ABA)含量升高,GA3/ABA比值降低。而且,种子老化程度越深,种子活力提高越显著。与未引发处理相比,PEG和GA3处理均显著降低毛竹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及GA3和IAA含量,降低ABA含量,从而提高GA3/ABA比值。【结论】适宜的PEG(质量分数为20%、20℃浸种24 h)和GA3(质量浓度为500 mg/L、25℃浸种12 h)引发处理均能提高老化毛竹种子的活力水平,促进种子萌发,可为毛竹实生苗繁育提供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集约经营模式下毛竹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集约经营模式下,环境条件和自身密度法则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群动态、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笔者在福建省永安市上坪山地长期集约性经营的毛竹林选择一块样地(40 m×15.5 m),对2008、2010、2012和2014年出土的毛竹进行区分,测定其空间位置,以异质性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重点研究2014年新竹相对于其余老竹的空间分布特点,同时测量了研究区域内毛竹个体的胸径,并采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胸径在空间的分布类型是否呈现出随机化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在给定的距离尺度下表现为随机分布,同时毛竹胸径大小与毛竹的空间位置有关,毛竹分布的环境是异质性的,使用异质性空间点格局分析较为稳妥可靠。野外集约化经营模式下毛竹空间分布格局同样呈现出随机化分布的特点,而不是聚集性分布。毛竹在空间上出现是随机的,但是个体生物量大小的出现则与环境有关,提高毛竹产量和竹笋品质的关键在于改善土壤条件和选择毛竹的种植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景观交错及不同景观交错类型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以福建省建瓯市3座存在毛竹和树木景观交错区域的样山和1座毛竹纯林样山为研究对象,在毛竹与树木的交错地带,以及距离交错地带10 m处分别划定两条样带,每条样带设置3个样方,调查了样地内毛竹的胸径及林下土壤养分,运用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每座样山不同样带间毛竹平均胸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①在相同取样面积下,不同景观交错类型的毛竹林生物量均高于毛竹纯林的生物量,尤其在景观交错带内,比同海拔水平毛竹纯林类型的高11.09%~27.72%,且山体上位样带内毛竹林的生物量均比下位样带的高,这与毛竹纯林上下位样带内毛竹林的生物量对比相反; ②不同景观交错类型的样带间毛竹林生物量差异显著,毛竹纯林类型的样带间差异不显著; ③4座样山的样带间土壤养分差异不显著但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多数为山体上位样带的生物量低于下位样带,与景观交错类型的毛竹林生物量在样带间的分布趋势相反。【结论】植物的景观交错有助于增加毛竹林生物量; 不同景观交错类型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均显著; 不同景观交错类型中土壤养分含量对毛竹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影响,毛竹林的生物量高于毛竹纯林,与其交错林分的林分类型、林分结构及人为经营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6.
毛竹向撂荒地扩展过程中叶功能性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毛竹林扩展过程中叶片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为合理调控毛竹林的扩展提供依据。【方法】以毛竹-撂荒地扩展界面为对象,比较了不同扩展阶段毛竹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及叶片主要养分元素及计量比等叶功能性状。【结果】①随着毛竹的扩展,SLA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扩展前期、中期和后期的SLA值分别为1.80、2.16和1.83 m2/kg。②不同年龄毛竹不同时期的LDMC的变化趋势不同,Ⅰ度竹LDMC随着毛竹扩展呈降低的趋势; Ⅱ和Ⅲ度竹LDMC呈升高的趋势。③随着毛竹的扩展,叶碳含量(LC)、叶氮含量(LN)、碳氮比(C/N)的变化差异不明显,叶磷含量(LP)呈降低的趋势,分别为1.70、1.53和1.15 g/kg; 碳磷比(C/P)呈升高的趋势,分别为264.06、292.33、392.03; 氮磷比(N/P)呈升高的趋势,分别为12.70、13.62和17.16。【结论】随着毛竹向撂荒地扩展,SLA 先升后降,Ⅰ度竹LDMC降低,Ⅱ和Ⅲ度竹LDMC升高,LP降低,C/P和N/P升高,毛竹主要叶功能性状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适应性改变。毛竹通过降低SLA和N/P,增加LP含量来适应扩展前期剧烈变化的环境条件。随着毛竹的扩展和林分环境的形成,毛竹叶N/P增加,生长由受N制约变化为受P元素制约。Ⅰ、Ⅱ、Ⅲ度毛竹LDMC随着毛竹扩展的变化规律不同,使毛竹能够在扩展过程中更好地保有资源,具有 “集团”优势,能更灵活地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15个主产区毛竹纤维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中国15个毛竹主产区毛竹纤维的形态差异,为毛竹优质造纸原料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Jeffery离析法制取毛竹纤维,显微观察并统计分析纤维外部形态、长度、宽度、长宽比、纤维细胞壁厚及壁腔比等形态学指标。【结果】各地区产毛竹大部分纤维形态均呈正常的两端尖中间大的纺锤体形态,但存在部分变异纤维,变异比率最高可达5.33%; 纤维平均长度均大于2 mm,平均长宽比都大于35。其中,福建武夷山产毛竹纤维平均长度最长且平均长宽比最大,分别为2.93 mm和134.78; 而广东仁化大于 2 mm长度的毛竹纤维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97%。各产区中,毛竹纤维细胞壁厚最小的是湖南桃江(8.96 μm),最大的是广东仁化(15.56 μm)。平均壁腔比最小的为浙江龙游(1.18),最大的为江苏宜兴(2.98)。【结论】中国15 个主产区毛竹纤维在长度上均符合优质造纸原料指标,但综合纤维长度分布频率、长宽比及正常纤维比率看,福建武夷山的毛竹纤维较其他 14 个地区在造纸上更占优势。根据纤维细胞壁厚与壁腔比值,湖南桃江较其他地区在制造质地紧密、不易被撕裂的纸张上具有优势,而广东仁化与江苏宜兴则在制造质地疏松、吸水性能好的纸张上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以草本类植物中稻草和毛竹为代表,采用元素分析、FTIR和31P-NMR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两种EMAL进行化学结构、性质的表征,同时运用TG-FTIR和Py-GC/MS技术对其热裂解特性进行研究。在原料的化学组成中,稻草的聚戊糖和抽出物含量较高,而毛竹的纤维素和木素含量较高。研究结果显示稻草EMAL含有丰富的G-型结构单元,毛竹EMAL主要以S-型结构单元为主,两种木素结构的差异将影响和决定热解性质和热解产物。此研究为木素在新的应用研究领域更有价值地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毛竹竹秆直径与材积的垂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秆等长分割成40段,分别测量各竹段底边周长、壁厚、节隔厚,研究毛竹竹秆直径与材积的垂直格局,并构建毛竹竹秆直径相对值、相对外围累计材积、相对实际累计材积和相对节隔累计材积与竹秆相对高度的回归模型、毛竹外围材积、实际材积和节隔材积与胸径的回归模型等共7个模型.结果表明:不同胸径的毛竹竹秆直径相对值、各相对累计材积随着相对高度的增加,变化规律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反映了毛竹竹秆结构方面的共性.  相似文献   

20.
从偏光显微镜获得竹材细胞壁结晶区的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不同生长期的毛竹茎秆横截面结晶区大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竹笋到幼竹这一生长阶段,原生导管及原生筛管的细胞壁首先形成结晶,然后后生筛管细胞壁结晶,而且随时间推移结晶区面积逐渐增大;在竹笋生长后期,纤维帽逐渐形成且不断增大,薄壁细胞壁呈现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