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白糖罂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Baitangying’)果皮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果皮K、Ca、Mg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着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果皮着色发育过程中,全K和水溶性K含量在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全Ca、全Mg、水溶性Ca和水溶性Mg含量在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和h值呈显著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和a值呈显著上升趋势.果皮花色素苷含量与果皮全K、全Ca和水溶性K等含量分别呈负、正和负相关一元指数函数回归关系,果皮叶绿素含量与果皮全K、全Ca和水溶性K等含量分别呈正、负和正相关一元指数函数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光质与新疆红地球葡萄果实着色和果皮中花色苷积累的关系,选取石河子和伊犁地区的红地球葡萄,通过不同颜色覆网处理,采用色差计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果实着色过程果实的颜色指标、锦葵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不断成熟,不同颜色覆网使红地球葡萄果实L*值呈逐渐下降趋势,C*呈不断下降的趋势,h°、CIRG和果皮中锦葵色素逐渐升高。粉网处理促进果实着色和锦葵色素的积累;黄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皮中锦葵色素的积累,且能极显著降低CIRG值;绿网处理对果皮中锦葵色素积累的影响不显著,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果实的CIRG值;白网处理对果实着色影响不显著,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皮中锦葵色素的,两地区的蓝网处理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系)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光合叶面积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3种类型11个小麦品种(系)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光合叶面积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粒型品种(系)的叶绿素(a b)高峰出现早,且生育后期下降快;小粒型和大粒型品种(系)叶绿素(a b)高峰出现较迟。为同类型品种(系)叶绿素(a/b)值在整修生育期呈下降趋势,中粒型品种(系)的chl(a/b)均低于另外两种类型品种(系)。高产品种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高值期持续时间长,叶绿素(a/b0低。多元相关分析表明,在籽粒灌浆期,叶绿素(a b)值呈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 b)值与旗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小麦育种上应选择生育后期叶绿素(a b)较高,叶绿素(a/b)值低,且旗叶面积相对较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松嫩草地盐碱化严重。在一定的土壤电导率值和pH值范围内,羊草能够正常生长。羊草草地退化演替的过程中,羊草的光合色素总量、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羊草叶片光合色素在不同生育期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伴随着草地退化的加重。羊草光合色素总量和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出现了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特异性增加的现象。通过统计学分析表明,羊草叶片光合色素总量、叶绿素含量与羊草种群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松嫩草地盐碱化严重。在一定的土壤电导率值和pH值范围内,羊草能够正常生长。羊草草地退化演替的过程中,羊草的光合色素总量、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羊草叶片光合色素在不同生育期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伴随着草地退化的加重,羊草光合色素总量和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出现了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特异性增加的现象。通过统计学分析表明,羊草叶片光合色素总量、叶绿素含量与羊草种群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种子经卫星搭载后SP1代抱子芥植株的叶片为材料,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所下降;叶绿素a含量升高,而叶绿素b含量降低,使叶绿素阿a/b比值明显升高.本文讨论了抱子芥中生理指标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红叶’杜仲不同时期叶片生理指标变化规律,为揭示其特殊叶色转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叶’杜仲和‘小叶’杜仲为材料,选择5个时期进行叶片色素含量测定。分别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使用CR2500型色差计(日本MINOLTA公司)测定L(明度值)、a*(变红度值)及b*(变黄度值),利用a*b*计算出色泽饱和度(Chroma,C*)和色调角(hur angle,h),并进一步计算叶片颜色指数(color index)。对叶色转变过程及花色苷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裂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进行提取和酶活性测定,研究各时期差异显著性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结果】① ‘小叶’杜仲虽与‘红叶’杜仲变化规律相似,但两品种各指标的初始值及变化幅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小叶’杜仲颜色指数始终属于黄绿级,而‘红叶’杜仲第1、2阶段属于黄绿级,第3、4阶段属于粉红级,第5阶段达到深红级。② 两个品种各种色素含量均为逐步上升,但在Ca(叶绿素a含量)、Cb(叶绿素b含量)、CT(总叶绿素含量)、CCar(类胡萝卜素含量)、Cf(类黄酮含量)和CA(花色苷含量)这几种物质含量变化中,叶片颜色变红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花色苷含量。分别比较两品种第5时期(38 d)相对于第1时期(6 d)各色素含量的增幅,得到‘红叶’杜仲的CA增幅是‘小叶’杜仲的553.96%。③ 无论‘小叶’杜仲还是‘红叶’杜仲,不同时期的PAL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且各时期两品种的酶活性值大小相近。而‘红叶’杜仲CHI酶活性随着叶色的转变直线上升,第5时期(38 d)为第1时期(6 d)的306.14%,不同阶段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小叶’杜仲CHI酶活性随着叶色转变也有逐步升高的趋势,但是增幅较小,不同时期的酶活性无显著差异。④ La *b*与类胡萝卜素含量、花色苷含量及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而与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比无显著相关关系。CHI酶活性和杜仲叶片La*b*、类胡萝卜素含量、花色苷含量及类黄酮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PAL与叶片色差值间则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红叶’杜仲叶片颜色转变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变化幅度远大于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是其呈色的直接原因;‘红叶’杜仲CHI酶活性高在‘红叶’杜仲典型叶色转变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适合喜旱莲子草及其伴生植物接骨草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本文比较了研磨法和浸提法以及两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的结果,并比较了两种植物之间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研究表明,研磨法和APL-754N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更适合叶绿素含量的测定,而浸提法和GBC-916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更适合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接骨草叶绿素卜含量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而叶绿素a/b则相反,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值在两种植物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Pb和Cr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一污染物条件下,随着污染浓度的递增,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复合污染的叶绿素含量与浓度呈负相关;叶绿素a/b的变化与叶绿素总含量的减少并不完全同步;Pb和Cr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  相似文献   

10.
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小麦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呈降低趋势;叶片脯氨酸含量、MDA含量以及叶片SOD、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通过改变内部的生理特性以提高自身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在室外大田条件下,模拟紫外线-B(UV-B)辐射增强条件,研究了两种不同辐射剂量对花期大豆叶片相关反射光谱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导致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和叶片相对水含量均显著降低,但未见剂量效应;导致花青素相对含量显著升高,且存在剂量效应;高剂量的UV-B处理导致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显著升高,而低剂量UV-B处理下未见显著影响;对植物衰老反射指数(PSRI)则均无显著影响。实验表明不同剂量的UV-B辐射能诱导紫外防护色素花青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但均显著抑制了大豆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PRI和叶片含水量,最终使得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施肥量和密度组合处理条件下,以青薯6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测定了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组合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前期大于后期。在低施肥量范围内,叶绿素含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当施肥量达到纯N:184 kg/hm2,P2O5:112.13 kg/hm2,K2O:67.5 kg/hm2时,叶绿素含量最高,之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但随着密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氮、磷、钾、密度对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的各个因素组合的选优与总叶绿素相同。叶绿素总含量最高为1.85 mg/g,相应的最优肥料密度组合的施肥量和密度分别为纯N:184 kg/hm2,P2O5:112.13 kg/hm2,K2O:67.5 kg/hm2,密度:6万株/公顷。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含量、盛花期、终花期的叶绿素总含量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差异,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b含量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差异,并与理论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 Cd2 对石龙尾的毒害效应 .结果表明 :石龙尾的受害程度随溶液中 Cd2 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深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 a/ b比值经低浓度 Cd2 短时间处理会出现升高现象 ,随着 Cd2 处理浓度的增大及处理时间的增长 ,又呈下降趋势 O-2 、MDA含量也出现类似情况 ,只是曲线稍迟一点 .而花青素出现一路下降趋势 .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建立企业生产质量标准,对糖脂康中试产品中藻蓝素、叶绿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进行检测分析。方法:按DB53/186-2007标准中附录B、附录C、附录D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糖脂康中试产品中藻蓝素、叶绿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2 865.34 mg/100 g、443.75 mg/100 g、184.06 mg/100 g。结论:藻蓝素、叶绿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是糖脂康产品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本实验结果可为制定该产品的企业生产质量标准提供基础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对金银花新品系与主栽品种的叶、茎、花蕾表面腺毛、非腺毛的密度、长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测定其叶的叶绿素、花青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为良种的鉴别和鉴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豫金1号的表皮毛长度、密度均高于对照,豫金2号表皮毛除叶下表面非腺毛长度低于对照亚特红蕾1号,其他均高于对照;豫金1号、豫金2号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分别较对照高,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叶片的光合速率随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叶片花青素含量与光合速率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花青素含量与光合速率之间呈负相关.结论:表皮毛的长度、密度等可作为金银花新品种鉴别指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湿度对红花檵木叶色影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光光度法等对不同湿度条件下红花檵木叶片中的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花檵木生长期叶绿素含量会不断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样不断累积增加,而花色素苷的含量则随之下降.试验证明高湿加高温会加快红花檵木的高温返青.所以在栽培中,遇到不可避免的高温时,应该尽可能的保证栽培环境通风良好,避免高温高湿加快花色素苷的分解.但又不是相对湿度越低越好,湿度适中更有利于减缓红花檵木叶片中花色素苷的降解,可在高温季节采取遮荫和喷水降温的措施,延缓叶片中花色素苷的降解.  相似文献   

17.
水稻拔节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叶片叶绿体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盆栽试验,对水稻拔节期不同程度、不同历时的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变化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胁迫历时对叶绿体色素的影响大于胁迫程度对叶绿体色素的影响.短历时(5 d)胁迫会增加叶绿素含量,复水后会降低叶绿素含量,且重度胁迫复水后对叶绿素的补偿效应强于轻度胁迫复水后对叶绿素的补偿效应;长历时(10 d)胁迫会降低叶绿素含量,复水后会增加叶绿素含量,且轻度胁迫复水后对叶绿素的补偿效应强于重度胁迫复水后对叶绿素的补偿效应.水分胁迫会增加叶绿素a与b的质量比,复水后会降低叶绿素a与b的质量比.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土壤加砷对大豆叶绿素、脯氨酸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土壤砷污染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设置土壤加砷0、5、10、30、50和100mg kg-1共6个水平的盆栽大豆试验,测定大豆生长期间叶片的叶绿素、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土壤砷污染影响大豆的叶绿素、脯氨酸、过氧化氢酶等生理指标.土壤加砷对大豆叶绿素的影响随生长期而不同,在结荚期,土壤加砷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高砷水平降低了叶绿素a与b的比值;在鼓粒期,高砷水平增加了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总量的最大增加率分别达119.8%、111.0%、105.6%和117.2%.在大豆结荚期,土壤加砷30~100mg kg-1使大豆脯氨酸的含量降低了23.4%~31.4%,而所有加砷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加砷使大豆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10.7%~46.6%.总之,土壤砷污染会通过影响叶绿素的构成和含量改变大豆光合作用、降低大豆抗逆性和破坏大豆抗氧化系统来妨碍大豆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生理指标测定方法对生长于青海民和、西宁和湟源3个不同海拔地区药用植物野薄荷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叶片厚度产地湟源>民和>西宁,且产地西宁与民和、湟源间差异显著(P<0.01);(2)随着产地海拔升高,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而叶绿素a/b和叶黄素/叶绿素(...  相似文献   

20.
汞污染对水鳖的毒害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不同浓度的Hg^2+溶液培育水鳖,研究Hg^2+对水鳖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SOD、CAT、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随着Hg^2+浓度的增加,水鳖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CAT活性逐渐减小,而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先升后降。研究表明,Hg^2+处理破坏了水鳖叶片中的抗氧化酶系,造成活性氧过量积累,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