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为隐喻学研究引入了一个新视角。制造语法隐喻最常用的方法———名物化隐喻就是将动词或形容词物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名物化是语法形式上的一种变化,既具有名词事物的静态语义特征,又具有动词的渐变语法特点,但其实质是语法与语义的交互匹配,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英语中,读者常见到带有that的句子。That是个常用词,用法很多,可用作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等。现就that作为连词的用法,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点,供英语学习者参考。1 引导名词性从句1.1 引导一个相当于名词的从句,尤其是一个动词的主语或宾语,连系动词后面的谓语主格或it作形式主语或宾语所要求的名词性从句。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动词没有词形变化,动词可直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致使汉语呈动态特征。英语在正式文体中习惯于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动作,而且谓语常用弱化或虚化动词,致使英语呈静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及物,即能带宾语,这是及物动词的基本特征。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一般说来是不及物的。但是,有的有时也可以带上宾语。现代汉语中似乎存在着原来不能带宾语的词语(不及物性词语)向能带宾语(及物性词语)方向演变的趋势。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及物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词类活用,是指某一词类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成了别类词,具有了别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这种别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也就会随之而失去。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语法现象,其中尤以名词、形容词的活用为最常见。如何鉴别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何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词类活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鉴别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处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都属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范围。 要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了另一类性质的词,首先要根据句子的内容来观察这个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按照名词、形容词固有的意义去理解,整个句子就讲不通。如果把它理解成与这一名词、形容词相关的动词义,整个句子就能够讲得通,那么一般说来,这个名词、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这是从意义上去判断。例如: ①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似文献   

6.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体"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中用法.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名词作主语和宾语是其主要的语法功能。从语义的角度考察作主语分为四种类型;作宾语分为五种类型。受事主语句在甲骨文中应用普遍,为被动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关系宾语句中,动词和宾语之间添加关系介词“于”是甲骨文在语法形式上走向完善的标志;存在宾语句中的动词“有”与受事宾语句中类似词头的“有”存在着密切联系。此外,作定语、作中心语、作状语、作同位语、作谓语也是甲骨文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词类划分,是语法研究中至关重要而难于解决的一个课题。与现代语汉语相比,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尤其显得困难。问题的症结集中在实词的分类上,其中又以形容词与动词的分类为最。这两类词都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子成分功能在区分这两种词类的时候是无效的。那么,只能利用词类的组  相似文献   

9.
“副词+名词”的结构形式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超常规搭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副词+名词”结构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可以在旬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语法成分。副词和名词结合以后名词的表义功能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指称意义丧失,语义抽象和泛化,细节意义显现。同时这种搭配格式之所以会有如此旺盛的发展能力,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超常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武振玉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7):34-36,57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休"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申用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方块汉字的“的”在现代汉语中大致有五种基本用法:一、在名词“目的”和副词“的确”中充当一个语素,读作“dí”;二、构成关联词“……的话”;三,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或其他结构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如“学校的”他的”“红的”“新来的”等);四、附着在句子末尾,充当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肯定或强调的语气(如“他会来的”);  相似文献   

12.
英语特种单数名词不可数,没有复数,通常由a(n)限定,但不能代之以one,还有一些通常由the限定。它们既包含抽象名词,又包含具体名词。前者表示动作、状态、能力、才干、。C理、态度等,主要是兼作动词的名词及一些动词和几个形容词派生的名词,往往在句中充当get、give、have、make、take等的宾语,be的表语,therebe的主语,介词的宾语;后者表示人、物、地方、距离、范围、方向、时间、数量、声音等,往往在句中充当be的表语,therebe的主语,have。hear、get、give等及个词的宾语。  相似文献   

13.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动词有一种不受主语限制的形式,叫做动词的非限定形式(Non- Finite Forms of the Verb)。这种形式不能独立作谓语.所以也叫非谓语动词.但可以和助动词或情态动词等构成谓语,还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表语等。其形式有三种:动名词、分词、不定式。中学英语教材从初中到高中都涉及非谓语动词的教学内容。尽管教师采取了分散难点、各个攻破的方法教学该语法项目,但学生仍然搞不清三种非谓语动词的区别,在学习、理解及运用此知识点时感到困难。  相似文献   

16.
前言在现代汉语里,谓词或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句子叫谓词性主语句。谓词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在作主语时语法功能相同,可以合起来看成是与名词主语相对立的另一类主语——谓词主语,谓词性词组主要包括动宾词组、补充词组、以“状语+中心语”构成的偏正词组和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词组等。下面是各种类型的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例  相似文献   

17.
从三个方面分析“V个A”格式:1.格式中的形容词是否“名物化”;2.“个”的词性及其用于格式中的特殊语用价值;3.格式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特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格式中的动词与形容词之间的关系是述补关系,形容词在格式中仍然作补语,因而质疑“形容词是动词的程度宾语”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8.
形容词能否带宾语一直是语法学界的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从句法层面来看,层次分析法中动语宾语的成对出现是不可能允许形容词带宾语的;从语义层面看,经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带了宾语以后明显地具有了动词的语义特征;从语法特征的角度来看,这些词带了宾语以后失去了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所以,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带了宾语后便是动词。  相似文献   

19.
孔庆兴 《科技信息》2011,(22):I0177-I0177
英语中一些及物动词后需要跟复合宾语。这种句式结构的一般语序是"主语+充当宾语的名词或代词+宾语补足语"。但由于语法和修辞的需要,在许多情况下宾语补足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即放在了宾语之前。这就是宾语补足语的倒装现象。本文就简单句中的宾补倒装现象、并列句中的倒装情况、从句中的宾补倒装情况以及在其他结构中的宾补倒装情况,分四个方面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将名词宾语分为14类,第14类实际上是"杂烩"。《动词大词典》采用格语法的理论来分析这一问题,分析出汉语的格关系共22种,比较全面系统。但是,因为汉语谓宾关系①复杂,《动词大词典》仍存在不足和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