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叙述了复合曲线在路线测量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的一种计算方法及实例,以及利用全站仪进行路线测设的三维点位放样过程。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综合利用GPS-RTK技术和全站仪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得到碎部点和界址点的坐标的方法,并介绍了如何利用南方CASS自动化成图软件编制符合标准的地籍图。  相似文献   

3.
刘玉会 《科技资讯》2014,12(19):57-57
利用全站仪的三维坐标放样功能,对大跨度钢结构屋盖工程施工进行放样和施工控制。放样精度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方便而快捷的测量方法,对钢结构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徕卡TS30超高精度全站仪集成了步进马达、CCD影像传感器,是一种能自动搜索、识别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和三维坐标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该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质灾害监测的工作经验,以某隧道边坡变形监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徕卡TS30的边坡变形监测方法,论文全面分析了具体的作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道路断面测量中,利用电子手簿的计算功能与全站仪采集的三维坐标相结合,计算出当前测量点的里程与偏距,获得断面测量数据,实现断面测量。  相似文献   

6.
对全站仪在近岸打桩定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种新的实用观测模型,模型中桩的方位根据船的方位确定,桩的坡度由船上的设备获得,通过测量圆桩侧边一个切线方向的水平角和竖直角,以及桩身上任一点的三维坐标对圆桩桩中心进行定位;通过测量方桩棱线上任一点的坐标对方桩桩中心进行定位.根据数学模型,利用EVC在基于WinCE的拓普康(GPT-7502)智能全站仪上进行了软件实现,观测结果可以用无线电传输到船上,船上利用掌上电脑(PDA)接收并以图形的方式给出偏差示意,指导打桩船移动,通过实际工程的现场测试,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用全站仪进行隧道变形监测的两种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站仪是现代测量仪器发展的产物,它的最优点是可同时测距和测角。从而能够完成空间三维绝对坐标的测算。如将它应用于隧道变形监测,可使监测结果更客观、及时、全面、准确。 1 自由设站法监测隧道变形 该方法的原理及步骤如下: (1) 在隧道洞口附近适当位置设置两个基准点A、B(如图1),并贴上反射片(即简易反射镜)。用常规测量方法测出其三维坐标A(XA,YA,ZA),B(XB,YB,ZB)。 (2) 在监测横断面上布设若干监测点P(Xi,Yi,Zi)(其中i=1,2,),贴上反射片。 (3) 在洞口任意适当位置O(XO,YO,ZO)设置全站仪即测站点。分别测基准点和测…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全站仪在三维坐标放样中的精度估算,误差来源、影响因素,如何减少误差,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全站仪导线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近似平差方法等进行探讨,指出全站仪导线测量的实质为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的连续进行,其形式为三维支导线,缺乏检核,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全站仪导线测量一次发展支点不宜过多、路线不能过长;否则,应从一已知点出发测至另一已知点以资校核,此时其闭合差应与导线边长成正比反符号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取混联机器人加工初始点的三维坐标,并将坐标应用于机器人的自动对刀过程,提高对刀效率及加工精度.方法基于双目视觉原理进行了理论建模和实验分析,建立双目视觉系统的数学模型,推导出由图像像素坐标到三维坐标的坐标转换关系,利用MATLAB视觉工具箱进行摄像机的标定,并提取出被加工件上目标点的像素坐标,通过点的三维重建获得靶位目标点的三维坐标.结果经仿真与实验,精确获取了加工初始点的三维坐标,相对误差在3%以内.结论该方法应用于雕刻机器人自动对刀系统中,能降低人工对刀危险系数,提高了对刀效率和对刀精度.  相似文献   

11.
电子全站仪数据通信及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全站仪是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和微处理器的集成 ,它能在测站上同时测量、计算、显示及记录各种测量数据 ,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测量仪器相比 ,全站仪的一个主要优势就在于能够与计算机等其它设备 (如电子记录簿 )等进行数据通信 ,极大地提高了测量工作效率 ,减少了人工读写错误 ,容易实现测量内、外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由于工业设计都是在AutoCAD下进行的,所以要求作为工作底图的数字总平面图也必须是能在AutoCAD下使用的,为此,作者提出了以AutoCAD为平台在野外测绘总平面图的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给出了用全站仪和经纬仪配合测距仪以及测算法测绘平面图的具体实践方法.和其它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测绘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抚育间伐对北美短叶松的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加拿大新布郎斯威克省自然资源与能源部1966年建立的天然林抚育间伐实验基地为研究对象,从3种疏伐强度(1.22 m×1.22 m,1.52 m×1.52 m,2.13 m×2.13 m)的样地和一块控制地中共采伐了154株树,胸径范围10~24 cm,研究抚育间伐(PCT)对北美短叶松的生长及材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疏伐强度从1.22 m×1.22 m增加到2.13 m×2.13 m,北美短叶松的死亡率从67.6%下降到32.7%。随着疏伐强度的增加,树干胸径、商品材树干高度和材积、树干削度、树枝直径均显著增加。3种疏伐强度中,只有2.13 m×2.13 m的疏伐强度对树高和树冠的尺寸有显著影响。PCT能增加无节材的长度,但对木材的密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全站仪测图图根控制点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测图时保证一定的图根控制点密度是控制成图精度的有效手段的问题,测图图根控制点密度是经过对测图方法及成图过程中的误差分析推算出来的,从全站仪测图方法产生的误差着手,根据成图点位误差的限差推算了全站仪数字化测图所需的图根控制点的最小密度值。并将该推算值与现行规范进行比较,提出实际工作中可执行的图根控制点密度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系统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学原理,利用自动构模和整体拼装方法,研制的一套用计算机进行编组站设计的通用软件。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驼峰、车站咽喉和车场的设计,以至最后绘制整个编组站比例尺平面图。设计计算速度快、精度高,显著地提高了工效,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激光雷达在获取树高和冠幅等森林资源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构建基于树高和冠幅的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可为激光雷达技术在森林蓄积量估测应用中提供计量依据。通过测定广西桉树(Eucalyptus)典型分布区448株样木的树高、冠幅、胸径等因子,采用非线性回归估计方法建立树高冠幅二元材积模型、树高一元材积模型、胸径树高二元材积模型、胸径一元材积模型和冠幅一元材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评价。建立的5个模型确定系数分别为0.969,0.875,0.994,0.945和0.588,总体误差分别为0.29%、-1.94%、-0.26%、1.88%和-2.82%,模型预估精度分别为97.75%、95.38%、99.14%、96.95%和91.72%;树高冠幅二元材积模型的模型总体检验、分树种检验、分段检验、分区检验和五折交叉检验,均符合林业数表编制的相关要求。树高冠幅二元材积模型各项指标显著优于树高一元材积模型和冠幅一元材积模型,与胸径树高二元材积模型接近,完全符合林业数表编制要求,可应用于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tlab的油田注水泵站最优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注水泵站系统效率最大为目标函数,以注水流量、注水泵泵压、注水泵排量等为参数建立约束条件,建立了注水泵站的最优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并以现场实时采集数据及生产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优化计算出注水泵站各注水泵实时运行参数.最后,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花土沟和狮子沟注水站的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该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Matlab仿真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验证 ,在线路中平测量中 ,应用全站仪进行单向测高 ,其精度能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因此在用全站仪放样中桩的同时可直接测定其地面高程 ,充分发挥全站仪的功能 ,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苎麻纱直径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推导出苎麻纱理论直径的计算公式,本采用显微镜投影法测试苎麻纱直径、测长称重法测定其公制支数,然后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求得苎麻纱直径系数k=0.0312.为在生产工艺设计及理论分析中采用计算法求苎麻纱直径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0.
在基于测量机器人的多测站自动变形监测系统中,针对设在变形体上的测站点自身变形问题,提出了坐标转换技术的改正思想,探讨了几种基于坐标转换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或削弱测站点变形、气象条件等误差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最后通过模拟算例验证了三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