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对于氏纤恙螨在云南省部分地区的分布和宿主选择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结合云南省不同地理方位和地形,独特的气候与生态等特点,于2001年—2011年选取了23个县(市)进行野外调查,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宿主。选择小兽的双侧耳廓和外耳道采集恙螨幼虫,用霍氏液常规封片后在显微镜下逐一鉴定螨种。统计于氏纤恙螨在不同地域、不同景观和不同宿主小兽体表的分布情况。计算于氏纤恙螨在不同宿主小兽体表的感染率(P)、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用聚块指数(m*/m)测定其在宿主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所调查的23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采集到了于氏纤恙螨(共1 959只,占所有恙螨的1.81%)。88.77%的于氏纤恙螨采自山区地理景观(尤其是海拔较高地区),只有11.23%的于氏纤恙螨采自坝区景观。宿主大类选择显示,采自啮齿目(鼠类)、攀鼩目(树鼩)和食肉目小兽体表的于氏纤恙螨分别为57.78%、42.16%和0.05%,其它目小兽体表没有采集到该螨。宿主种类选择显示,所捕获的5目12科34属67种小兽中,有20种小兽采集到了于氏纤恙螨,其中42.16%采自攀鼩目树鼩科树鼩属的树鼩,其感染率(26.52%)和感染度(13.54只螨/每兽)均比较高,其次是其他野栖小兽。聚块指数显示,于氏纤恙螨在大多数宿主小兽不同个体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格局。结论:云南省存在于氏纤恙螨,且数量较大。该螨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地带,可寄生多种小兽宿主,宿主特异性低,但主要倾向于寄生在树鼩等野栖小兽体表。  相似文献   

2.
寄生在小兽体表的革螨可能是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立克次体痘等人兽共患病的媒介。本文报道了云南省28个县(市)小兽体表革螨的野外调查结果,运用物种数、平均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对小兽寄生革螨的群落特征和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系统聚类分析法(SPSS 16.0软件)对18种主要小兽的革螨群落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在云南省28个县(市)共捕获到小兽14 544头,隶属于5目(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兔形目、食肉目)10科35属67种,在捕获的小兽体表采集到革螨80 791头,经鉴定属于10科33属112种。结果分析表明:主要的宿主动物为黄胸鼠Rattus tanezumi、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和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纳氏厉螨Laelapsnuttalli、毒厉螨L. echidninus和贵州厉螨L. guizhouensis为革螨的优势种。齐氏姬鼠A.chevrieri、社鼠N.confucianus和黄胸鼠R. tanezumi体表寄生的革螨种类最多;臭鼩鼱Suncus murinus、齐氏姬鼠A. chevrieri和灰麝鼩Crociduraat...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梁河县小兽体表蚤类和吸虱昆虫的寄生状况。方法:用鼠笼、鼠夹加食饵的方法诱捕小兽,用全捕法采集诱捕小兽体表的所有蚤类和吸虱,按"一兽一瓶"置于70%酒精内保存和固定。每只昆虫标本经逐级酒精脱水、透明和干燥后制作成玻片标本,于显微镜下逐一鉴定到种。群落基本结构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生态优势度指数(C′)来描述;空间分布格局用扩散系数CI、指数(I)、Cassie指数(CA)及聚块指数(m*/m)进行测定。结果:从所捕获的啮齿目、食虫目7科10属20种440只小兽体表,共采集到蚤类昆虫263只,隶属5科8属10种,方叶栉眼蚤、偏远古蚤、印鼠客蚤和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为优势种;吸虱昆虫1 316只,隶属3科3属6种,太平洋甲胁虱、缺齿甲胁虱和社鼠甲胁虱为优势种。优势蚤种和优势虱种在其对应的主要宿主体表的寄生表现为聚集型分布。结论:本文调查的440只小兽体表蚤类和吸虱昆虫种类组成比较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宿主选择特异性吸虱高于蚤类,优势种类在其对应的主要宿主体表的寄生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4.
厦门地区野栖鼠类体外寄生的恙螨种类,经鉴定的有2科3亚科7属8种。这8种恙螨的季节分布是中华无前恙螨、羊城背展恙螨和巨螯齿恙螨都是整年活动的螨种;地里纤产与螨出现于4-10月;伊香钳齿恙螨为6-10月;香港合轮恙螨为10-11月、小板纤恙螨为12-3月;福建爬虫恙螨出现于2-3月。还报道一只具有3根感毛的畸形伊香钳齿恙螨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省三都溴调查捕获小型哺乳动物402只,隶属于啮齿目的黄胸鼠、针毛鼠、黄毛鼠和小家鼠;食虫目的臭鼩。栖居室外的以黄毛鼠占绝对优势,为当地野鼠总数的95.21%,携带的寄生螨数多达80%以上。室内的以黄胸鼠较为重要。从其体外检获寄生螨类11种:似太平洋无前恙螨、印度囊棒恙螨、陈氏爬虫恙螨、地里纤恙螨、毒刺厉螨、努氏厉螨、鼠预毛厉螨、土尔耳厉螨、福建棘厉螨、山区血革螨和巴氏禽刺螨,其中以地里纤恙螨最重要,占检出恙螨鼠总数的98.6%。室内黄胸鼠的血清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呈强阳性。室外黄毛鼠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氏体,从而证实黄胸鼠和黄毛鼠是当地钩体病和恙虫病的动物宿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九龙半岛的鼠类9种,并分别对它们的栖息地、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殖等方面作了介绍,这9种鼠类分别隶属于3科5属.同时还报告了鼠体寄生螨11种,内寄生恙螨以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的感染率最高,特氏厉螨(Laelaps traubi)为港九地区螨类的新记录,恙虫病主要媒介之一的德利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是本地区常见的鼠体寄生螨.  相似文献   

7.
亚须纤恙螨幼虫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亚须纤恙螨幼虫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方法采用捕鼠查螨法.调查结果表明,亚须纤恙螨幼虫占全部恙螨种类的60.34%.亚须纤恙螨8月份出现,到10月份少量出现,11月份迅速增至全年最高密度,指数为314.83.此后逐渐减少,到次年4、5月份数量降至最低,说明冬季是亚须纤恙螨活动高峰季节.亚须纤恙螨性喜隐蔽潮湿,适宜孳生地为低洼潮湿荒草丛,溪间沿岸、渠边沟旁等处,而干旱地区则无分布.该种恙螨主要寄生在黑线姬鼠等鼠类的耳壳、肛门及乳头等处.总之,亚须纤恙螨适宜孳生场所和生境符合HFRS疫源地特征.  相似文献   

8.
厦门地区野栖鼠类体外寄生的恙螨种类,经鉴定的有2科3亚科7属8种.这8种恙螨的季节分布是中华无前恙螨(Walchiachinensis)、羊城背展恙螨(Gahrliepiayangchenensis)和巨螯齿恙螨(Odontacarus,majesticus)都是整年活动的螨种;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e)出现于4~10月;伊香钳齿恙螨(Cheladontaikaoensis)为6~10月;香港合轮恙螨(Heleniculahongkongensis)为10~11月、小板纤恙螨(Leptotrombidiumscutellaeis)为12~3月;福建爬虫恙螨(Herpetacarus fukienensis)出现于2~3月.还报道一只具有3根感毛的畸形伊香钳齿恙螨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了解桑寄生空间分布格局与群落寄主多样性、组成及相关性状的关系,对掌握物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不同种植模式种植园中桑寄生的感染率及寄生强度进行调查,比较了不同年龄阶段桑寄生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寄主性状与寄生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种植园内桑寄生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其年龄增加而减弱,与寄主树分布格局无关.桑寄生的感染率随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分别为67.09%,66.35% 和40.48%,呈下降趋势.桑寄生的感染率和寄生强度与寄主个体的高度、冠幅、胸径,及寄主多度(与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09和0.455)呈正相关,表明桑寄生更偏好感染和聚集在较高大和优势度较高的寄主.作者认为在种植园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可通过增加树种多样性来降低桑寄生感染率,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典型样地法,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分析大石门沟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乔木和草本种类丰富,但灌木种类较少.调查区域内乔木共28种,灌木26种,草本91种,分属58科107属,各种类主要以阔叶落叶种为主;2)群落水平结构分布规律不明显,但在垂直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分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草本层结构相对复杂稳定,灌木层结构单一;3)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明显,群落Ⅰ、群落Ⅱ、群落Ⅲ都由3~4个优势种组成,群落Ⅳ乔木层只有1种优势种,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短时间不会改变这种状况;4)群落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各群落的灌木层多样性指数远小于乔木层和草本层,即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度呈正相关.整体来看,大石门沟森林公园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趋势为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Ⅰ群落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恙虫病及其媒介恙螨的研究历史,介绍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查阅大量有关恙虫病及恙螨研究的文献资料。从恙虫病流行情况、疫区分布、季节分布、病原体发现及证实、传播媒介及传染源种类与分布、恙螨的区系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恙虫病广泛流行于日本、澳大利亚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广大亚太区域,疫源地包括海岛型、山林型及丘陵型,四季均有流行;恙虫病立克次体型别有10余种,各型致病力有所不同;鼠类及纤恙螨属恙螨为主要传染源及传播媒介,已发现主要鼠类传染源20余种,确定媒介恙螨6种。结论:随着恙虫病流行范围的扩大以及发病人数和频率的增多,恙螨宿主动物数量及种类丰富程度、各疫源地尤其是新发现疫源地的类型、流行季节、传染源以及媒介恙螨仍需要进一步调查,恙螨与疾病传播相关的基因及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园盘电泳和光电扫描仪对懒猴和树的心、肌、肝,肾、肠、脾、肺、血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懒猴肝脏仅显示3条酶带和树血液显示4条酶带以外,两种动物所有被测的其它器官组织均有5条酶带;不同种的同一器官组织,同一物种的不同器官组织,各酶带的相对百分含量绝大多数都显著不同.表现了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同时,计算了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A、B亚基的相对百分含量,并与人、猴、小白鼠已知血清参数进行了比较,发现A亚基的百分比值:小白鼠>树(>懒猴>猴>人,表明亚基的百分含量与动物的进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黄毛鼠及其体外寄生虫进行专题总结,黄毛鼠在我省分布广密度高,其组成及密度沿海高于山区,平原高于丘陵,随着海拔逐渐增高,数量逐渐减少。黄毛鼠外土唾有跳蚤。革螨、恙螨和蜱、,合计近70种之多,为鼠类之冠,由于全省范围内地形,地陀孟貌、气候、海拔及鼠类组成比等条件不同,黄毛鼠体外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在各地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不同,闽东北山区的种类多于东南沿海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不同区域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体重、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是否存在地理差异,对中国分部的中缅树鼩进行了采样,样本来自于云南省(河口、昆明、勐腊、大理、腾冲和片马)、贵州省(兴义)、四川省(西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和乐业)和海南省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繁殖的F1代个体,对其体重、胴体重、体长、内脏器官和消化道的长度、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南地区中缅树鼩的体重、胴体重和肥满度较大,而昆明地区的较小;海南和大新地区中缅树鼩的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重量较大,昆明地区的较小,身体组成的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大新地区中缅树鼩的消化道总长度显著大于其他种群,片马地区的最小,片马和腾冲地区中缅树鼩的总消化道含内容物重显著大于其他种群,实验室繁殖个体较小,消化道各指标也出现了地区差异。以上所有结果说明,不同地区的中缅树鼩在体重、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方面出现了地理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和其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革螨14科38属90种,其中省区新记录59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尿液、粪便及胸腺分泌物对中缅树鼩个体识别的影响,通过Y-迷宫对中缅树鼩尿液、粪便和胸腺分泌物三种气味源的选择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用三种气味源与对照作为刺激源时,中缅树鼩均显著选择尿液和胸腺分泌物(P0.05);在习惯性实验中中缅树鼩对同性尿液和胸腺分泌物的选择频次持续下降,对陌生个体尿液和胸腺分泌物的选择频次显著增加(P0.05);尿液、胸腺分泌物在雌雄中缅树鼩个体识别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中缅树鼩对尿液和胸腺分泌物的选择频次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而且雄性胸腺分泌物较雌性更受关注(P0.05),但雌性尿液比雄性更受关注(P0.05)。以上所有结果说明,中缅树鼩的尿液和胸腺分泌物中包含个体信息并用以识别个体,这两种气味源中所包含的化学信号对中缅树鼩个体间的交流极为重要,而粪便可能仅为单纯的排泄生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中国革螨13科、41属、85种,其中贵州省革螨新纪录18种,福建省新纪录16种,云南省新纪录14种,山东省新纪录11种,青海省新纪录9种,海南省、浙江省和辽宁省新纪录各4种,湖北省和四川省新纪录各3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纪录2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中国革螨13科、41属、85种,其中贵州省革螨新纪录18种,福建省新纪录16种,云南省新纪录14种,山东省新纪录11种,青海省新纪录9种,海南省、浙江省和辽宁省新纪录各4种,湖北省和四川省新纪录各3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纪录2种。  相似文献   

19.
以树(Tupaiabelangerichinensis)为实验对象,建立实验性脾虚模型后,对动物施以慢性手术,记录胃窦部电活动的变化。结果显示:脾虚树胃电活动明显减弱,这是致使胃收缩运动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