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显然正确解读政治文明是当务之急。在现代社会,政治文明与宪政密切相关,现代政治文明就是宪政文明,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只有实行宪政,才有真正的政治文明。全面实行宪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必须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培育宪政精神,构建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民主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民主宪政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邓小平的民主完政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理性立法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起点,是人权保障的制度基础;政治法治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执政党基本的执政方式,也是人权保障的基本价值理念;宪政既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又是发展人权的必然手段,更是以保障人权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新教传教士和中国文人以<万国公报>为依托,大力传播西方政法思想.其中,<万国公报>所宣传的宪政内容对中国宪政思想和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万国公报>影响中国宪政思想的背景、所宣传的宪政内容入手,剖析西方法律思想对中国宪政思想和立法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追求宪政,从根本上来说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寻求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明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与完政一次次擦肩而过。回顾近代中国的历次宪政运动,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行宪,有着先天的缺陷,反思这些缺陷,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干我们今后的宪政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宪政在西方作为一种思想传播和制度的实践,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积淀与洗练而最终确立下来的。通过对宪政概念的界定,初步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宪政思想的三种要素,分别对中世纪晚期宪政思想中的权力、权利、法律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是西方文明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中世纪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其晚期的宪政思想,蕴涵着许多发人深思的东西.那些蕴涵其中的要素,决定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贯认为西方法学教育肇始于古罗马时期.诚然法学教育在古罗马时期已经出现,并有了相当完善的发展,但究其起源则应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无论从古希腊法学思想方面,还是从其经济、政治、教育发展方面,都具备了产生西方法学教育的条件,事实上法学教育在古希腊也已经存在.所以,西方法学教育的起源是在古希腊,不在古罗马.  相似文献   

11.
曹韫  张光颖 《科技信息》2008,(21):180-180
契约精神是由经济领域的契约概念所衍生,具有普适意义的思想观念。西方宪政的发展多依托于此。中国迄今仍不存在宪政现实,引入契约精神不失为解决之道。本文讨论契约精神的内涵及其普适性,对比中西宪政历程,并分析契约精神与中国宪政建设的相适应程度,以确证其引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清末的宪政是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效仿西方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是基于内忧外患等恶劣形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拉开了中国宪政运动的序幕,但其理念在中国的产生则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西方宪政理念的发展与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构成了清末宪政理念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抗战时期中共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1940年第一次宪政运动期间,中共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共的宪政思想,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主张彻底修正《五五宪草》,从而坚持了民权主义原则。同时,它规定了中国宪政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14.
赵宝荣 《科技信息》2012,(14):157-157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也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许多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并对我们学习英语词汇,了解西方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思想界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学东渐的加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化,导致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纷至沓来。其中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为思想界介绍西方文化的大宗。辛亥革命前中国思想界对古希腊罗马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评述;对古希腊罗马政治法律的评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比较。其中,希腊文化是被评述的主流,而粱启超先生则为评述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的两个重要内容分别是宪政和依法行政,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从宪政和依法行政的科学定义入手,对依法行政进行了宪政分析,进一步理清权力的配置以及权利的保障问题,认为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受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自戊戌变法开始,梁启超就开始实践其宪政思想,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其宪政思想却对以后的宪政思想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作用。文章在对其宪政思想的渊源,基本内涵等作探讨的基础上,对其宪政思想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人完全按照西方宪政模式建立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经过民初的宪政实践,这个以移植西方制度为范本的体制,逐渐蜕化、变质,最后沦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孙中山在深刻总结民初宪政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苏俄革命的经验,同时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未来中国宪政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从而实现了近代中国宪政理论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了当代中国宪政欲构建怎样一种国家与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平衡。宪政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树立良好的宪政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机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宪政刍议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电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