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利用信息熵计算了松原市1996—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熵,根据历年熵增量将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计算了2009年松原市各区市(县)的土地利用结构熵,分析了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值逐渐增大,宁江区的熵值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市(县),前郭县的熵值明显低于平均值.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导致土地供应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将一直持续,需对土地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数聚类算法只能单独处理数值特征数据或类属特征数据,而不能分析具有两种混合属性数据的问题,基于熵和信息粒度提出了粗糙集理论框架下不同粒度划分上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相似关系,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点的熵并选取具有最小熵值的数据点作为聚类中心,将与该聚类中心相似度大于阈值卢的所有数据点聚集形成数字颗粒结构.在整个聚类过程中无需调整每个数据点的熵值,缩短了计算时间,同时利用粗糙集的不可分辨关系形成字符颗粒结构,通过不断调整、合并这两种颗粒结构,实现了具有混合属性特征数据的聚类分析.实验结果比较表明,该算法是有效、可行的,当卢取值为0.8时,算法的聚类有效性最大值可达0.96,该值较同条件下的其他聚类算法要高。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强度值指标.通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中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发展、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雅安市耕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退耕还林政策和粮食产量是林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科学地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地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推进农地流转与集中等方面,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尤其是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时段的TM遥感影像,对上海城市边缘的漕溪路一沪闵路沿线地区近10年来轴向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图像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利用缓冲分析法,得出该区域城市扩展强度、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地带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一些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地利用转换矩阵表,分析了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和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的土地利用有其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本区域其他土地都有所增加,且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内部各地类转换剧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明显,但土地利用沙化现象仍然存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土地综合动态度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神木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其环境政策是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重耍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熵及其变化解释了能量转化的方向、能的衰变和散逸.对开放性系统的非平稳态,由熵减的讨论解释了物质结构.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熵优化的区域生长图像分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熵优化的结合区域生长的图像分割算法,它利用边缘检测和区域生长算法对图像进行一次预分割,然后再沿着图像中每个类的边缘试探性地调整分割,以熵的大小作为优化分割的指标逐步优化图像的分割.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而且比其他一些常用的灰度图像分割算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活动轮廓对图像分割鲁棒性较差的问题, 将基于区域的轮廓模型和基于梯度的轮廓模型通过图像熵与图像梯度和进行结合。通过图像熵与图像梯度和建立基于梯度与基于区域结合的活动轮廓模型。将水平集函数嵌入到模型中, 对模型结果进行连续分割, 并进行拓扑变化。采用窄带方法进行快速演化。实验证明, 该方法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较快的分割速度, 对图像分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于声呐图像受噪声污染严重,导致水下多目标分割存在精度低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自调整谱聚类结合熵权法进行多特征赋权的水下多目标分割技术.该技术首先通过自调整谱聚类对声呐图像的像素点进行聚类处理,使图像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区域,然后根据多特征的互补性和冗余性统计每个区域的信息熵、亮度、对比度和狭长度等特征,利用熵权法对多特征进行赋权并筛选出最优的一个目标区域,再将该最优目标区域和所有区域进行多特征相似度匹配,最后根据相似度的匹配结果使用自适应阈值迭代法自动分割出所有的目标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没有对噪声干扰区域误分割,分割出的目标区域精度更高,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遗传算法的高效搜索性能和模糊集合理论能较好地描述问题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大模糊熵快速分割算法,将遗传算法和模糊集合理论结合起来应用于灰度图象单闽值和多阈值分割.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快速分割,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鄱阳湖区2005年和2015年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研究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从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洛伦兹曲线2种角度研究了鄱阳湖区内12个县(市)10年前后不同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果表明:2005年鄱阳湖区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普遍偏低,且结构性较强; 2015年平稳上升,但在内部空间尺度上,鄱阳湖区的各个县(市)信息熵差异呈缩小趋势,表现为高熵值区减少,中熵值区和低熵值区增加; 近10年鄱阳湖区耕地和水域分布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未利用地成为分布最不均匀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地在总面积减少的趋势下,分布均匀程度降低,草地的不均衡程度大幅度降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不均匀程度上升,林地基本维持稳定; 近1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熵值增大,无序性增强,各地类面积差异减少,各地类洛伦兹曲线整体向绝对均匀线有靠拢趋势,这说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比较合理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蛇口工业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信息图的方法、引入均质度的概念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五种网格尺度讨论了均质度随网格大小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的均质度随着划分的网格尺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信息单元的尺度越小,土地利用的均质度也越小.其原因是网格越大,越能掩盖零散分布的细小土地斑块,强化了区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反,随着网格的缩小,小地块的信息就可以逐渐提取出来,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变得复杂。  相似文献   

13.
根据信息熵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对2009-2012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年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对增加,牧草地和林地的面积相对减少,信息熵值呈波浪型的变化过程.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不断增加,需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是LUCC研究的主要突破口.PSR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过程中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协调度函数,从时空角度对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呈非严格的增长趋势,空间上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PSR系统内部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即PSR系统内部协调性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亦然.(3)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是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转型期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增长在旧城空间、城市边缘区、城市外围空间和区域性空间四个圈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旧城空间表现出由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使用功能向商业、居住、办公等专业性功能分化;城市边缘区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要的功能,采取圈层、轴向和填充的蔓延式增长方式;城市外围空间的以工业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功能开发,采取综合性城市新区、新城等形式的跳跃式增长方式;城市增长出现向区域性空间的延伸,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功能延伸,包括兼并和竞合两种增长方式;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是政府力、市场力、社区(集体)力3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对全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具有代表意义,文章最后基于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特征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变得日益严重。利用广州地区的Landsat 7 ETM+影像,对热红外波段数据和多光谱波段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和解译,结合GIS数据,以天河区和番禺区为典型样区分析不同的用地结构与热导效应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热场变化与城市集聚程度有明显的关系,下垫面土地覆被类型是主导因素,热场的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区、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民区、郊区。  相似文献   

17.
重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用地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用地效益的研究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用地效益和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动态度模型和信息熵函数研究城市土地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城市土地扩张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居住用地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体,绿地和道路广场用地的增幅最大,说明重庆城市土地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城市居住环境和整体功能逐步提升;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度呈现"M"型波动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势度和均衡度变化不大,说明城市用地结构处在"调整——平稳——调整"动态变化过程中;二三产业占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城市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的环境外部不经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揭示当前多重因素驱动作用下,以铜仁市碧江区为例探究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对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年、2017年landSat高清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野外调查验证,通过土地利用动态相关指标以及转移矩阵计算,揭示出了碧江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速率的演变规律,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集聚特征和差异。结果显示:碧江区土地利用主要是以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旱地为主,其次是以城镇用地、水田和农村居民用地为主。2009—2017年,碧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和速率均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和差异,其中城镇用地利用幅度最大,道路和城镇用地利用变化速率最快,其率值分别为59%、16.81%。碧江区土地利用转换较大的是以城镇建设用地和道路为主,旱地转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多,其转换面积为90.40 km~2;土地利用转换的空间演变呈现出3种变化模式,其主要以城乡向外扩展、道路指向性和农村居民点就近利用模式存在,土地利用空间集聚主要集中于碧江区中部向东部移动趋势。影响碧江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以社会经济、地形地貌、政府政策、人口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居凤云  张文开  朱懋 《山东科学》2009,22(3):69-72,79
以福建省为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7年相关数据为依据为各指标赋值,并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值,横向对各设区市土地集约度在空间上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各设区市总体土地集约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应进一步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张馨 《科技与经济》2014,27(5):90-94
通过信息熵的引入,分析了陕西1985—2010年生产能源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并探索产业结构演进对能源消费变动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陕西以煤炭为主导的生产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向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生产能源消费结构的熵值从1985年的0.861上升到2010年的1.305,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能源消费在结构演替的过程中趋于平衡状态。从能源消费变动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来看,数量的变动呈现出先倒"U"型后线性增长的趋势,结构的变动呈现先快速上升后稳步增长并趋于收敛的趋势。这些特征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生产能源消费结构的演进趋势,从而为能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