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果实现原则是心身因果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钟磊借助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表明因果实现原则并不成立。根据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向上因果关系不符合缺席条件,而向下因果关系不符合出现条件,所以因果实现原则是错误的,进而因果排他性论证失效。本文所提出的殊型功能主义可以坚持在干预主义理论、心理多重可实现性成立的前提下,反驳钟磊的论证。此外,殊型功能主义可以衍推殊型同一论,并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2.
假设心理—心理因果性存在,且将因果性分析为反事实依赖关系,那么有两种非物理主义立场可以得到心理—物理因果性。第一种承诺心理与物理事物之间存在超级难以打破的自然律,第二种采取目的论式的形而上学观点。但是,进一步承认物理因果闭合的非物理主义者会面临排除难题。只有第二种非物理主义立场才能使用本尼特的因果相容论策略来解决排除难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还原式物理主义逐渐成为了当今关于心身问题的主流观点。在这一本体论框架内,虽然笛卡尔式的心理因果难题不复存在,但"心理因果何以可能"仍让人困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都接受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从而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遭到了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变得可疑,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果排斥问题"。通过考察可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将"原因"等同为了"充足条件"。如果采纳另一种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将不会遭到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从而可以成为行为的原因,"因果排斥问题"也有望被消解。  相似文献   

4.
在非还原物理主义下,金在权用排他性论证说明了目前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或不令人满意,或不稳固,他推断了其可能的坍塌方向,即副现象论或还原物理主义,但该论证本身又有缺陷,如做修正,则得到四种可能的立场,即还原物理主义,分别预设物理因果封闭律和强物理因果封闭律的两种副现象论,和过决定论。文中的论证指出只有预设强物理因果封闭律的副现象论为可取,且这一立场也能和当今的心理-生理学的经验科学研究相吻合,即心理-行为因果只是大脑为行为提供的解释,而不是真实的,物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框架下,心智事物是否有独立的因果效力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最近钟磊发表论文指出,基于一种双重条件的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可以论证心智事物是具有独立的因果效力的;随后叶峰发文商榷,对钟磊的论证提出了几方面的质疑;本文重构了钟磊的双重条件的干预主义理论,并回应了叶峰的相应疑问,同时提出,钟磊的心智事物具有独立因果效力的这一论断应该被替换为一个限定性的版本。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物理主义背景之下,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因果性问题——因果排斥性问题成为当前流行的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约翰.塞尔提出的生物自然主义为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提供了出路:他反对传统的观念二元论,避免二元论同物理主义对心-物概念的绝对区分,在坚持对心理状态的自然化解释的前提下,对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容纳的五个基本原则进行了重新阐释,从而消解了二元论同物理主义矛盾下蕴含的因果排斥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8.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9.
干预主义者所持有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单一标准的,他们认为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优于因果多元主义。但是,通过对因果多元主义的分类表明,伍德沃德通过批判形而上学的因果多元主义进而驳斥因果多元主义是有失偏颇的,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不仅和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相互融合,而且支持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  相似文献   

10.
近期,很多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想要通过干涉主义因果论这种具体的因果理论为心灵因果的不可还原性进行辩护,从而摆脱形而上学层面的长期争论。这一处理看似成功,实则隐含了许多问题。在经过对诸多学者的论证进行考察后,笔者发现,即便使用同样的因果理论,学者们仍然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因果结论。而这些分歧多来自对于具体模型的选择有所不同,经分析,选择不同的模型源于学者们秉持了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因此,为了辩护心灵因果性,我们不能仅仅求助于合理的因果理论,还需澄清形而上学层面的争论,阐明我们选择某一特定模型的预设,进而用所得的因果结论进行有效辩护。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心理因果性难题,心灵哲学家们围绕还原主义和反还原主义展开了激烈争辩。一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哲学家利用各种方案挑战还原主义,另一方面,辩护心身还原主义的代表人物金在权,则试图在超越内格尔还原的基础上建构功能还原的模型。与内格尔和马热斯的还原定义相比,功能还原不仅能有效回应解释鸿沟问题和多重实现论证,也能克服桥接律则的局限,同时承诺与物理主义主张更为一致的实现关系。但是,由于心理感受性的困扰,功能还原仍无法适用于所有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在物理主义的框架中复兴和发展平行主义。我尝试论证,平行主义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者解决排斥问题的一个最好进路。此外,我还表明,还原物理主义的一种最可行的版本—这种理论把心理属性等同于高阶物理属性而非基础物理属性—也会面临排斥问题的挑战,而还原物理主义也最好诉诸于平行主义来回应这一挑战。这就是说,还原主义与非还原主义在关于排斥问题上处于相同的境遇。那么,排斥问题不应再被视为支持还原物理主义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戴维森的非则一元论基于三个前提即心理-物理因果相互作用原则、因果特征的律则性原则和心理-物理的非则论原则。前两个原则所谈的对象是个别事件或个体,后一原则所谈的对象是一类事件或性质。这三个原则合起来断言,单个心理事件可以还原为物理事件,但一类心理事件或者心理性质不能还原为物理性质。因此,非则一元论又叫做"非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着重从两个方面批评非则一元论:其一是指出它的非则性论点将导致心理性质失去因果效力,从而沦为副现象论;其二是指出严格规律和非严格规律区分的相对性,这使它难以避免向还原论回归。  相似文献   

14.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15.
斯特雷文斯提出的解释的关键环节表述(Kairetic Account)①,是当今最新的科学解释理论。此理论主张:从因果影响之中,挑选出解释相关于我们所要理解的现象。虽然与以往的解释的物理主义不同,但此理论仍然是一种解释的物理主义。然而,根据本文研究,斯特雷文斯的解释的物理主义仍然是站不住脚的;突现现象的出现、因果闭合性的不合理性,都对他的解释还原和解释物理主义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R.Keith Sawyer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并利用Fodor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论证为不可还原性和下向因果关系辩护,但遇到了论证困难。Fodor的论证无法排除社会性质到个体性质的部分可还原或局部可还原的可能性,而且其论证本身主要是论证了特殊科学的自主性,并不足以证明下向因果关系。导致非还原个体主义论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依随关系解释模型的过分依赖。第二,心物关系与社会——个体关系未必是平衡的,把非还原物理主义完全移植到社会领域作的论证尚缺解释力。第三,缺乏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的解释模型。因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弃依随关系的静态模型而采用动力学模型;修正认识论上的强突现观点;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论证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和三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R.Keith Sawyer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并利用Fodor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论证为不可还原性和下向因果关系辩护,但遇到了论证困难。Fodor的论证无法排除社会性质到个体性质的部分可还原或局部可还原的可能性,而且其论证本身主要是论证了特殊科学的自主性,并不足以证明下向因果关系。导致非还原个体主义论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依随关系解释模型的过分依赖。第二,心物关系与社会——个体关系未必是平衡的,把非还原物理主义完全移植到社会领域作的论证尚缺解释力。第三,缺乏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的解释模型。因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弃依随关系的静态模型而采用动力学模型;修正认识论上的强突现观点;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论证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和三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因果理论,一是可操控性理论,二是机制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在因果性形而上学问题上相互排斥,难以互补地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而在证据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因果假设的证据来源和推理问题。诺顿(John D.Norton)的"质料"归纳理论、赖斯(Julian Reiss)的实用主义证据理论以及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的认知因果性理论为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心智因果与随附因果的讨论成为因果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助机制的概念,本文分离并说明这些讨论中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性质因果,进而分析了这一讨论中两位主要学者伍德瓦德与钟磊的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指出其优劣;最后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更为简洁的干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可能更适于分析实际的性质因果.  相似文献   

20.
"中层性质",例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殊科学关涉的物的性质,是否具有因果力,向来是科学哲学中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为中层性质拥有自发的、不可还原的因果力辩护的论证当中,基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稳健性论证,相较于传统论证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层性质的因果力来自于中层的因果共变的稳健性,因而独立于底层,进而能够回应因果排他问题。但进一步分析稳健性论证所提供的案例表明,事实上,稳健性所依赖的中层性质对底层性质的反馈性约束作用才是中层性质具有因果力的关键理由,然而该反馈性约束作用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中层性质;换言之,并非所有中层性质都具有独特的因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