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一直坚守着对心理因果性的辩护,近年来,一种新的辩护策略是从因果关系切入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研究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要求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同时符合这两大趋势,根据这一因果理论,心理因果性是能够成立的。本文以干预主义因果论为基础,分析了因果排他性论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多个不合理之处,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立场做辩护。  相似文献   

2.
在非还原物理主义下,金在权用排他性论证说明了目前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或不令人满意,或不稳固,他推断了其可能的坍塌方向,即副现象论或还原物理主义,但该论证本身又有缺陷,如做修正,则得到四种可能的立场,即还原物理主义,分别预设物理因果封闭律和强物理因果封闭律的两种副现象论,和过决定论。文中的论证指出只有预设强物理因果封闭律的副现象论为可取,且这一立场也能和当今的心理-生理学的经验科学研究相吻合,即心理-行为因果只是大脑为行为提供的解释,而不是真实的,物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物理主义背景之下,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因果性问题——因果排斥性问题成为当前流行的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约翰.塞尔提出的生物自然主义为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提供了出路:他反对传统的观念二元论,避免二元论同物理主义对心-物概念的绝对区分,在坚持对心理状态的自然化解释的前提下,对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容纳的五个基本原则进行了重新阐释,从而消解了二元论同物理主义矛盾下蕴含的因果排斥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还原式物理主义逐渐成为了当今关于心身问题的主流观点。在这一本体论框架内,虽然笛卡尔式的心理因果难题不复存在,但"心理因果何以可能"仍让人困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都接受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从而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遭到了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变得可疑,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果排斥问题"。通过考察可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将"原因"等同为了"充足条件"。如果采纳另一种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将不会遭到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从而可以成为行为的原因,"因果排斥问题"也有望被消解。  相似文献   

5.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6.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金在权基于随附性/排除论证排除了自主的心理性质。对随附性/排除论证的3种批评意见——该论证存在不自洽性、否定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是不合理的、该论证的普遍化将导致一切宏观性质失去因果效力——或者曲解了金在权的本意,或者超出了物理主义的框架,从而超出了论证的前提。随附性/排除论证能够在物理主义内部形成对自主心理性质的消解,但不能形成对突现论的反驳。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心理因果性难题,心灵哲学家们围绕还原主义和反还原主义展开了激烈争辩。一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哲学家利用各种方案挑战还原主义,另一方面,辩护心身还原主义的代表人物金在权,则试图在超越内格尔还原的基础上建构功能还原的模型。与内格尔和马热斯的还原定义相比,功能还原不仅能有效回应解释鸿沟问题和多重实现论证,也能克服桥接律则的局限,同时承诺与物理主义主张更为一致的实现关系。但是,由于心理感受性的困扰,功能还原仍无法适用于所有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9.
外在主义关于心理内容由对象和环境所决定、是存在的反映的观点尽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解释行为时却碰到了所谓的"因果作用的外在主义难题"。化解这一难题已成了心灵哲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德雷斯基以信息语义学为基础的关于心理内容因果作用的理论是多种竞争理论中的一种。由于它既有对心理内容发挥因果作用的可能性根据、条件以及具体行使方式的探讨,有对外在主义的副现象论威胁的化解,同时又有对内容因果相关性的方式的形而上学分析,因此既有心灵哲学的意义,有深化意识能动作用研究的价值,同时具有推进形而上学因果学说向深度发展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戴维森的非则一元论基于三个前提即心理-物理因果相互作用原则、因果特征的律则性原则和心理-物理的非则论原则。前两个原则所谈的对象是个别事件或个体,后一原则所谈的对象是一类事件或性质。这三个原则合起来断言,单个心理事件可以还原为物理事件,但一类心理事件或者心理性质不能还原为物理性质。因此,非则一元论又叫做"非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着重从两个方面批评非则一元论:其一是指出它的非则性论点将导致心理性质失去因果效力,从而沦为副现象论;其二是指出严格规律和非严格规律区分的相对性,这使它难以避免向还原论回归。  相似文献   

11.
金在权的因果排他性论证在当代心灵哲学领域对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讨论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论证过程的详尽分析,探讨消解这一论证的可能途径,并通过对它的两个基本前提(物理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和因果排他性原则)的分析,最终表明问题的症结在于排他性原则背后预设了一种不恰当的因果观念,从而达到对这一论证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即因果还原主义、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在反驳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基础上,本文支持科学解释的多元主义。本文支持解释的多元主义有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因果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二,无法对“斑杂的世界”中的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第三,坚持解释的多元主义可以使科学解释变得更自然、更合理。根据本文的解释的多元主义:1.科学解释可以被分成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因果意识起源于高层次生命体的演化,先于任何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产生,但非因果意识则在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之后诞生。2.需用语用学的视角看待究竟选取哪种解释理论更合理的问题。究竟选取哪种解释,除了语境之外,也依赖于解释者的旨趣、观点和态度等因素。3.针对某一现象,当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产生冲突时,非因果解释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戴维森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的方案以及金在权等人对他的批评,指出了后者对戴维森的一些误解。我们将说明,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实际上并不会面对金在权"排除论证"的直接冲击。就此而言,把戴维森称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恰当。从基本的思想倾向上来看,戴维森的自然主义思想比物理主义更为宽泛,其精神更接近于麦克道威尔以及斯特劳森等人的自然观。概略地说,这类自然观的核心就在于,他们既希望将人类理性(或"理性空间")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自然图景之中,又想要确保心灵相对于物理世界的独立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入主义与机制理论是当代两大主要的因果理论。MRL观点和ADT观点是自然律理论的两大阵营。在因果性和自然律理论上呈现的是围绕着休谟主义传统的争论。"新休谟主义"反对在因果与非因果、自然律与经验规律之间设置截然的区分。但基于神经科学实践的要求,"机制"概念不能不担负起诉诸实在本身的形而上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刘易斯的因果性反事实条件分析是新休谟主义进路的典型代表,它试图通过引入"反事实条件"的模态范畴来弥补传统律则性理论的不足。然而,这一分析进路又产生了诸如可能世界的相似性、反事实条件依赖的时间箭头等新问题;本奈特、豪斯曼和霍维奇等人揭示了刘易斯的理论在这些问题上的根本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彻底抛弃休谟主义的因果性研究进路,转向因果实在论和实验的、操作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17.
记忆痕迹是记忆哲学与科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文章从实在性、因果性、同构性三个方面对记忆痕迹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围绕实在性,通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解释重新确立了记忆痕迹的本体论地位;围绕因果性,从因果条件和因果介质阐明了记忆痕迹概念能有效防止时间连续上的因果鸿沟;围绕同构性,表明记忆痕迹与过去事件经验内容间的结构同构,是心理与物理双重属性的性质同构,是神经载体和经验内容的定位同构。文章指出记忆痕迹的解读将引发记忆哲学研究的新变革,有助于加快构筑记忆哲学的理论基石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因果实现原则是心身因果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钟磊借助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表明因果实现原则并不成立。根据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向上因果关系不符合缺席条件,而向下因果关系不符合出现条件,所以因果实现原则是错误的,进而因果排他性论证失效。本文所提出的殊型功能主义可以坚持在干预主义理论、心理多重可实现性成立的前提下,反驳钟磊的论证。此外,殊型功能主义可以衍推殊型同一论,并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9.
外在主义者认为心理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它依赖于意向心理状态持有者所处的环境。在当代,普特南以孪生地球思想试验表达了意义不在头脑之中的外在主义理念,而柏奇的社会外在主义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心理内容或意义中所渗透的社会因素。然而,面对因果相关性、自知以及空概念的难题,外在主义者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斯特雷文斯提出的解释的关键环节表述(Kairetic Account)①,是当今最新的科学解释理论。此理论主张:从因果影响之中,挑选出解释相关于我们所要理解的现象。虽然与以往的解释的物理主义不同,但此理论仍然是一种解释的物理主义。然而,根据本文研究,斯特雷文斯的解释的物理主义仍然是站不住脚的;突现现象的出现、因果闭合性的不合理性,都对他的解释还原和解释物理主义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