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科幻小说中最具诱惑力的情节之一。从仿生女人到机器警察,这些人造生物有幸拥有不会垮掉的身体和进化得登峰造极的大脑。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毕竟尚未出现。对于某些未来主义者来说,可能出现的最诱人的东西是科幻小说中所谓的~一种“湿件”,即人脑与计算机的联系件。这里的“湿”指的是人脑。“湿件”一词是从“硬件”和“软件”引伸而来的。通过所谓的“湿件”,人脑将与计算机直接相联。计算机可以完全地阅读到人的脑电波,了解人的所有思想——包括庸俗的和高尚的。  相似文献   

2.
大脑何时接通电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科幻小说中最具诱惑力的情节之一 ,但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毕竟尚未出现。对于可能出现所谓的一种“中间系统” ,即人脑与计算机的联系件———人脑将与计算机直接相联。届时计算机可以阅读到人的脑电波 ,并从中了解人的所有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脑·计算机·模糊数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运动创造了人脑,人脑又创造物质与精神的文明。在物质与文化两类人造产物中最有特色的东西恐怕有两个,一个是电子计算机,一个就是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计算机是数学的一种物化,它是人脑的廷伸。现在,计算机正从人脑的外向辅助工具转变为对人脑的内向模拟。提出了机器智能的问题。这个转变引起了数学上的变革,数学,在把客观世界清晰化,把人脑思维绝对化的前提下曾经谱写了何等美妙的乐章,今天却要求她重新摩写人脑智慧中最生动、最有特色的另一侧面——非清晰、非绝对化的一面。这似乎是与数学本身不相容的一种要求,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却显出了一颗奇特的种子,这就是模糊数学。模糊数学,或者,非清晰性数学,是信息革命的重要工具,是软科学的语言。机器智能不可能等待人脑黑箱完全打开以后再搞,也不可能完全抛开这个黑箱去搞。人脑是思想的器官,就必有便于思想的结构,在其物质的结构之中,必然蕴藏着一定的数学形式结构和规律。思维科学—非清晰数学—计算机科学将形成机器智能发展的一个新的轴心。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的人工头脑到底应遵循数学逻辑还是人脑的运动状态,这一问题依旧争论不休,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努力寻求同计算机对话的可能。欲与本质不同的智能对话者打交道,这一步看来必不可少。目前的对话是通过键盘提出问题,再由机器通过电视显示答案。而将来,对话将是真正的口头形式,也就是“地地道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认知工程     
机器的出现,给科学家提出了人一机关系问题,从而为工效学(有的国家又称为人体工程学或人的因素工程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今天,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又提出了人一计算机关系问题。计算机虽然也是一种机器,但是同普通的机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解决人一计算机关系问题不能用传统的工效学方法,而应该用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这就是认知工程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6.
斯华龄  张立明 《科学》2004,56(1):20-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能模仿脑功能的电子或机械系统.19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人脑的逻辑思维问题,它的功能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的逻辑思维.人脑还具有独特的形象思维和智能,当前的计算机不论发展得多先进,都很难代替人脑,尤其是在目标、物体和人的识别方面.  相似文献   

7.
机器能取代人脑吗?有的科学家说可以。这么肯定的回答来源于2011年2月举行的最新一期人工智能秀。瓦特森是IBM生产的计算机。作为一台问答式机器,他或者它,与两位人类冠军同场角逐。这场表演被称为电脑与人脑的竞技。肯·詹宁斯和布拉德·巴特尔是美国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的两位最  相似文献   

8.
战幕已经拉开,日本和美国正在为建造新一代“思维”机器而竞赛,这种机器将统治未来的信息革命……。 1981年的一天,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主任米歇尔·L·德尔道索斯(Michael L. Dertouzos)收到了一位刚从日本回国的同事的调查报告,它简要地叙述了日本人打算制造革命性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和比现有机器怏100~1000倍的超级计算机。这个文件德尔道索斯党得很熟悉。“我开始着慌了,”他回忆说,“我叫了起来,‘天哪,这是  相似文献   

9.
下一代计算机一般认为是非诺埃曼型的计算机。但是,并不是说已找出代替诺埃曼原理的原理。下一代原理的范例,一般认为是人脑,但对人脑的原理也还存在很多不太明瞭的地方。若要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范例,就需要探讨探讨人脑的原理。诺埃曼型“计算”机的极限若用一句话来说诺埃曼型计算机,可叫它是程序内藏式,二进制数字计算机。如把它和人脑进行比较的话,人脑不可称作数字计算机,人脑所使用的“数”又不是二进数也不是十进数,人脑的程序因为  相似文献   

10.
情感计算机     
人工智能领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不久的将来人们有望见到善解人意、有人情味、能和人类自然沟通的“情感计算机”。人们能通过向机器提供更强的逻辑能力而使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下一个重大突破,而提高情感能力也同样奏效。“感情”通常设有和无生命的机器联系在一起,但《感情计算》的作者罗莎琳德·皮卡得(RedndRca!d)却认为情感可能正是计算机有效工作所必需的东西。马萨诸塞技术协会的计算机技术教授皮卡得说,计算机需要人工感情以便更好地理解用户并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改进。科学家越是对作为计算机模型的“湿件”——人脑及神经系…  相似文献   

11.
提倡科学用脑。大脑像一架高效率的自动化机器,工作到一定时间就会出现疲劳,这是大脑皮层防止过度消耗而发出的信号,提示你应该休息了。如果你经常不顾这个信号,毫无节制地过度用脑,势必使神经细胞能量消耗过多,大脑这架机器过度“磨损”而发生故障,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  相似文献   

12.
<正>飞机的快捷、方便,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但机器就是机器,有时免不了要出故障。2014年7月17日,一架属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17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却在乌克兰东部坠毁,280名乘客和15名机组成员无人生还:2014年7月23日,台湾澎湖空难造成48人罹难10人受伤;2014年7月24日,一架由西班牙Swift Air运营的阿尔及利亚航空M D83客机AH5017航班,在从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素首都瓦加杜古飞往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途中,在起飞50 min之后失联,经确认已坠毁。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能真正地思考呢,还是永远只能具有人工的智能呢?为了回答这令人困扰的问题,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于1950年设计了一种简便而天才的模仿测试(图灵认为让某人提出问题,分别由人和计算机来回答,如果辨别不出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则可认为这部机器具有智能——译者注)。他还预言,思维机器将在世纪交替之前出现。去年晚些时候在波士顿的计算机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了这种所谓的图灵测试。  相似文献   

14.
语音识别的目的让“机器”听懂人的话,按人呼的指令去做预定的工作,或者通俗地说,给机器按装“耳朵”以实现高度自动化,这就是本课题的目的. 上述的“机器”实际上就是电子计算机(通用的或专用的).电子计算机因它本领高强,具有记忆与判断能力而被人称为“电脑”.但是,由于输入手段差,要求又非常严格,因此大大限制了计算机能力的充分发挥.据有人估计,到1985年以后,一般的计算机将用60~80%的时间来编、调程序和输入/输出数据,真正用来计算和判断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如果给电子计算机配上“耳朵”,人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图直接用话说给它听,它就会按人的意志去工作,如果与语音合成技术相结合,便能实现真正  相似文献   

15.
人就是一台机器 ,有的人早就认同这一观点了。今天器官移植和组织工程的发展更加深化和认同了人们的这一认识。但是综合起来看 ,人与机器的差别又是巨大的。机器缺少情感、没有思维但复制和制造容易、兼容性强 ;而人有情感和思维 ,而且又极其排他(无论是社会意义上的自私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免疫排异 ) ,这一切又使得人们认为人和机器在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前者有血肉情感和灵魂 ,而后者无血肉和灵魂。把人和机器的特点揉和于一身的研究和创造 ,自然就成为了IT业和生物技术的一种时尚和方向———创造智能机器 (人 )。无论是智能机器还是…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1968年一次计算机科学家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来的.为了弄清这一概念,我们还是从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谈起. 计算机是用于科学工程计算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基本工具,它能做许许多多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做各种工作,就得把计算步骤和处理过程用计算机能接受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编制程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专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对一些人们觉得易如反掌的事,计算机处理起来却显得十分笨拙,甚至无能为力。例如,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母亲的音容,但这件事若要让计算机来代劳,就麻烦得多了。这是因为人的许多知识具有所谓不确定性。要想用机器模拟人的思维,使计算机成为真正的“电脑”,就有必要讨论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的表示方式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由李新洲教授撰写的《量子引力和人的思维》深入浅山,引人入胜,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他本人在量子引力这一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他把活跃在这一领域中的两位当代著名科学家彭罗斯和霍金的思想作了全面的介绍。人脑虽然极微妙,但它毕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看来人脑还得受自然定律(也许是量子引力的定律)的支配。  相似文献   

19.
顾凡及 《科学》2008,60(2):11-14
20世纪下半叶,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许多人乐观地认为很快就可以造出与人脑相匹敌、甚至超过人脑的智能机器.甚至还有人提出人造智能机器在不久的将来会主宰世界和消灭人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号称"人工大脑之父"的德加里斯(H.de Garis)教授[1].但是,其论断的基础并不牢固.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能够进行记忆、运算、推理、判断,拥有人脑的部分功能,所以被誉为“电脑”。从它诞生后不久,人们便试图挖掘它的“智能”潜力,看看电脑有多聪明。50年代兴起的“人工智能”新学科,便是研究如何利用机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智力功能。在人工智能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便是研究计算机同人的对弈问题。 从那时起,许多计算机专家、人工智能专家,都在不断努力设计更快、更聪明的计算机,梦想“征服”世界级的国际象棋大师。最近美国IB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