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译佛经《虎耳譬喻经》等文献中保存了印度天文学的主要元素,如星宿占卜的体系、术语、历法知识、日影数据、仪器设计等。保留的同时,它们也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传统对原文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如某些文本加入了中国地名,或使用了中国的季节划分和历法数据。从翻译风格来看,天文学翻译尚质为主,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译场进行团队合作,用归化与异化统一结合的策略来进行翻译。翻译作品既包含受知识精英欢迎的数理天文内容,也包含容易在老百姓中传播的计时仪器和简单占卜。文章借用"五失本"、"五不翻"等佛教翻译方法论,从星宿特性、历法计时、星占卜辞等方面切入,分析汉传佛教早期天文学翻译中的变与不变,进而探讨古代跨文化交流中传播者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并尝试分析何种科学文本能得到有效的传播。总体来看,知识传播策略的纵向启发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在文化交流中保存下来;知识传播策略的横向启发是,与传入国或地区的本土文化实现共鸣的外来知识和技术能更好地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2.
从印度孔雀王朝开始,佛教传播的洪流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南传佛教主要影响了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北传佛教又分为两支,一支从印度抵达西域,在汉朝时传入中国,称为汉传佛教,另外一支则主要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传佛教。而从西域到达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又称为佛教的东传。这条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融合的佛教传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这条传播线路上的众多石窟,不仅是佛教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构筑了佛教传播的路标。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6,(19):37
长期以来,关于牛郎织女爱情文化源地,人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据《中国广播网》报道,山东大学专家结合史料记载并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牛郎织女文化源地可能在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记载见诸于《诗经》,而沂源正位于《诗经》中的“大东”区域的中心。但因为古代传说流传甚广,在全国各地关于其起源地也有不同说法。在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的起源地都得到确认,所剩的牛郎织女传说便成为各地争相申报的对象。据悉,全国已有10多个地方声称是牛郎织女文化源地。其…  相似文献   

4.
古代西域的两部印度焚文医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威尔写本》和《医理精华》是两部先后在古代西域流传过的印度医典。通过将二者在医理、同名的大药方、疗法、同名实异的药方等方面所做的比较,可以看出,《医理精华》和《鲍威尔写本》一样,所体现的医学理论完全属于印度传统“生命吠陀”体系的范畴,并且带有该医方选集的性质,有利于日常的临床应用与传播。《医理精华》和其他印度医书对中古时期西域地区的医学起到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并使之染上一起较明显的印度医学色彩,在《医理精华》和《鲍威尔写本》中,存在着不少的相同或相近的药方,无论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都反映了印度医学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和交流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鲍威尔写本》有明显的佛教色彩,而《医理精华》没有任何佛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中西古代数学构造性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构造性的角度来探讨中西古代数学的异同。笔者认为,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在具体内容上是构造性的,但理论体系则是非构造性的。具体内容的构造性,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理论体系的非构造性,则使其发展缓慢,以至到近代趋于饱和,难于过渡到高等数学。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数学,不仅在具体内容上是  相似文献   

6.
来自中国本土?自印度进口? 12月27日,《西天诸神——古代印度瑰宝展》在首都博物馆揭开了其神秘面纱。在这之前,来自印度国家博物馆的一件展品——“神猴哈奴曼胸像”早已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据报道称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这只名叫哈奴曼的印度神猴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难道果真是从印度进口的吗?  相似文献   

7.
赵珍 《科学大观园》2014,(17):72-73
<正>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和预报,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则更加困难。翻检史籍,有很多专门记载地震现象的五行、祥异等门类,保存了古人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对地震预兆认识的若干总结,其中也不乏科学的成分。征兆之一:天象变化古人往往将天象变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现象最多,且多在两汉时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汉书》卷10《成帝纪第十》、卷27《五行志》,均记录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后的地震,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夜,地震未央宫殿中"。为此,成帝诏令公  相似文献   

8.
贾佳 《科学大观园》2014,(18):52-52
<正>在中国古代,女子蹴鞠因为以表演为主,对从事蹴鞠女子的容貌、身段、技艺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女子蹴鞠在古代又称为"美人蹴鞠",它体现的是女子在蹴鞠时的一种特有的阴柔之美。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爱,人们对蹴鞠的激情并绝不亚于如今我们熬夜看球赛的疯狂热情。据《战国策》和《史记》两部文献典籍记载,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就  相似文献   

9.
试论刘徽的数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景元四年(263年)刘徽注《九章算术》,它与《九章算书》成书一样,是中国数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九章算术》到刘徽注,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九章算术》的风格和特点。《九章算术》分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部分,包括近百年基本公式和解法,其中有许多世界意义的成就,全国概括了东汉初年以前中国数学的主要内容和成就,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齐民要术》是我国首部详细记载制曲工艺的综合性农学著作,其中的神曲工艺以神曲独特的发酵和糖化能力被视为中国古代制曲技术的代表。神曲工艺流程涉及择时、选料、培育等方面的内容不但与现代制曲工艺的科学性相耦合,且其自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神曲工艺是中国古代制曲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综合体,深入分析其催生因素时,可以发现神曲工艺与其所处的社会的环境、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神曲工艺及其催生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了传统技术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新图式,促进了传统技术研究视角的演进。  相似文献   

11.
牡丹在中国传统名花中独领群芳,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悠久的花文化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众多的牡丹谱录。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进一步考证了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的数量和存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牡丹谱录共计41部,现尚存世16部,按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品种谱和综合谱两大类。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的体例历代各不相同,主要包含序、正文、附记和跋四个部分。现尚存于世的16部古代牡丹谱录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对中国古代牡丹文化的研究以及现代牡丹的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在科学史著作、甚至在物理学史、电磁学史的著作中,对于古代的电学除了举出“琥珀拾芥”这一记载外,都把电学当作近代科学的产物。这样,就把有关的静电现象、特别是对电学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摩擦起电现象的许多古代记载,统统都忽略了。人们普遍认为,在电学发展的进程中没有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幼稚期,它在近代科学诞生时期的出现似乎是一种偶然现象。其实,这都是由于缺乏历史材料而引起的一种误解。作者通过近年的努力,搜集了中国古代文献中大量的有关记载,这些材  相似文献   

13.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到《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希腊式公理化体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盖天宙宙几何模型的正确形状之后,即可发现《周髀算经》中有明显的域外天文学成分;它的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极为相似;它的寒暑五知识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难以产生并且无人相信;它的天球坐标系统没有赤道特征。《周髀算经》背后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谜。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流传将近3000年。长期以来,《周易》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理论依据,在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的古代智慧的宝藏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毛泽东:《矛盾论》)在中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自成系统的哲学著作是《周易》,它蕴涵着古代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本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涌入中国,关于《周易》的研究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处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道     
晓龙 《科学大观园》2010,(22):24-25
日本茶道的由来历史与发展 中国茶叶约是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博物学有两大传统:中土博物学和藏地博物学。藏地博物学深受佛教影响,佛教博物学是藏地博物学的佛教渊源。此渊源不但影响了藏传佛教产生和发展,而且还与藏地本土的苯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藏地文化特色的博物学:藏传佛教博物学或称"大小五明之学"。  相似文献   

17.
地球上大约每年要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其中人们能够感觉的约五万次,带来破坏的约一千次,造成强烈破坏的有十次左右。我国是记录和研究地震现象最早的国家,据《太平御览》记载:“墨子曰:‘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西周地震,周朝大夫伯阳甫认为地震是由于“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所造成的。这种观点虽说比较含混,但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已在探讨地震的成因了。古希腊  相似文献   

18.
没日灭日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汉四分历》 (公元 85年 )中最早出现的没日和灭日 ,可能是古代印度置闰法传来的痕迹 ,但当时印度的影响是片断的 ,它们的意思也含糊不清。唐代一行在《大衍历》中重新定义“灭日”,和印度历中的“缺日”基本上一样了。一行的改变也可能是印度天文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概述了中国古代历法中计算日食三限与月食五限的算法沿革,详细论述了宋元时期日月食起讫算法之精度的演变发展。在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1280年)之前的中国传统历法,采用的都是纯粹的数值方法去构造一系列相应的函数。自《授时历》起,开始利用日月食的几何模型构造一类十分不同的函数。研究表明,《授时历》运用的几何模型与唐代印度风格的《九执历》运用的几何模型与唐代印度风格的《九执历》(718年),及元代阿  相似文献   

20.
《九章算术》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魏景元四年(263年),刘徽注《九章算术》,使《九章算术》数学体系的许多原理、法则,有了较严密的理论依据。其间,也阐述了刘徽本人在数学上的不少创造性发现。这是刘徽数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关于这个方面,近年来国内发表了一些水平较高的研究论文。刘徽数学理论研究的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在对《九章算术》数学体系作整体上的理论研究,亦即创立数学理论体系。创立数学理论体系是个十分艰巨的工作,刘徽能出色地完成这个艰巨的工作,应归功于他那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