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提出了一种数字接口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利用被测件自身实现的电路功能对被测件的硬件通道进行单一测试用例、复合测试用例、针对性测试用例等测试,最终定位故障器件。该方法不改变被测件的技术状态,在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同时降低了故障误判率。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路由协议的测试主要集中在一致性测试,对于像OSPF这样的复杂协议,对其进行互操作测试非常必要.传统的协议互操作性测试是基于被测系统的形式化模型生成测试序列,对测试序列进行测试例抽象,最终得出测试判定.传统方法简单易行,但当测试序列较长时相应问题随之而来.采用TTCN-3语言对基于属性生成的测试序列进行测试用例的实现,结果说明采用基于属性作为模型选择的方法并结合使用TTCN-3实现测试用例可以有效提高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模糊测试方法存在大量无效测试用例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污点跟踪优化模糊测试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外部输入的测试用例标记为污点数据,并记录污点数据的传播路径,然后利用传播路径相似度比对来判断某个测试用例是否有效,若测试用例无效则直接丢弃,若测试用例有效则进行并行化处理,进一步对测试用例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原型系统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糊测试比未优化的模糊测试在性能上提升了近一倍.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中,描述一种协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并不能确保成功的通信,这是因为协议标准目前基本上是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对协议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协议实现.一致性测试就是测试协议实现是否符合协议说明.TTCN是一致性测试中最常用的技术,本文介绍了目前在协议的一致性测试中最常的技术TTCN的发展,以及可以将测试用例可视化的技术MSC.  相似文献   

5.
TD-SCDMA网络测试仪中SCCP协议解码及上层PDU获取方案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TD-SCDMA网络测试仪的信令分析功能作为研究背景,介绍了,3G协议栈中信令连接控制协议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消息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协议的解码以及针对实际数据的组装 方法,目的是对网络测试仪中SCCP模块的软件实现提出解决方案。该协议位于协议栈的传输层,其分析思路和 方法对研究传输层的其他协议具有指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TD-SCDMA网络测试仪的信令分析功能作为研究背景,介绍了3G协议栈中信令连接控制协议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消息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协议的解码以及针对实际数据的组装方法,目的是对网络测试仪中SCCP模块的软件实现提出解决方案。该协议位于协议栈的传输层,其分析思路和方法对研究传输层的其他协议具有指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动态测试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被测程序抽象成有限状态机,将测试程序及测试用例的编写集中到单个状态上。在软件结构或逻辑发生改变时,能够通过对旧状态测试程序的重新组合进行新的测试。无需大量修改测试程序从而保存了先前的测试用例。  相似文献   

8.
针对CAN总线协议栈结构,利用确定与随机Petri网(DSPN)对其进行建模,得出CAN总线的DSPN紧缩模型.通过软件DSPNexpress-NG得出吞吐量S、平均延迟D及消息成功传输概率P等性能参数,揭示了CAN总线工作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9.
向路  谢昊飞  肖华 《科技信息》2013,(5):129-130
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在IEEE802.15.4协议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基础上,加上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形成的协议栈架构。本文是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规范及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测试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并设计了性能测试的总体体系统结构,给出了测试器、上测试器代理的功能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动态测试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被测程序抽象成有限状态机,将测试程序及测试用例的编写集中到单个状态上。在软件结构或逻辑发生改变时,能够通过对旧状态测试程序的重新组合进行新的测试。无需大量修改测试程序从而保存了先前的测试用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径向式导叶多级泵内部流动状态复杂多变而导致其水力性能曲线难以精确测量的技术难题,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迭代优化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权值与阈值,构建了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径向式导叶多级泵水力性能预测模型,以MD500-57型径向式导叶多级泵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输入层为13个神经元、隐含层为10个神经元、输出层为2个神经元的GA-BP神经网络,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试验参数的正交试验方案,运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正交试验方案进行求解,获得了试验参数的训练样本,并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计算了过流部件关键几何参数的最优组合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该多级泵在设计工况下扬程增加了2.4 m,效率提高了3.34%,且高效区范围变宽.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在变工况条件下诊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残差神经网络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以滚动轴承时域信号数据作为输入,针对信号的时变性改进了数据池化层,改进的数据池化层利用三个连续的卷积层串联构建而成,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取振动信号中的故障特征信息,并减少残差神经网络中参数的计算量;然后设计了一种空洞卷积和残差块相结合的空洞残差块,用于特征信息的学习;最后通过在全连接层后加入Dropout层丢弃一定比例的神经元,能有效避免过拟合的负面影响.使用凯斯西储大学轴承数据集进行仿真实验,与SVM+EMD+Hilbert包络谱、BPNN+EMD+Hilbert包络谱和Resnet三种方法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变工况下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更强的抗噪性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新的织物耐磨性测试方法,设计并制造出自制耐磨仪。介绍了自制耐磨仪的原理、结构以及测试方法。在一定充气压力下应用自制耐磨仪对织物折皱点进行摩擦,通过气流量的变化实时反映织物的磨损情况,通过伯努利方程将变化气流量转化为等效孔径,选取等效孔径值来评价织物折皱点的耐磨性能。采用正交试验,选取摩擦速度、充气压力、面料厚度3个测试参数,对羽绒面料折皱点的耐磨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它们对羽绒面料折皱点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耐磨仪在一定条件下,可表征羽绒面料折皱点的耐磨性能。充气压力和面料厚度对羽绒面料折皱点的耐磨性能有显著影响,摩擦速度对其影响不显著,充气压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改善羽绒服面料折皱点的耐磨性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标准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从OSI网络体系参考模型出发,给出一个具有较好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嵌入式TCP/IP协议栈设计模型.通过嵌入式仿真软件SkyEye验证了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可行性,并对协议栈的设计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设计的嵌入式TCP/IP协议栈能够在嵌入式系统中正常工作,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相似文献   

15.
改进神经网络自适应滑模控制的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性能,在神经网络滑模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神经网络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将神经网络作为控制器,利用其非线性映射能力来逼近各种未知非线性,同时通过在控制律中加入鲁棒项来消除逼近误差.考虑到隐含层单元数和网络结构参数对神经网络映射有效性的影响,将降低抖振作为优化目标,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网络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实验,并与其他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控制精确度,同时有效地削弱了抖振.  相似文献   

16.
裂缝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预应力混凝土裂缝状态试件 (共两组 ,每组 1 0个工况 )在碳化、氯离子侵蚀环境下的试验研究 ,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裂缝状态试件的制作及试验方法 ;探讨了裂缝对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机理及成因 ;着重研究了不同水灰比、不同裂缝宽度、不同保护层厚度等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裂缝状态试件的耐久性影响程度及规律 ,所得结论对预应力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SIP协议功能及特性的研究,将SIP协议应用到传统的小区楼宇对讲系统.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SIP协议的小区楼宇对讲系统解决方案,克服了传统方案的许多不足,解决了楼宇对讲网络与因特网、通信网的无缝融合,可实现家居门禁移动对讲,提升楼宇智能化水平.设计一个嵌入式终端SIP协议栈,完成基于该协议栈的楼宇对讲系统终端的实现,并搭建一个小型的楼宇对讲系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测试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案具备了较好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蜗杆检查仪系统是为提高蜗杆加工精度而研制的综合测量系统。该文对蜗杆检测仪系统的误差进行分析,根据误差的特点,提出用样条函数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误差修正技术可以提高蜗杆检查仪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节约内存,是适合同类检测系统误差修正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