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DAMPE)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它的核心使命是在宇宙射线电子和伽马射线辐射中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并进行天体物理研究。它是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  相似文献   

2.
正32015年年底升空的"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暗物质被称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对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与国际同类探测设备相比,"悟空"各项性能大幅占优。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发射成功,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常进想:如果不出科研成果,这还是一颗失败的卫星。在500公里外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来自中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浩渺的太空中遨游,每天,它以绕地球15圈的速度行进60万公里,并努力为人类拨开暗物质的迷雾。常进是江办泰兴一位普通农家子弟,1992年从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来到  相似文献   

4.
新华 《科学大观园》2014,(21):36-37
<正>漂浮在地表上空400千米处的离子探测器对410亿个宇宙射线粒子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探究暗物质——占宇宙组成27%的神秘不可见的物质。2014年,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探测器已经收集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而新的分析结果则是迄今为止对宇宙射线粒子进行的最为精确的测量。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发言人丁肇中在欧洲核研究组织位于日内瓦的实验室中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们正计划在美国南达科他州一座废弃的金矿内开展暗物质的探测。科学家们表示这项构思精妙的实验项目已经准备就绪,预计2013年2月可以开始投入观测工作。这项全世界迄今灵敏度最高的暗物质探测实验被安排在距离地表下方1600米深处的一个灌满264立方米水的水池之中。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将可能造成干扰的宇宙射线粒子屏蔽在外,从而提升对潜在暗物质粒子的探测灵敏度。科学家们表示,如果顺利的话,  相似文献   

6.
暗物质的属性是什么?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今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无法回答的最基本和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科学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项目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充分发挥理论先行和实验预研的作用,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验探测设计相结合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为开展对暗物质的间接和直接探测提供可靠的物理依据和可行的实验设计及有效的探测方案,推进我国空间卫星的天体粒子物理实验平台、国家深部地下实验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4,(24):69-70
全球定位系统(GPS)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都市导航,还是山区寻路,都需要用到GPS装置.但如今对物理学家来说,全球定位系统也可能成为直接探测暗物质的工具.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的安德雷·德雷维安科和来自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和理论物理学周边研究所的马西姆·波斯彼洛夫提出了一个探测暗物质的方法,利用GPS卫星和其他原子钟网络来寻找受暗物质影响的线索.德雷维安科说,“尽管已经有了扎实的观测证据,但暗物质依然是一个谜,一些粒子物理学的研究项目假设,暗物质可能由较重的粒子组成.这一假说还没得到验证,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替代的假说.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5-15,18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课题,突破了浮标高可靠性、浅海环境适应性、重量精确调整及我国自主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工作深度为2000m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及采用我国自主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的工作深度为400m的浅海型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多台工程样机取得了理想的海上试验效果,最大工作深度和完成的剖面测量次数均达到合同指标要求,测量数据与现场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9.
天文学家们努力了将近80年,企图搞清弥漫于宇宙的神秘暗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天文学家们通过星系的运动,想到了利用暗物质来解,为什么宇宙的质量要比可见恒星和星系所占的质量大得多.他们相信暗物质是某种奇异的亚原子粒子,在大爆炸的过程中大批量地形成,用任何方法都无法看到,只是由质量而产生引力.暗物质粒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理论上的观念,因为天文学家们从来没有直接探测到任何的暗物质粒子.  相似文献   

10.
物质微观世界是由粒子所构成,粒子物理在上一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的重大进展是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目前为止,它被几乎所有的精确的加速器实验结果所支持.标准模型概括了物质世界是由61种或62种微小的粒子构成,它们之间的原始相互作用有4种.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各种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就是一个带负电的粒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强子",都是由多个现在称为"夸克"(quark)的粒子组成的复合体.夸克和反夸克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组元,但是单个的夸克或反夸克不能独立地自由存在,他们都是以构成强子的组成粒子的形式存在.所有的物质粒子之间都有"引力相互作用",各种粒子分别还可以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21,(21):52-55
《人民日报》消息,10月14日 18时51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羲和"探日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且"羲和号"卫星一出手就不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探日",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测太阳有什么用?我国的太阳探测计划有哪些?"羲和号"卫星有哪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4,(17):34-35
<正>在一项星系团研究中,天文学家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欧洲空间局(ESA)的XMM-牛顿卫星,发现了一个神秘的X射线信号。一个有趣的猜测认为,这些X射线是来自惰性中微子的衰变。惰性中微子被认为是暗物质的候选,不参加除引力之外的任何相互作用。尽管这种猜测令人兴奋,但探测结果还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才能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以确认是否发现了暗物质。天文学家认为,暗物质占宇宙物质的85%,但并不会像"正常"  相似文献   

13.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为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物质微观世界是由粒子所构成,粒子物理在上一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的重大进展是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目前为止,它被几乎所有的精确的加速器实验结果所支持。标准模型概括了物质世界是由61种或62种微小的粒子构成,它们之间的原始相互作用有4种。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各种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相似文献   

15.
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回顾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的历史。重点综述了暗物质实验探测的最新进展和理论研究动态,对各种可能的暗能量模型进行了比较介绍。最后对我国暗物质和暗能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地球经常从庞大的暗物质墙中穿越,物理学家们表示,已经拥有能检测暗物质墙的工具。对太空中质量团的观测可以发现,大约86%的物质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它们主要通过重力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最著名的理论认为,暗物质是由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组成的。WIMP也应该能通过弱核力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所以WIMP的存在应该能被测量。可多年来对WIMP的搜索都徒劳无功。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马克西姆?波斯佩洛夫及其同事正在测试一种理论,该理论认  相似文献   

17.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如今,"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已经变成中国科学探索的事实.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由嫦娥一号任务组成.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8年11月12 日,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8.
正英国《自然》杂志11月29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物理学研究指出,下一代光学原子钟已经能比现有方法更精确地测量地球表面时空的引力扭曲。这一成果可用于探测引力波、检测广义相对论以及寻找暗物质。时间的流逝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给定的参照标准。因此,时钟的测量很容易受到相对速度、加速度和重力势的影响。重力势增加会导致山顶的钟比地而的钟走得更快。为了对引力场中不同位置的钟进行比对,就需要一个共同的参照面。  相似文献   

19.
宇宙射线研究是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宇宙射线早期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证明宇宙射线发现、确认的历史过程为 :(1 )库仑从验电器漏电中发现 ,电荷不可能长久保持 ,最终将会消失。根据验电器漏电现象 ,卢瑟福认为 ,漏电是由空气中穿透性极强的辐射引起的 ,成为研究的一个转折点。 (2 )沃尔夫对原有验电器进行改进 ,大大提高了实验的精度 ,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3) 1 91 1年至 1 91 3年 ,黑斯经过十次高空气球飞行 ,认为这种极强的穿透性辐射来自地球之外的空间 ,从而打开了物理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4 )密立根怀疑黑斯的结论 ,在美洲大陆进行了更广泛的实验工作。实验中 ,密立根首次使用了探测气球技术 ,导致黑斯的结论得到承认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1日,中国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嫦娥二号验证了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深化了月球科学探测,详细勘察了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并在完成任务后继续探测宇宙,由探月卫星变为中国首颗太阳系人造小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