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粘度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氧乙烯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g-PEO)在选择性溶剂中微胶束的形成,探讨了共聚物质量浓度、溶液温度、接枝链长、PEO含量和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对微胶束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质量浓度和溶液温度的变化,溶液粘度随之改变,接枝共聚物在溶液中的形态也发生变化;两亲接枝共聚物的接枝链长、PEO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对临界胶束浓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20=0.05、0.10、0.15、0.20、0.25的葡萄糖水溶液中加入NaCl、KCl,在293.15K-323.15K下测定了该溶液的密度及粘度。回归计算了NaCl、KCl在该体系中的密度参数及粘度B系数。结果表明,在葡萄糖含量及NaCl、KCl浓度一定的情况下,体系的密度和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同一温度及NaCl、KCl浓度下,随葡萄糖含量的增加体系的密度和粘度随之增加;两种电解质的B系数随葡萄糖含量的增加及温度的升高也增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该体系内部溶质—溶剂、溶质—溶质间的相互作用,说明了NaCl、KCl对葡萄糖水溶液的结构会有一定的促进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苯乙烯—氧乙烯两亲接枝共聚物 (PS-g -PEO)在选择性溶剂甲苯中的性质 .研究发现两亲接枝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以形成胶束 .而胶束的形成受浓度、温度以及两亲接枝共聚物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越高 ,形成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值越小 ;分子中接枝链越短 ,其CMC值也越小 ;PEO含量越大则CMC值越小 ;而当PS -g-PEO共聚物分子量越小时其CMC值越小 ,胶束也越稳定  相似文献   

4.
颗粒粒度对高粘度羟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高粘度羧甲基纤维钠 (CMC)水溶液的粘度随颗粒粒度的变化规律 ,发现CMC水溶液粘度随颗粒粒度大小而变化 ,颗粒平均粒度为 12 .2 μm的CMC水溶液粘度最小 ;随着温度的升高 ,不同颗粒粒度的CMC水溶液粘度均下降 ,随着浓度的升高 ,不同颗粒粒度的CMC水溶液粘度均上升 ,且存在拐点 ,拐点之后粘度大幅度增加 .  相似文献   

5.
两性纤维素接枝共聚物CGAD水溶液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钠接枝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盐酸盐共聚物(CGAD),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用浊度法测定了它的溶解性,实验发现CGAD具有两性聚合物的特征,有等电点存在,且与组成有关.用粘度法测定了其水溶液的粘度行为,发现温度升高或溶液老化都使溶液的特性粘度降低,外加盐浓度在一定浓度时特性粘度出现最大值.此外,CGAD水溶液在纤维素酶的存在下能够降解.  相似文献   

6.
胺中丙烯酸共聚物在水/助溶剂中的溶解性随着共聚物组成中丙烯酸含量的改变而变化。当共聚物申丙烯酸的含量从10mol%增加到50mol%时,共聚物一水/助溶剂体系的粘度一浓度曲线从“N”形经“反S”形过渡到直线形。这一变化和溶液形态的研究结果表明,胺中和丙烯酸共聚物在水/助溶剂中是可以溶解的,并且其溶解性随着共聚物中羧基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7.
由N,N-丁基丙烯酰胺(DBA)与丙烯酰胺(AM)经自由基微乳液聚合制备了水溶性疏水缔合性DBA-AM共聚物.利用旋转流变仪和荧光光谱仪对水溶性疏水缔合性DBA-AM共聚物的流变学特性及其疏水缔合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共聚物溶液有两个临界缔合浓度(CAC):0.4g/L与0.6g/L.当聚合物溶液浓度小于0.4g/L时,溶液发生分子内和分子间缔合,主要以分子内缔合为主,增粘幅度较小;当溶液浓度大于0.6g/L时,DBA-AM共聚物强极性基团与水分子间形成强烈的氢键而溶解,分子间形成大量疏水微区,进而形成超分子聚集体及空间网络结构,表现为溶液宏观粘度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菜子油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NEAO)与脂肪醇聚氧乙烯硫酸钠(AES)体系粘度特性。结果表明:NEAO对AES体系具有好的增稠效果,随着NEAO量的增加,体系粘度峰值不断增加。与椰子油酸二乙醇酰胺相比.NEAO的增稠效果更好,当NEAO和AES浓度均为4%.NaCl含量为6%时,溶液粘度可达到6500mPas。  相似文献   

9.
采用复合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法使苯乙烯(ST)、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烯酰胺(AM)单体共聚,得到疏水缔合三元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共聚物。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共聚物特性粘数影响,得到较好的聚合条件为:单体浓度35%,氧化还原剂用量为0.017%,反应温度为75℃,m(AM):m(DMDAAC):m(ST)=5:3:2。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聚合物特性粘度为7.2×102m L/g。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乙丙共聚物为原料,经马来酸酐引发接枝后与多烯多胺反应制备了分散型乙丙共聚物粘度指数改进剂.研究了马采酸酐、胺化物用量、接枝反应温度及胺化温度对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影响.结果表明,F1为引发剂,马来酸酐、胺化物加入量分别为乙丙共聚物质量的12%、7%,接枝反应温度为160℃,胺化温度为140℃时,接枝率为4.1%.该产品具...  相似文献   

11.
在碱性条件下, 在含有苯酚和盐酸羟胺的溶液中加入硝普钠, 有蓝色物质生成, 该物质在波长690 nm处有最大吸收. 由此建立了测定硝普钠注射液中硝普钠含量的新的分光 光度分析法. 该方法线性范围1.0×10-5~8.0×10-5 mol/L, 标 准溶液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7%(n=6), 实际样品测定的回收率>95%, 与标准方法 对照分析的相对误差为-1.2%~0.91% , 40倍的Cl-, SO2-4 , HCO, Mg2+和Ca2+不干扰 测定.  相似文献   

12.
强碱弱酸盐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溶液显酸性.按照常规,只有这两种类型的盐溶液之间才能相互促进水解,发生较为完全的反应.文章通过一个实验的设计及实施,直观验证了某些强碱弱酸盐溶液之间也可发生反应,为研究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选取最佳的海藻酸钠包埋浓度,并对肝素钠在海藻酸钠颗粒中的释放效果进行研究.采用的是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素钠的含量,以此测得肝素钠的包封率及其缓释效果.海藻酸钠包埋的最佳浓度是5mg/L,肝素钠的包封率是86%,海藻酸钠包埋的颗粒对抗凝血时间延长了一半.  相似文献   

14.
苯妥英钠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甲醛为原料 ,通过缩合、氧化、关环缩合等多步合成苯妥英钠 .  相似文献   

15.
偏硼酸钠电化学还原制备硼氢化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热力学角度讨论偏硼酸钠还原生成硼氢化钠的反应;根据吉布斯函数,讨论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常温常压下,在1 mol/L NaOH溶液中,最小理论槽电压为2.469 V;以铜作为阴极,计算出该体系中还原反应的电极电位为-1.26 V。采用循环伏安法对还原反应进行研究,通过离子色谱、XRD和碘量法对电解产物进行定性定量测试,验证了偏硼酸钠电化学还原制备硼氢化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由氯化钠取代纯碱或烧碱制取三聚磷酸钠的工艺过程。它由以下几步组成:(1)氯化钠、磷酸与长链烷基伯胺制取磷酸二氢钠的液-液复分解反应;(2)氯化钠、磷酸二氢钠与长链烷基伯胺制磷酸氢二钠的液-液复分解反应;(3)以冷却结晶的方法从反应生成的水溶液中分离出磷酸二氢钠;(4)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钠聚合制得产物三聚磷酸钠。对液-液复分解反应中两相组成与温度对磷酸或磷酸二氢钠转化率的影响,液-液复分解反应的机理以及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钠混合物中氯含量对产品三聚磷酸纯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扩大试验的结果表明,液-液复分解反应过程中磷酸的总转化率大于97%,中间产物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含氯化钠0.34%,产品三聚磷酸钠纯度为90.4%。  相似文献   

17.
用丙酮除酚和缓冲液提取土豆中的酪氨酸酶 ,然后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同功酶 ,分离后的同功酶电泳板分别在不同的亚硝酸钠 (苯甲酸钠 )和DL 3,4二羟基苯丙氨酸 (DL DOPA)浓度条件下进行染色 ,染色结果用微光密度计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存在七种同功酶 ,亚硝酸钠和苯甲酸钠对 1和 4号同功酶是可逆抑制中的混合型抑制作用 ,文中讨论了 1、4号同功酶的抑制机理 ,而 2、3、5、6、7号则由于同功酶的浓度太低 ,不适于定量分析 .  相似文献   

18.
章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柠檬酸钠对AES/6501复配体系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体内抗菌试验法,检测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2∶1和4∶1)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2∶1和4∶1配比的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对产酶的金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的体内抗菌作用,明显优于单组分头孢噻肟钠,与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似.  相似文献   

20.
柠檬酸钠法烟气脱硫技术中硫酸钠的生成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柠檬酸钠法烟气脱硫过程中,吸收的SO2容易被氧化成硫酸钠,从而导致柠檬酸钠消耗量过大,硫酸钠结晶体堵塞设备.文中通过控制吸收液的pH值、缩短吸收液的循环周期、采用液态Claus反应以及控制烟气中的氧逸度,有效地降低了吸收液中硫酸钠的生成量.在运行过程中,若柠檬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1mol/L,吸收液的pH值控制在4.50~4.00,每一循环周期为4 h,烟气氧逸度为8%,则吸收液中SO42-的递增速率将降至0.09 g/(L.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