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评估高分辨CT(HRCT)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早期的诊断价值.26例IPF患者分为早期组和非早期组,分别行HRCT扫描.两组IPF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组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IPF早期组HR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肺小叶内间质增厚;非早期组主要表现为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异常、胸膜下弧线影、蜂窝肺.运动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对照组、IPF早期组、IPF非早期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HRCT与运动心肺功能试验联合检查能显著提高IPF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 GGO)特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不同阶段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的102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49例疑似患者的影像资料,比较GGO影像特征在症状发生3 d内与3 d后的诊断价值.结果:当症状出现到首次CT间隔≤3 d时,与疑似患者比较,COVID-19患者的GGO常见累及双肺、多叶,位于胸膜下、长径与胸膜平行,边缘模糊,单纯磨玻璃密度或部分实变,合并小叶内间隔增厚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等特性,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GGO是否融合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31).当症状出现至首次CT间隔3 d时,单纯磨玻璃密度或部分实变、小叶内间隔的增厚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仍是诊断COVID-19的主要CT特征(P0.01),而其他的GGO特性对于区分COVID-19患者与疑似患者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CT单纯磨玻璃密度或部分实变、合并小叶内间隔增厚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GGO特征对不同阶段的COVID-19患者具有非常可靠、稳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麻疹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及其远期并发症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91例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总结其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胸部CT表现:肺间质损害91例;片絮影57例,其中受累肺叶数≥3者32例;肺实变34例,累及肺叶数≥3者18例;磨玻璃影54例,胸膜增厚24例;纵隔气肿5例,气胸2例.63例患者存在小气道病变,其中,细支气管壁增厚52例,马赛克灌注征26例,小叶中心结节影22例,树芽征9例.17例重症麻疹肺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胸部HRCT一直显示有小气道病变.结论:儿童麻疹肺炎以肺间质损害合并双肺多灶性斑片影为主要改变,常常伴有磨玻璃影、胸膜病变;合并小气道病变常见,如出现小气道改变,尤其是重症患者,应进行临床及胸部HRCT随访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HRCT形态学表现与FDG PET SUV值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FDG PET和HRCT的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分析其形态学改变特点及FDG摄取程度和摄取特点,同时测量其最大SUV值(SUVmax),将不同形态的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与所测得的最大SUV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8例中单发结节13例,其中磨玻璃密度结节5例,直径1.1~2.8cm,最大SUV值均<1.5,4例结节边缘可见分叶,2例可见胸膜牵拉、凹陷,2例见血管聚集;8例实性结节,直径1.8~3.8cm,最大SUV值4.8~8.3,边缘短毛刺7例,分叶7例,支气管充气症6例,空泡症5例,胸膜凹陷症3例,血管集聚症7例,结节堆聚症3例。多发结节型9例,其中4例为粟粒性结节,5例表现为2个以上结节,磨玻璃密度结节、小的粟粒结节(<3mm)无FDG摄取,融合结节,大于3mm的粟粒结节可见FDG摄取,最大SUV值在2.1~3.9。肺炎型6例,单肺叶受累4例,双肺叶受累2例,表现为病变肺叶内大片状实变影,7例可见支气管充气、支气管扭曲、僵硬,1例见空洞影,1例见支气管截断,3例见支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PET显示实变病灶内FDG摄取不均匀增高,最大SUV值4.5~11.8。结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HRCT所示的形态学表现与PET所测得SUV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磨玻璃密度影、小于3mm的粟粒结节影大多数无异常FDG摄取,肺炎型和肿块型则多数具有较高的FDG摄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与其他肺炎的鉴别.方法:回顾性总结支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的60名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全组年龄处于18~35岁占75%,表现为高热占55%.实验室检查:8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6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8%C反应蛋白(CRP)增高.CT影像表现:病变累及单个肺叶占73%,累及右肺下叶占47%;小叶中心分布占90%;呈团片状占62%,呈磨玻璃影占80%,肺实变占38%;病灶边缘欠清占68%,75%见树芽征,85%支气管壁增厚,38%见支气管气象;2%见胸腔积液,未见合并空洞.结论:成人支原体肺炎大多数见于青年人,临床表现以高热常见;常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增高且不伴有WBC增高.CT以右肺下叶受累为主,常见小叶中心分布的团片状、边缘欠清的磨玻璃样影,伴或不伴肺实变,罕见胸腔积液及肺空洞,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多见,支气管气象相对少见;不同于常见细菌性肺炎的以实变为主并伴支气管气象;虽然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同样多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但支原体肺炎以小叶中心分布为主,伴有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  相似文献   

6.
对经省职业病劳工组鉴定确诊的41例矽肺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是探讨矽肺的CT表现。结果41例矽肺主要CT表现为,小圆形、小结节症状矽结节37例,大结节阴影直径1-2cm者17例;直径大于2.0cm者4例;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21例;胸膜班形成8例;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23例;肺气肿者30例,可见肺大泡20例,其中多发肺大泡者11例;单纯表现为网格状阴影2例;矽肺并发结核3例。结论是CT对矽肺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部影像特点及与临床对照;回顾性分析了确诊的5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轻症组(49例),重症组(5例),危重症组(2例)。所有患者均行床旁CR摄影,其中5例行CT扫描;5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中,轻症组49例,37例肺部未见明显异常,12例支气管感染,其中1例右肺门增大,经抗病毒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小于14d,平均7.7d;重症病例组5例,其中肺部呈支气管肺炎样表现2例,多叶多段肺实变3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小于14d,平均9.4d;危重症组2例,1例双肺磨玻璃样变,右下肺实变并双侧胸腔积液,1例胸部CR及CT均未见明显异常,均行呼吸机通气,对症支持治疗后20~26d出院;轻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仅表现为肺纹理增重或无明显异常;重症、危重型甲型H1N1流感肺部感染影像学以渗出性病变为主,影像表现出现早,呈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影,多叶多段肺实变影,双肺磨玻璃样阴影,可并有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临床症状改善早于肺部影像学表现变化,与临床症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张帆  达瑛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9):121-122
分析肺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2003年5月至2012年8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肺原发性淋巴瘤7例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团块型2例,呈肿块样改变,密度较均匀,其中1例表现支气管充气相,边缘较清晰;结节、斑点片型2例,均有支气管充气相;多形态混合型3例,结节、斑点片状、团块、条索状、蜂窝样混杂影,病变呈单一或多种形态改变,病变内支气管充气相2例,多肺叶、肺段表现3例,蜂窝样改变2例。其中5例结节、团块病变增强检查时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走形正常的血管影。结论:肺原发性淋巴瘤CT影像表现可为单一形态或多种形态同时存在,以团块型和混合型多见,支气管充气相,多肺叶、肺段分布,蜂窝样改变,结节、团块轻至中度强化,病变内可见血管正常走形,病变形态与单纯炎症、肺癌影像表现不完全一致,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对诊断该疾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探讨其特征性CT征象。方法:17例病理证实DBAC,其中实变型13例,多结节型4例。同时搜集13例叶/段性肺炎为对照组。结果:实变型DBAC表现单叶/段实变(31%)、多叶/段实变(69%)、实变阴影内出现特征性支气管气相(77%)、泡状透亮影(54%0、毛玻璃样密度影(39%)、叶间胸膜膨出(215)。多结节型DBAC表现以两侧中下肺野为主的弥漫性腺泡结节,部分见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3例伴有母瘤,母瘤边缘有毛棘,内有空泡征。结论:实变叶/段出现下列一种CT征象提示实变型DBAC:(1)特征性支气管气相;(2)泡状透亮影;(3)磨玻璃样密度影。肺叶容积增大及动态CT变化有助于实变型DBAC的诊断。多发性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则可以诊断多结节型DBAC。母瘤的出现及其形态不表现有利于DBA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入院首诊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表现特点,旨在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月末至2020年2月中上旬内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和临床诊断的患者76例,均于入院第1天就采集流行病学、胸部CT及血常规等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影像特征.结果:核酸检测(RT-PCR)阳性者34例,临床诊断病例42例.轻型及普通型患者64例,重型患者6例,危重型患者6例,其中死亡者3例.临床表现无症状者10例(13.16%),其中无症状者中与确诊为COVID-19患者有接触史者6例(6/10,60%).76例中表现为发热57例(75.00%),咳嗽51例(67.11%),乏力29例(38.16%),胸闷喘气14例(18.42%),肌肉酸痛10例(13.12%),恶心、呕吐及纳差17例(22.37%),咽痛5例(6.58%).76例患者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比率降低50例(65.79%),白细胞正常60例(78.95%),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57例(75.00%),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5例(72.37%),降钙素正常44例(57.89%),降钙素升高32例(42.11%).CT影像表现主要表现为双肺内多发磨玻璃密度影63例(82.89%),伴有混杂密度影34例(44.74%),其中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区者50例(65.79%);病灶合并血管束增粗38例(50.00%),间质增厚57例(75.00%),胸膜增厚40例(52.63%),胸膜平行征30例(39.47%),实变影18例(23.68%),胸膜下线影22例(28.95%),空气支气管征19例(25.00%),胸腔积液5例(6.58%).结论:COVID-19患者CT表现以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常累及多个叶,以分布于胸膜下区为多,多伴有间质增厚及胸膜增厚,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降低、白细胞正常,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及乏力,值得重视的是有部分最后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首次就诊时临床无相关症状,且多数患者与确诊COVID-19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对于这类人群应进行实验室、CT检查及核酸检测进行排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α糜蛋白酶局部用药对胸膜腔感染所致胸膜肥厚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0例胸膜肥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行胸腔微管引流术.治疗组给予α糜蛋白酶4 000 U加入生理盐水20 mL注入胸膜腔,对照组仅予微管引流治疗.测量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胸膜厚度、残腔大小及带管时间.结果治疗组应用α糜蛋白酶胸膜腔内注射后胸膜厚度显著减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1,P<0.01);治疗组治疗后胸膜残腔大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P<0.05);治疗组平均带管时间为(7.25±2.53)d,比对照组(5.90±2.07)d延长,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9,P<0.05).结论经胸腔微管引流注入α糜蛋白酶治疗胸膜腔感染所致胸膜肥厚疗效显著,方法简便,安全高效,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针对毛玻璃型肺结节成淡淡的模糊影,不容易用肉眼观察到,并且其灰度值介于肺实质和血管之间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带通滤波器的毛玻璃型肺结节检测方法.首先用OTSU算法分割肺实质,然后用带通滤波器检测毛玻璃型肺结节.实验表明,此检测方法在所需运行时间和敏感性上都优于现有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典型肺脓肿的CT影像诊断及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肺脓肿的CT特点.方法重点分析28例不典型肺脓肿的CT影像表现.结果不典型肺脓肿可分为孤立团块型和不规则浸润型,且具有以下共同CT特点:局限融解或小空洞、局部充血征、边缘粗长索条影、周围局限浸润片影和邻近胸膜增厚粘连.结论明确脓腔的存在和病灶周围的炎性改变是确定诊断和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动式染毒技术,将大鼠分成4个浓度组吸入豆油油烟(油温220℃),观察血中SOD,GSH,MDA含量,肺组织中LDH,ACP,MDA和肺巨噬细胞(PAM)膜脂流动性(LFU)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吸入油烟的急性毒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油烟平均浓度为1.05mg/m^3时,血浆及肺组织中MDA开始增加(P〈0.05),且含量随吸入油烟量增加;平均浓度为9.58mg/m^3时,全血SOD活力明显  相似文献   

15.
胸部高分辨率CT片中肺实质的自动分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早期弥漫性肺疾病的高分辨率CT图片为研究对象,针对图片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肺部全自动分割法。该方法结合了阈值技术和区域生长技术。它首先将待处理源图像二值化,并根据用Sobel算子抽取出的躯干边缘,得到纯粹的躯干部二值图像。在中值滤波去噪后,对其中黑白区域分别进行连通域标记,并将面积较小区域(如气管等)的像素值取反。最后再经形态滤波得到肺部精确的模板。该算法能自动支除气管/支气管对应的图像区域,并将对阈值选取的敏感性和所需的人机交互减小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醇酸清漆挥发物对小鼠呼吸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急性和慢性染毒方法,定期观察染毒期间和染毒后小鼠的行为变化,并观察染毒后呼吸器官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组小鼠在饮水量、食量和体质量等方面无显著变化,而慢性组小鼠的饮水量则有显著增加;急性组小鼠的鼻粘膜和气管粘膜受损,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泡隔变厚,血管中有部分红细胞渗入到肺泡隔内.慢性组小鼠鼻粘膜和气管出现轻度复层化或纤维化,肺部出现炎症灶.可见,醇酸清漆对小鼠的呼吸系统有一定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组(治疗组),对照组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每周2-3次;治疗组行胸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并每日尿激酶胸腔冲洗。比较两组病人胸水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胸膜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出现机会及治疗3个月后胸膜厚度。结果治疗组胸水消失时间(6.5±213)d,住院时间(11.8±5.2)d,没有病例出现胸膜粘连,3个月后胸膜厚度(1.8±0.7)mm;对照组胸水消失时间(11.4±5.1)d,住院时间(15.2±6.9)d,8例出现胸膜粘连,3个月后胸膜厚度(4.2±1.2)mm。结论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可以加快胸水消失,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预防胸膜增厚粘连,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对趾叶炎发生过程中正常组、造模组和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小鼠趾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血管数量和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造模组小鼠在免疫后14d,VEGF表达均达到一个峰值,而后表达开始减弱,21d后表达开始增强,均极显著高于同一时相的正常组(P〈0.01).低、中、高剂量治疗组的VEGF表达均极显著低于同一时相造模组,其中,低剂量治疗组同一时相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中剂量治疗组除免疫后前3个时相显著外(P〈0.05),免疫后35d与正常组不显著(P〉0.05),高剂量治疗组除免疫后14d显著外(P〈0.05),其余各时相均与正常组不显著(P〉0.05),治疗各组小鼠的VEGF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大和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真皮内出现了许多增生的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内有血栓形成,且血管形成与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的变化均与VEGF的表达趋势相吻合.Mizo-lastine(MIZ)可以显著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VEGF的表达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9.
证明了完备、定向曲面的基本群在SU(2)中的表示空间可等同于该曲面上秩为2且具有平凡行列式丛的全纯向量丛的模空间,并且它们具有射影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