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VP+他+N(数)"是否歧义的关键就在"他"是否虚指。当动词为一价时,"VP+他+N(数)"中的"他"虚指,整个结构不产生歧义;当动词为非一价时,"VP+他+P(数)"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这时"他"的虚实情况还与N(数)的数量大小有关系。数量比较小时"他"表实指,数量超过认知恰适量越多,"他"就越容易虚指。  相似文献   

2.
邵燕祥说:"胆是先导,识是基础。"他的杂文就表明他是个有胆有识的杂文家。说他"有胆"是因为他敢于站在"民间立场"去披露现实中的假、丑、恶,为普通老百姓鸣"不平"伸"正义"。说他"有识"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深刻地看到之所以出现假、丑、恶现象背后主要是法制不健全、"现代公民"意识薄弱。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指陈时弊,开启明智。  相似文献   

3.
海子的一生是"成为太阳的一生",他的诗以"幻象"与"流放"作为双翼,在城市与"麦地"之间痛苦的飞翔着,找不到自己的家园。于是,他选择了飞向太阳,最终拥抱了死亡,以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所说的"一次性诗歌行动",从而完成了自己"向死的飞翔"。  相似文献   

4.
李贺是唐代比较标新立异的一位诗人,他仅活了27岁,但在他"昙花一现"的短暂生命里,他呕心沥血于诗歌,独出机杼,自成"长吉"一体。他的诗歌想象怪异,意象虚幻巧妙,意境幽奇冷艳,一方面,他在诗歌中塑造了很多"鬼"的形象,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鬼"之世界;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幽冷凄艳的独特视觉感,显得很具有视觉冲击力。总之,在唐代诗歌创新方面,李贺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戴逸 《科技智囊》2013,(10):83-85
长期以来,当谈论到对话搜索时,谷歌搜索高级副总裁阿米特·辛格(Amit Singhal)都会用行动来作出说明:他掏出手机问"贾斯汀·比伯中的代词,因而当他提问时,Android系统能够理解第二句中的"他"指代的就是"贾斯汀·比伯"并给出回答,这就是辛格所描述的"对话搜索"。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大学时期的诗文显示出浓厚的"悲秋"情结。何其芳与"悲秋"母题的亲和力一方面是由于他的传统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又是他的精神世界与"悲秋"母题的契合。通过对他人生的解读与对他诗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探触到他孤僻的心理个性与其人生的无指向痛苦交融成的忧郁、迷茫、孤独的心理场。这一心理场与传统文化的"悲秋"意识是异质同构关系。这种异质同构,使得悲秋意识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积淀下来,而何其芳的精神世界又以文化通约的方式予以接纳。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人民并非是官吏的奴仆。他指出的"受命于生人之意"、"吏为民役"、"民利"与"民自利"、"官为民役"与"民可黜罚"等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晶  任顺元 《甘肃科技》2011,27(4):182-184
约翰·杜威作为哲学家,他是"偏爱"教育的;作为教育家,他又有浓厚的哲学兴趣和深厚的哲学基础;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哲学家。通过对杜威教育哲学特点及三个重要命题的介绍,引发其对儿童教育的三点启示:一是教育应适应儿童生活;二是训练儿童本能的有效方法是"游戏"、"作工"、"做戏"、"工作";三是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蔡信 《世界博览》2011,(8):23-23
他一生七次被追捕、三次入牢狱 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颗"为国家计,为百姓计"的民族心。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极有意思的人物。作为革命者,清朝的覆灭与民国的建立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国学大师,他更被胡适誉为"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  相似文献   

10.
石川达三是日本"社会派"的代表,他关注社会民生,大胆针砭时弊,写出了很多思想深刻影响广泛的作品。参与过战争的石川达三创作过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正因为这部作品使他被我国某些人视为"反战人士"。细究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及战后的谈话,事实并非如此。他就是一位深受日本传统理念影响、拥有"狭隘爱国思想"并由此关注社会民生的日本作家。  相似文献   

11.
王义全  刘刚 《科技信息》2010,(22):I0027-I0027,I0030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在他的外交生涯中,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因此他本人及他的外交思想都处于极大的争议中,尤其是他"外须和戎"、"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几乎主宰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斯金纳曾被认为掀起"政治思想史革命"。他以"文本-语境"说,奠定了他的思想史研究理论。从1960年代末开始,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著,阐述了他对于文本理解和思想史研究的批评和主张。这些论文后被收入《政治的视野》(Visions of Politics,2002)一书中。本文不拟对斯金纳的思想史主张做全面评述,而是侧重从其"语言行动"理论的解读入手,阐述其对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叙转向"低姿态"的客观叙事,不带感情地写那些商业时代的人与事;他注重"微量叙事法",强调生活细节的呈现;此外,他的"多重聚焦"叙事,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展现是很贴切的。总之,马叙小说的叙事都是与他对生活质地的形而上追求紧密相关的,是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并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商业制约下的平庸生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苏新华 《科技信息》2009,(15):149-149
彭延年在知潮州军州事任时,重视"恤民"。当农业生产遭到自然灾害时,他提出缓征、减免税等"恤民"措施,保证了农民顺利渡过灾难。他救灾思想是以民本主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冯新平 《科技信息》2012,(8):183-184
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强调行动、自由和责任,这三者构成了其责任伦理学的基本维度。萨特认为"行动"是人的唯一希望,是人生中唯一真实的。而他的"自由"则是一种被限制在"人道主义"之中的"相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紧密相连的则是他提出的"绝对责任",人自身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纪所负的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17.
曹劼 《世界博览》2011,(7):18-20
英国人罗布·霍普金斯原本是一名农业学家,他在爱尔兰执教"永续农业",这属于模仿自然界的可持续农业学科。2004年,霍普金斯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一堂"产油峰值"的演讲,让他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离不开他的汽车,  相似文献   

18.
论述"美"是屈原的人格和全部作品的思想核心与最高理想。屈原的"美"有形成的过程和"外美—内美—美政—美人—美"的层次,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屈原第一次将"美"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他以"美"争鸣于诸子家,因而完全可以成为"美家"。屈原的美与诗同是他的创造,美与诗是屈原的两座高峰。  相似文献   

19.
董必武对中共"一大"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他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他是一个有抗争意识的晚清秀才,他革命的"启蒙老师"是革命党人刘静庵,后追随孙中山革命多年却屡遭失败,最终在李汉俊的影响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培养革命中坚力量,他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组织创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还原真实的中共"一大",他一生都在自觉地回忆和研究那段模糊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崖风 《世界博览》2011,(14):80-81
他要把"电影还给电影"在钱越来越多、情怀越来越少的电影产业里,王千源宁愿做一个"商业大片"里的"失踪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