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介绍了我国各地法院诉调对接机制的主要模式,具体包括人民调解室模式、律师参与调解模式、特邀人民调解员模式、南通大调解纠纷调处中心模式、"四合一"纠纷处理模式。认为各地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在操作方式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本质追求上基本一致,即力求建立一种科学的社会调解与法院司法权对接的"双向流转"诉调对接模式。最后提出从建立调审分离制度和诉前强制调解制度入手,从明确适用调解前置的案件范围、明确人民法院引导或委托调解的程序规范等8个方面具体完善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
诉权是向法院提出的解决纠纷请求权。立法设置诉权的目的是为了使当事人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及时地解决纠纷,保护合法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稳定。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群众总体法律意识不强以及部分案件的复杂性,导致诉权滥用的情形时有发生,其典型形态包括恶意诉讼、诉讼欺诈、滥用起诉权、反诉权、撤诉权等。要规制诉权滥用,就应通过加重诉权滥用的侵权责任、细化诉讼费用的承担、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等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矛盾纠纷主体、诉求的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的思路、方法、措施、途径等也应多元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各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结成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运作调整系统。多元化解决民事纠纷与传统的“一元化”化解矛盾相比较,多元化的解决方式能够更好的应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解决矛盾不仅仅依靠诉讼的方式,还要重视社会上的其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把解决纠纷的方式从法院向社会化转移;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及时、经济、合理的解决机制更能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希平 《科技信息》2010,(30):96-96,99
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是国家为了追诉犯罪、维护公共利益而设置,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步步推进,最终实现刑罚权。然而,在诉讼爆炸的今天,通过激烈对抗解决纠纷的形式既加大了法院审判案件的负担,又难以符合当事人诉讼的目的追求。和解息讼、官民协同化解矛盾纠纷的机制,宽严有度的刑罚理念,已经成为照亮当今世界司法界的"东方经验",成为现代调判结合的纠纷解决机制相互衔接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5.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DR是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的简称,中文译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作为一个通用概念,它已被现代西方各国用作对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统称,内涵与我国所谓的非诉机制相同.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日本的诉讼外纠纷解决制度,论证了诉讼的弊端,ADR的优势及其内在理性价值,以及在我国大力发展ADR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建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纠纷的特征决定了其通过诉讼解决时理应有不同于一般诉讼的特点。利用诉讼方式解决群体性纠纷时,除了坚持不同于一般诉讼的代表人诉讼之外,还应该在配套机制方面进行完善。结合群体性纠纷的特征,在对群体性纠纷进行诉讼解决时应注重律师、法院调解和陪审制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调解是化解纠纷、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我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司法、行政、民间调解的调解体系,然而并未建立起体系化的纠纷调解机制,尤其是对诉讼外的纠纷调解机制重视不够.诉讼外纠纷调解制度由于其高效率、低成本,消除纠纷的独立性、彻底性等特点,在整个调解制度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家有 《科技信息》2011,(10):92-93
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中,调解最常用于民事诉讼,并且是民事审判的一大原则,而在公法诉讼中却被限制使用。但是,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结案的案件,这类案件以原告撤诉的方式出现,并且早已形成了一种法官和当事人心照不宣的,被社会所默许的行政诉讼"准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基于这一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争议案件除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外,其他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如此,很多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都采取调解的手段促成原告撤诉或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有效降低了行政案件的信访投诉率,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但是由于调解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出现有违行政审判立法精神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诉讼调解理论的分析,提出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乡土纠纷解决机制严重影响了乡土纠纷的顺利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因素的影响及诉讼自身的局限性。然而,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尽管早已为中国乡土社会所接受,但也受到市民社会的影响,其解纷的功能正在日渐削弱,加之其权威性与公正性难免受到质疑。故而,乡土纠纷解决机制宜走多元化道路,应在发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吸收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单独依靠某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很难有效地化解各种类型的矛盾。实现诉讼与非诉讼两类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衔接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从衔接机制内部层次进行分析,还是从其周边配套予以考量,均可发现促成两类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机衔接与整合实属正当;同时,实现两类解纷机制的有机衔接与整合所应具备的实施条件业已成熟。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我市企业遭受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逐年上升,仅去年市法院审理涉及商标、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等知识产权案件99件,市知识产权局受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近10件。"随着我市经济加速融入全球化浪潮,企业遭受的涉外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也开始增多,案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国华介绍,在这些侵权纠纷中,一些企  相似文献   

13.
涉诉信访是目前困扰法院工作、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之一。其成因具有多元性,包含社会、司法机关、信访人等多重因素。我市法院在涉诉信访工作中面临考评压力大、司法能力欠缺、裁决的既判力面临挑战等困境。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提升法官素质、完善案件审理机制、启动涉诉信访诉讼化改造、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及建立解决网络时代涉诉信访问题新平台等方面着手,合力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法纠纷大量存在,而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还不完善,为此,有必要建立经济公益制度。本文从介绍公益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在我国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依据,从受案范围、原告资格、赋予原告实体请求权、费用承担五格方面提出了在我国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诉讼和解作为诉讼契约的一种方式已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青睐,它以当事人的合意来解决纠纷,体现了市场经济主体的"意思自治",能及时、彻底地解决纠纷,减少大量讼累。而实践中,由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影响,造成当事人自行和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严重萎缩的局面,法院调解本身又受职权主义的影响,性质定位不妥,根本无法良性运行,并且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因此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正是期望通过构建我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来克服法院调解存在的尴尬,并为丰富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方式而做些许努力。  相似文献   

16.
在纠纷解决机制中建立和完善调解型程序、裁判型程序有着突出的地位,二者是社会纠纷解决最主要的两种程序,在成本、效益、效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民事诉讼目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其间的各自优势可以看出,在完善诉讼制度的同时着重加快调解型程序的制度改革对于我国现阶段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法纠纷大量涌现,并且呈复杂化趋势,而我国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对此有些束手无策。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将是对传统诉讼法制度的突破和超越。本文在介绍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概念、特征,进而分析了建立该制度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对建立起真正适应我国法制建设需要的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由于迷信风水而导致的民间纠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同时也是传统司法中一类不可忽视的特殊案件。"刁讼陈仲垣、陈杰二杖"案系明代《盟水斋存牍》中记载的一个典型的风水诉讼案件。分析其诉讼双方的利益分歧和诉求,以及官员的审理过程,对于探究传统社会中百姓的生活常识和内心信仰,以及这些观念是如何影响司法案件的审判,司法官员对民间的风水禁忌这一案外社会现实又有着何种见解与认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8年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完善了《行政诉讼法》的适用,但仍有部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既判力"与"重复诉讼"作为诉讼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行政诉讼法领域审判实践中出现混同。结合目前大陆法系主流观点,对同类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既判力"与"重复诉讼"的三大区别。通过案例归纳审判实务中出现不同判决的原因,对照分析理论层面差异,提出通过确定诉讼系属的范围,限定为案件处于特定法院管辖审理的状态,以区别于"重复诉讼"归属于诉讼过程之外,同时厘清相关法条在审判实务中的关系,做到正确的运用,防止两原则在实践中运用的混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乡村纠纷解决机制包括自决、和解、调解、行政机关处理、诉讼。由于种种原因,在乡村纠纷解决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仲裁方式尚未纳入到乡村纠纷解决机制之中。本文分析了仲裁在解决乡村纠纷方面的特点、优势和困境,并从解决乡村纠纷的角度提出了现阶段完善我国仲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