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日活动节律、集群模式以及季节变迁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共获得216个有效样本,共观察到白鹇216群次,计271只次.结果表明:白鹇的主要行为类型有警戒、觅食、梳理、育幼和移动.其中警戒和移动是白鹇的主要行为,分别占其总行为的46.18%和40.63%,依次是觅食占10.82%、育幼占1.58%、梳理占0.79%.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觅食和梳理行为有2个高峰期,育幼只有1个高峰,警戒和移动行为没有显著的时间波动.在不同的季节,白鹇的5种行为中只有警戒行为具有显著的节律性.白鹇的集群大小为1~6只,平均1.37±0.74只,其集群类型包括单雄、单雌、雄-雄、雌-雌、雄-雌和母-子6种类型,以单雄群为主(占52.2%),单雌群次之(占35.2%),然后依次是雄-雌群(占6.0%)、雌-雌群(占3.9%)、母-子群(占2.3%)和雄-雄群(占0.4%).白鹇多以单只型为主.在春季期间开始出现了母-子群,冬季期间单雄集群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3.
驯养条件下黄缘盒龟的产卵特点与孵化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驯养条件下,黄缘盒龟5月中下旬进入产卵期,6月中旬为产卵旺期,产卵期为46~54d,产卵时间集中在傍晚18:00~21:00.年产卵1次,年均产卵量2.5~2.6枚,卵的受精率为64.0%~64.6%.受精卵在常温与控温条件下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76.7d、75.8d,孵化积温分别为47491.2~57741.1℃.h、45460.8~56088.0℃.h,最短孵化期为66d,最长孵化期为82d;常温孵化比控温孵化的平均孵化积温高1803.8℃.h,孵化率降低7.6%.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蛤蚧卵的孵化期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观察到有两种不同的卵,即当年孵化卵和越冬孵化卵。这两种卵的孵化期及积温都有很大的差异。但若把越冬孵化卵的越冬期减去,则这两种卵有很接近的孵化期和积温。还讨论了影响孵化期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此外,个体的差异、不同的产卵季节与产卵日期,以及环境条件等也影响孵化期。  相似文献   

6.
笼养勺鸡繁殖季节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笼养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 )繁殖季节的日时间分配为 :静息 4 7.0 % ;游走 30 .4 % ;觅食 11.1% ;理羽 8.6 % ;繁殖 1.3% ;其他 1.6 % .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占 98.5 % .白天静息活动在早、晚所占比例较少 ,12∶ 0 0~ 16∶ 0 0比例较大 .游走、觅食、理羽等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 ,而在早晚较大 .繁殖活动主要在 12∶ 0 0~ 18∶ 0 0进行 .雌雄鸟在主要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仅在饮水、沙浴、攻击等行为活动时间雌鸟显著多于雄鸟 .不同繁殖时期的时间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早期用于繁殖的时间明显多于晚期 ,而在晚期用于理羽的时间显著多于早期 ,其余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从丹顶鹤(G.joponensis♂)、白枕鹤(G.vipio♀)、灰鹤(G.grus)及丹顶鹤♂和白枕鹤♀的4个杂交子代中分别扩增出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并测定出细胞色素b碱基序列,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在0.1%~7.2%之间.序列分析表明几种鹤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碱基变化主要是转换和颠换,转换的比率大于颠换;绘制几种鹤类细胞色素b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树表明丹顶鹤和灰鹤的进化距离更近,4个杂交子代与母本白枕鹤的亲缘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8.
2007年3-12月,在重庆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采用焦点猴群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通过瞬时扫描行为取样,对野生黑叶猴的个体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30-9:30和16:30-19:2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6: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季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各提前约1 h出现,中午还出现一个小的觅食高峰.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60.57%±9.02%;觅食占20.11%±6.87%,移动占11.28%±3.16%,其它行为占8.04%±2.15%.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德勇  黄浦 《应用科技》1999,(11):27-28
丹顶鹤又称“仙鹤”。丹顶鹤和其它鹤类一样,在生物进化、生态学、仿生学、遗传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医药、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解放以前,我国先后有多家动物园开展了丹顶鹤的饲养与繁殖工作,从1963年起取得了繁殖工作的首次成功。近年来沈阳、天津、北京等市的动物园在繁殖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野生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繁殖地黑龙江省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先后开展了丹顶鹤的人工驯养和繁殖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丹顶鹤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属国家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3%,草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4.6%。到1989年底,有6种鹤在内蒙古地区分布,并均有繁殖记录。但近十年来的考查表明,目前仅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在内蒙古地区繁殖。在繁殖季节,灰鹤曾多次见于呼伦贝尔盟,但从未见卵或雏鸟。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丹顶鹤和白枕鹤的主要繁殖地。内蒙古大草原是我国蓑羽鹤的主要繁殖地。  相似文献   

11.
向海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分析了向海自然保护区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的数量分布影响非常显著,在1997-1999年间,向海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严重的干旱和百年不遇的洪灾,湿地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三年春季,丹顶鹤的数量差异很大,分别为32只、25只、64只,筑巢丹顶鹤分别为6对、4对、13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保持稳定的丹顶鹤栖息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扎龙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状况对重要水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扎龙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状况的变化对湿地重要水禽的影响,2003年春季,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水禽进行了调查,重点对丹顶鹤和白枕鹤的营巢状况进行了研究,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重要水禽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实施补水后,重要水禽的数量逐年增多;丹顶鹤的迁徙期主要集中在4月中上旬,最大迁徙种群个体数为152只;白枕鹤迁徙期集中在4月中下旬,最大种群个体数为48只.补水后,重要水禽的数量明显高于补水前(1996年)的种群数量.说明湿地水资源的恢复有效改善了水禽的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进行桑天牛成虫饲养,并对其取食、交配、产卵、刻槽等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在同一构树枝上取食时有部位选择行为,其先试探选择2~5个部位,选定后连续取食;雌虫的日取食量明显大于雄虫;成虫求偶交配行为分为求偶、抱对、交配、拆对等阶段;雌成虫刻槽产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可明显区分为位置选择、咬槽、产卵、封槽4个阶段。成虫取食高峰期为6:00—8:00,次高峰期为12:00—14:00,上午取食量占日取食量的一半以上;求偶时间可达78~148 s,平均约119.56 s;每次交配的持续时间为312~605 s,平均约445.62 s;雌成虫咬刻槽的时间为15~25 min,每产1粒卵的时间为3~5 min;桑天牛成虫在1 d内产卵最多的时间段是20:00—22:00,约占日产卵量的1/3;产卵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雌成虫交配后可持续产卵1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4.
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 B病毒相关抗体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单纯疱疹病毒为抗原,用玻片免疫酶法(EIA)检测来自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及广西灵长类研究中心的食蟹猴B病毒相关抗体。发现食蟹猴B病毒相关抗体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野外捕获混养级阳性率为83.4%;野外捕获组阳性率为49.8%;自繁分笼群养组阳性率为14.6%。三组中,不同性别之间相关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极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对同域重叠分布的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和高原鼠兔(O.curzoniae)的行为活动,尤其是社会行为作了比较研究.描述行为23 种.达乌尔鼠 兔非社会行为占所有行为的96%,高原鼠兔占87%;达乌尔鼠兔的社会行为仅占所有行为活动的 4%,高原鼠兔占13%.高原鼠兔个体间的亲昵和戏耍行为明显多于达乌尔鼠兔,达乌尔鼠兔种 群内排它性行为明显多于高原鼠兔.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枯草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对碳源、氮源、碳氮质量比、发酵时间和培养温度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对发酵温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值和发酵时间四因素进行了L9(34)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分泌β-甘露聚糖酶的最佳碳源为40 g/L魔芋精粉,最佳氮源为5 g/L酵母抽提物,两者最佳质量比为5∶1,最佳发酵条件为30℃的条件下摇瓶培养28 h;最佳发酵参数组合为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培养基初始pH6.5、发酵时间28 h;各因素对枯草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其中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黑尾蜡嘴雀繁殖期的行为和鸣声之间的联系做了初步研究.黑尾蜡嘴雀有占区、驱逐、求偶、报警、屈服、飞行、采食、召唤等鸣声,结合鸣声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确定了每种鸣声的生物学意义.通过对862组鸣声样本8种鸣声的声学特征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发现黑尾蜡嘴雀的鸣声结构简单音节类型较少,鸣叫过程中往往出现高度的音节重复现象,并多有谐波;各类鸣声在声学特征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黄脸油葫芦的鸣声结构及行为分析(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and Matsumura, 1951)的多种行为模式,并对其鸣声结构进行了分析.其行为模式包括取食、清理、避敌、交配和鸣叫等,鸣声包括召唤声、求偶声和争斗声.鸣声时域特征结果表明黄脸油葫芦的鸣声一般由主音和陪音构成,召唤声和求偶声均具有主音和陪音,求偶声相对召唤声而言,陪音部分较长,而争斗声只具有主音部分;鸣声频域特征表明争斗声的频率高于其他两类鸣声的频率.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2005年4-6月在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和回放技术,对四川山鹧鸪育雏期(Arborophila rufipectus)幼体的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幼体有取食、警戒、惊恐和呼唤等4种不同行为的鸣声.取食鸣声和警戒鸣声均为单音节,它们的音节持续时间和主峰值差异显著.两种惊恐鸣声和四种呼唤鸣声的MPF和音节间隔时间差异性不明显,而音节持续时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