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王屋山是中国道教名山,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就有众多道家名人隐士修道于此;道教创立之后,王屋山又成为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更是将王屋山列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明清时期,中国道教文化中心南移武当山,王屋山道教日趋式微。王屋山在中国道教历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道教的发展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屋山道教文化的发展与兴盛,提出王屋山道教史上有待考证的几个问题,并评述司马承祯与王屋山道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屋山与济水有着亲密的关系。自古以来,王屋山就有着悠久的道缘历史,高道频频活动于此;国家规格的济渎庙祭祀礼仪彰显了济水崇拜的至高地位。二者相伴而生、互相映衬构筑了王屋山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第二届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于2011年7月9-10日在河南省济源市召开。会议对王屋山道教的地位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重点对金元时期王屋山道教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交流;还对司马承祯的道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1年12月下旬,济源市政协组织考察团,来到陕西周至县的西安楼观、四川大学及青城山、湖北武当山等地进行道文化产业开发专题考察。建议我市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王屋山道教文化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6.
王屋山作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历史上宫观林立,高道辈出,是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王屋山道教不仅在为国斋醮、弘扬道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而且在编刊《道藏》、保存典籍方面也承担着应尽之责。本文主要根据碑刻资料,初步探讨了王屋山在元、明时期参与编印和庋藏《道藏》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晚年受"中隐"思想主导,从大和三年开始便一直居住在洛阳履道里,只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刑部尚书致仕的名誉官,直至会昌五年逝世.在白居易的王屋山诗歌中,他表露了自己"中隐"的原因:首先,他看到时下政坛存在着党同伐异不得公允、满腹才华不受重用、建功立业难得回报等种种弊病,唯有"中隐"能够让他在政局中脱身.其次,白居易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想寻求延年益寿的方法,"中隐"能让他访名山、服仙丹、交名士,在身体和精神上进行养生.最后,白居易面对挚友离世,被世事无常所困扰,"中隐"则使他得以寄情山水、乐而忘忧.  相似文献   

8.
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在我国古代称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四渎中的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流经河南、山东,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济水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探求精神与王屋山上愚公移山精神一脉相通。河南的济源,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都从济水而得名。济水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自古就有帝王在王屋山设坛封禅祭天、济渎庙祭祀河渎神灵的盛事。  相似文献   

9.
河南济源的王屋山拥有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号称"天下第一洞天".然而目前王屋山旅游资源开发还未能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道教文化特色.从文化特色游的角度可以从两点三线着眼,挖掘丰富深刻的道教文化内涵,以文化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具有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等多重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湖南省东安县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调研,分析了舜皇山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特征、保护现状、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限制因素,探讨了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认为自然因素如冰雪灾害,人类活动如单一树种造林、非乡土树种侵入、居民薪炭及用材采伐、旅游、人为森林火灾和非法偷猎采挖等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而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及设备落后、科研水平低、社区经济发展落后、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通过开展资源调查、加强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建立野生动植物庇护所、加强基础建设、严格执法和监督、开展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促进和协调地方经济发展等适合舜皇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有力措施,为本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考察《重修王屋山阳台宫碑》和《王屋山通仙观记碑》等碑文,可推知上方真元派道教的八种经书皆出于金元时期,其祖本即北宋《道藏》收录的《丹华经》和《元精经》。进一步探寻《元精经》中的两篇经书内容,可以看出真元派的教义与道法,承袭了内丹学家吴筠的观点。进而将道教易学图书《参同契太易志图》与《丹华经》和《元精经》二经相较,可知唐末五代宋初,道教金丹派的易图学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2.
王屋高道司马承祯对促进唐代及其后的道教医学思想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在道教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道教医学思想特点在于运用中医学基本原理来阐释服气的基本生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了存思五牙之气贯通藏腑、经脉之要旨;初创逆修任督二脉作为道教内炼之大纲,确立了内炼与服药结合的却病修身机制;深入阐发了道教医学关于病因病机的观点。其意义在于首先把存思、服食辟谷、服药、治疗融为一体,特别是对内丹学确立任督二脉为内炼之要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附录三书合参对照表按:《云笈七签·服气精义论》载"五牙论第一"、"服气论第二"、"导引论第三"、"符水论第四"、"服药论第五"、"慎忌论第六"、"五脏论第七"、"服气疗病论第八"、"病候论第九"共计9篇。《服气精义论》(卷五十七)(《道藏》第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