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介绍了国外“殖民地科学”研究的情况,对“殖民地科学”的特殊、方法、演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日本“殖民地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指出了“殖民地科学”研究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上,就出现了众多的生物,有一些生物只是昙花一现,如恐龙和猛犸象:有一些则经受住了环境变化的考验,不断适应和进化,顽强的活到了现在,而在这些进化中存活下来的物种里,就有一种拥有各种特殊技能的身披重型装甲“装甲巨无霸”,它们超强的威力就连敌人都拿它们几乎毫无办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方科学院之特点与功能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方科学院之特点与功能的初步探讨谢国梁,赵建刚,周道正如体育运动队伍有国家队与地方队之分一样,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队伍也存在国家队与地方队,它们各自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且扮演着彼此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关于地方科研机构的情况已有一些研究问世,但总体来...  相似文献   

4.
企业演化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演化观是战略管理领域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但目前为止有关研究还显得零乱、不成体系。实际上,企业演化观遵循着一些相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它们包含三个方面的生态学理论、两个基本研究问题和两个层面的研究假设。明确了这些,不仅可以把握企业演化观的;研究范围和内在研究脉络,而且可为企业演化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较为清晰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5.
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所撰《本草集注》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药物学专著,而且是唐代之前记述矿物学知识的最重要著作。书中收录了近百种矿物和岩石,并对其形态、颜色、光泽、透明度、分类和鉴定等都有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记述。至于对有关矿物产地的记述,不仅范围广,而且内容已涉及古今产地、地名沿革、分布规律等多方面。这些记述可以代表梁代中国矿物学达到的水平。它所开创的全面和深入记载矿物药的性状和产地的本革学著述体例被后代所沿用,使本草著作成为中国古代矿物学知识的丰富宝库。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中山茂教授(1928.06.22~2014.05.10)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史家,他不仅研究中国科学史,更为中国科学史走向世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中山茂接受了东西两种不同的教育,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在中国·日本的科学技术史、二战后的科学社会史、大学史等方面都有很多著述。著文追述,一方面,通过中山茂的思想与研究活动,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东西方科学交流与碰撞的历史过程及其特有的方式;另一方面,中山茂在近代日本科学的社会史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于中国科学史未来的研究走向会产生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万尼瓦尔·布什的报告放在美国科学研究信念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来解读.在这-视角中,布什报告通过巧妙地处理战前存在的各种针锋相对的研究信念,成功地将自己建构为战后美国初期的文化权威.而对布什信念的反思与超越直接导致了美国现代整体主义科学研究信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很多人一直在研究未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远远高于当前的水平时对地球上农作物的生长意味着什么。日前,科学家发布了一篇论文,指出地球上一些最重要的农作物如果生长在那样的大气条件中,它们所包含的一些关键营养成分可能会降低。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观测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突破500ppm时(当前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在400ppm左右)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实验观测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豌豆以及一些其他作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萨穆尔·迈尔斯表示,这些实验都是在露天田地上进行的,"只不过我们在这些田地周围装上了二氧化碳喷气设备。"而这些喷气设备释放出的二氧化  相似文献   

9.
中日技术发展的比较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企业技术的发展。其原因是:中国与日本相比,在潜在技术与现实技术方面均有差距,但现实技术上的差距大于潜在技术上的差距,在现实技术方面批量生产技术的差距大于样品生产技术,传统技术上的差距大于高技术上的差距。在中国,如何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因为从发展技术的现实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最终决定于企业生产技术状况。 造成中国现实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战前日本就已经完成了两次技术革命的任务;中国在战前并未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由此造  相似文献   

10.
比较科学史中的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席文将他的中国科学史研究计划解释为,要把中国关于自然的知识归并到更大的认识框架之中。席文论证说,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既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科学史研究的一部分,所研究的问题有:在不同的文化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怎样设想自然? 怎样设想在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思维建构中反映出什么样的实在和价值? 这些思维产物怎样转变成具体的实践? 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怎样分化成各种专门化的知识领域? 以及这些专门化的知识领域和它们所提供的更为广泛的看法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具有历史学而不是科学的背景进入科学史领域的历史学家来说,这样一种研究科学  相似文献   

11.
石黄和雄黄,既是中国传统的药物原料,也是传统的矿物颜料。中国利用这些矿物治病、炼丹药、涂饰物品和作画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一些讲中国科学史的书,常常提到这两个名称,并把它们当作一种矿物,以为毫无分别。根据古文献中对石黄与雄黄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描述,它们无疑是两种不同的矿物,雄黄应是鸡冠石,即二硫化二砷(As2S2),石黄应是属于铬合物的铬酸铅(PbCrO)。用作涂绘的颜料,因消耗量比较大,大多容易采集且价格便宜,唐以前雄黄较石黄昂贵稀少,故用以充当涂料的多为石黄。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技术内容。该文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探讨评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以及司马迁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的独到的见解和发挥,并对《史记》中记载的一些科学技术史实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前身为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1951年宣告解散。作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科技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通过创办《科学世界》、编纂科学书籍、召开年会、举办演讲等途径,在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科学的体制化。与此同时,就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科学研究路径、科学大众化等问题,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农学家在探讨农业技术的同时,始终要考虑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又是由“人和”及“人力”构成,人和需要靠道德来维系,人力又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部分,于是三才中的人又可分解为德、智、体三个方面。传统农学理论中有关“人”的论述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智力”或“知识”的作用,但尊重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重体轻脑、重德轻艺的片面认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体力和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中国和日本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重要历史时期。该文通过讨论物理学书籍的翻译与教科书的编译、教学与研究、统一名词及组织学会等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该时期两国传播和接受物理学知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16至19世纪,在中国仿制与使用西方火器的技术交流中,西方弹道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相关知识、经验相结合,这集中反映在明清时期的兵书文献中.从描述术语的角度,主要就明清之际兵书文献中关于弹道学知识的描述进行辨析与探讨,从瞄准技术、弹道轨迹描述和对飞行的解释几个方面概述中国在明清之际既继承了传统火药抛射武器的定性描写,也吸收了西方弹道技术与理论,希冀以此反映出中国弹道学知识在16世纪西方弹道学知识传入之后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的10来年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目的,国内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小学科学教科书。这些译书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借助于统计工具,对这一翻译现象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包括影响和制约翻译选择的历史文化语境、教科书的翻译和翻译批评。科学教科书的翻译在表层和深层都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批评应结合宏观的文化因素,以求达到更高程度的相对全面、科学与客观。  相似文献   

18.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与“业余科学爱好者”相比。其最大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大规模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存在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反映,它与1980年前后的社会氛围有关,与大众语境和大众传媒对科学活动的误读有关,也与其自身偏执的心理倾向有关。对此问题的研究,既有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又可以为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很大的进步。古代妇女虽然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做出伟大贡献,但由于地位低下和缺乏教育,极少能够参与科技活动,对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作用相当有限。在我国引进和移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阶段,女性最先投身于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20.
术语是科技文献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科技翻译的关键。文章归纳了英汉纺织辞书术语翻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指出,纺织辞书编纂者要查询汉语科技名词、纺织行业标准、汉语主题词表和权威工具书,选择最准确、最地道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