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启霞 《科技资讯》2006,(15):160-161
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学生的不恰当思想和言行给予否定的评价,以唤起他们的警觉,去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少犯错误,规范行为,提高自身修养。适当、适度的批评对学生的耐挫折心理素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强化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同样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也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可“直言批评”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如在批评的时候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引起师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是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同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当的表扬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掌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对于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这里,我想就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表扬与批评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表扬与批评,能起至0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表扬人人爱听,批评则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因为它会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适度的批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与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在批评学生时应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将各种消极因素消一除在萌芽状态中,转化为积极因素,并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批评和惩罚是对学生不良的思想行为作出否定评价,用以克服和改正他们的不良品德行为,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为达此目的,教育者必须掌握批评的艺术,使批评这种负强化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奖励和惩戒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表扬、奖励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和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以及违反了道德规则作出否定的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手法.公正严明的合理批评处分,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明确努力的方向,可以培养学生的羞耻感、道义感,激励他们积极进行自我修养,长菩救失,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和自觉维护社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常用的方法。表扬是教师对学生好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用以巩固和发扬他们的优良行为;批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使其克服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良行为。教师这种肯定或否定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因为他们常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看成是社会衡量自己的标尺,是对自己思想行为的正确与否的一种界定。 从心理学角度讲,表扬与批评实质上是一种外部强化过程。表扬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一种正强化过程,让学生在良好行为与受表扬之间建立固定的神经联系,使外部强化变成一种内部动机,提高学生做好事的积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批评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负强化过程,让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受批评之间建立固定的神经联系,从而自觉抑制错误行为的发生。实践证明,无论是刚步入学校大门的少年儿童,还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这种外部强化都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但是,这种外部强化能否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取决于教师实施表扬与批评时所掌握的心理策略。所谓心理策略,即是根据学生伴随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相应的心理活动,灵活实施的不同表扬批评方式,以诱导调动学生自身主观上的能动性,使之产生更好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批评的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就能收到事丰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可以说,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了批评。然而,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苏冉 《科技信息》2008,(3):194-194
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辅导员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如何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心服口服,这与辅导员的批评艺术是很有关系的。本文从批评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批评的时效性、批评的表达方式、批评的效果和批评的目的五个方面谈一谈批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叶燮《原诗》从批评思想来说,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批评的延续,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其创新求变思想也非常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其“新变”观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其破立结合与点面结合的批评方法,使其批评具有尖锐、犀利的风格,也使《原诗》不仅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性,同时具有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11.
郑建设 《奇闻怪事》2007,(11):15-16
要达到理想的批评教育效果,教师应当不断深入研究和借鉴科学的批评教育方法,提高批评教育学生的技巧。下面几种批评教育学生的方法希望能对同仁有所启发: 1.参与式挑评教育。批评教育学生时,如果教师仅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进行,学生常常会产生反感,如果教师参与其中,把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一个被批评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班级管理中,批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在日常教学中讲究批评艺术和批评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难免没有错误和缺点,对于老师来说则少不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恰当的批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很好地接受,起到教育和转化学生的效果。讲究批评艺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批评”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运用,也可以说是我们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一种武器。如何运用和掌握批评的艺术和技巧,对于我们能否搞好工作关系重大。如果批评得恰当,能够促使学生改正缺点,奋发向上。如果批评得不恰当,掌握不好度,不仅达不到教育人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学彬  孙光瑞 《科技信息》2012,(15):324-324,334
室内设计批评是对设计学科涉及的诸多层面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一种价值观念为基础选择适宜的批评方法和模戈。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室内设计和设计批评学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室内设计批评的研究现状。提出建立有效的室内设计批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现阶段中国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提供思想和理论依据.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理论体系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国柱 《科技资讯》2006,(20):194-194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口语类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要求,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判别真伪,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完成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逐步认识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恰到好处的表扬、批评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辱感,严以律己,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17.
彭海玲 《奇闻怪事》2007,(10):40-41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在学生犯错时,教师也应该把对学生的爱摆在第一位,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教师的批评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此前提下如果再能讲究批评的艺术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是常事,但有的班主任由于在批评学生时不分场合,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注重批评的艺术性,结果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如何正确实施批评这一武器并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呢?  相似文献   

19.
所谓翻译批评,是指根据有关理论和观点对翻译思想、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以提高翻译的整体素质、翻译的整体质量和读对译品的鉴赏能力,是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但如何使翻译批评具有其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而达到翻译批评的目的,需要相应的理论作指导。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应用于翻译批评。本拟将语域学理论和翻译批评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来诠释英国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域学理论,把语域理论的三要素语旨、语场和语式置于语境中进行分析,旨在使翻译批评更理性化、更具客观性与公正性。  相似文献   

20.
宋雁秋 《科技信息》2008,(18):150-150
批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有效运用批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批评教育常见的不良心理效应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最大限度的实现批评教育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