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我目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建筑企业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而施工现场作为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保障工程嚼目顺利实施,按时优质完成工期的主要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建筑企业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不过,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状况来看,虽然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行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各施工企业水平,资质不一等问题,导致施工现场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工程质量问题不断,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市场效益以及社会形象。对此,建筑企业一定重视施工现场的科学化管理,树立“干好市场”的理念,以确保工程项目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近年,随着国家对建筑市场的不断监管,建筑交易规则不断完善,使得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致使施工项目收益下滑,也使得施工企业利润越来越小。如何提高施工项目收益,成为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笔者经调查发现,要提高施工项目收益,需提高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而目前企业大部分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单一、效果比较差,成本控制并不理想。因此,对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3.
方三中 《科技资讯》2007,(21):189-189
纵观建筑工程市场,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承发包双方合同自律行为较差,加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加剧了建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又决定了施工合同管理的艰巨。随着建筑市场的全面开放,建筑企业应尽快树立国际化意识,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规范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朱秋利 《广东科技》2006,(3):161-162
当前建筑市场具有竞争激烈、投标复杂、支付不足,工期普遍较短等特点,在这种状况下,作为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质量、安全、工期及经济等方面的风险.下面结合建筑市场与企业管理现状,谈一下施工安全和经济风险控制方面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爱民 《科技资讯》2006,(19):75-75
近年建筑市场投标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建筑企业按现行定额预算价三类收费下浮5~15%来确定投标报价。因此,建筑企业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在施工中必须打破常规,采用新技术,采取切实可行的新措施,才能为企业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提高竞争力,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王宏波  孙雁琳 《科技资讯》2010,(21):171-171
施工管理是从企业对于工程承包开始,一直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建筑市场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建筑企业通过施工管理的不断创新,来解决施工管理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从而不断地来适应市场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成熟,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上的竞争愈加的激烈,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这就要求各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在成本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施工企业的经营投标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的经营投标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分析当前国内建筑市场环境的基础上论述了投标企业经营机构的组成及其职责.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施工企业在高速发展中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抢占建筑市场的制高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施工企业应当严格控制建筑项目施工的各项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笔者将项目施工的控制成本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的控制成本要点来展开深入研究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万力 《甘肃科技》2002,18(6):8-8
1 概述 随着我国建设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现行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去年 12月 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入世谈判中 ,涉及施工企业方面 ,主要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 ,这标志着国内施工企业将在 3 -5年内与国际建筑市场逐步接轨 ,建筑市场的竞争范围和竞争力度进一步加大 ,那么入世究竟给国内施工企业带来那些影响呢 ?笔者浅谈几点思考与看法。2 入世对国内施工企业的影响 入世后 ,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 ,从长期来看 ,有利有弊 ,但从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一…  相似文献   

11.
纳娜 《科技信息》2012,(1):24-24,21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之一,在学科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一线施工企业调查研究,开发课程教学的纵向体系,积极探索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立体教学框架.  相似文献   

12.
杜萌  战小康  李盛 《科技信息》2010,(15):293-293
框架结构的施工顺序是先起主体框架,之后再进行填充墙的砌筑,而现在工程工期紧,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程采取了在主体施工的过程就进行了填充墙的砌筑,更有甚者直接把填充墙当作是梁底模,填充墙与框架结构同时施工,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创新联合体存在组建时指导政策不足,部分已建成的创新联合体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照现有产学研合作平台,分析了构建创新联合体的核心要素,探索了基于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型,从建设、运营、保障三方面探析其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为例,对建筑节能协会、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单位等有关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一些主要城市住宅建筑外墙节能措施在实际中的应用程度,并将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后期维护、政策支持和客户接受意愿等5个因素对墙体节能措施应用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工程造价对墙体节能措施的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政策支持力度.论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推动墙体节能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常春光  凌霄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5):15328-15334
为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水平,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对施工安全资源投入的合理分配进行研究。选取20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投入与事故经济损失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基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对样本进行非线性拟合,以事故经济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安全投入资源为约束条件,构建安全投入优化模型。以某装配式建设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麻雀搜索算法-支持向量回归的施工安全投入优化方法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损失、节约投入资金,具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可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投入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其产业链的发展,而链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根本是利益。有效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其成员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利益分配不均或不合理,企业就会退出产业链,对产业链造成破坏。故要保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产业链的稳定是前提,产业链上各相关企业的利益分配是关键。本文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Shapley值模型,并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将风险分担、信息共享、技术创新、企业投入作为修正因子对Shapley值进行修正计算,建立了修正Shapley值利益分配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研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各利益相关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以求得科学、合理地利益分配方案,为解决此类产业链内各链节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建筑企业财务评价中的各个指标的特点,利用熵权原理,采用改进熵权的办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引入灰色关联模型确定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指标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终结合熵权得到各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并排序,并对我国建筑企业中的15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各建筑企业财务状态的运行态势以及影响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从科学角度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了综合评价,为投资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市场监管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构建玉林“北部湾商贸物流基地”,推动“商贸兴市”,既是玉林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玉林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通江达海”、“岭南都会”战略模式,实施玉林版的“双核驱动”策略,加快打造龙潭产业园区的临海商贸物流中心,促进商贸物流基地网络化建设,广泛集合各种要素和资源,提升商贸物流企业经营水平,真正发挥玉林市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交通、物流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对现有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进行“卓越计划”下的配套改造与建设十分重要.结合韶关学院近几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梳理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提出了在引进先进的建设理念、先进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先进的设备及大量使用模拟实训软件建设实验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做好校企合作,打破固有模式,将专业实验室建到校外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目标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说明 ,介绍了目标成本管理对施工企业所起的积极作用 ,以及实施这一制度和方法所带来的各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