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双河油田注水配伍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6):9946-9949,9952
双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中部。主要油层组长6储集层的平均孔隙度为12.05%,平均渗透率为0.992×10-3μm2,属特低渗储层。双河油田油藏原始地层压力和气油比均较低,油藏的天然能量有限。从分析双河油田注入水与地层水的特性、敏感性实验、配伍性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来保证注入水质满足油藏对注入水水质要求,保护储层,为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及油田注水工艺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庆喇嘛甸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冲刷进入高含水期,并且存在注入水无效循环、水窜现象严重等问题,须采取调剖封堵增产措施。沥青颗粒主要是通过封堵高渗透水窜通道和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但现场应用过程中存在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须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沥青颗粒与地层配伍关系。根据相似准则和近井地带分流效应,研制带测压点的特殊胶结岩心,通过综合分析注入沥青颗粒及后续水驱过程中的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及封堵率,给出沥青颗粒粒径与油层的配伍关系,确定浓度对注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率为2μm2的地层与粒径为(0.1~0.3)mm沥青颗粒配伍适宜,粒径过大或过小都会限制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沥青颗粒浓度会限制其运移能力,当浓度增加到5 g/L时沥青颗粒会在地层局部大量堆积,高浓度沥青颗粒段塞注入过程可采用与水交替注入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探索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提液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作用,确定最佳提液速度,选取不同渗透率级别、变异系数的人造岩心进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不同注入PV数、不同渗透率级别、不同注入时机及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为确定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最佳提液速度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人造均质岩心,驱替速度均为25mL/h时采收率最高;在不同驱替速度,同一渗透率的条件下,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4。对于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5~0.85之间的非均质人造岩心驱替速度为20mL/h时,采收率最高;在渗透率为300md变异系数为0.5和渗透率为200md变异系数为0.65的非均质岩心中,当驱替速度为20mL/h时,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3,其他的驱替速度情况下,最佳注入PV数的界限为0.2。而在渗透率为200 md变异系数为0.85的非均质岩心中,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3。  相似文献   

4.
目前油田注水水质选择依据SY/T 5329—2012标准,以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缺乏必要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综合考虑渗流物性、孔隙结构、胶结物性质以及地层水性质4个指标,以注水水质优选为目标,采用等级加权法对影响4个指标的各因素进行赋值以及权重的分配,建立油田注水水质优选方法,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计算程序,对X和M油田注水水质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X油田注水水质应选择SY/T 5329—2012标准中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 05~0. 5)μm2对应的注水水质控制指标,优选结果与标准一致,但评价结果更全面地考虑了各因素的影响; M油田注水水质应选择SY/T 5329—2012标准中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 05~0. 5)μm2对应的注水水质控制指标,优选结果严格于行业标准。优选方法可以指导注水水质的合理选择,减少后期酸化解堵的费用,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5.
许多老油田都经过了长期的注水开发,从储层动用情况及投产年限来看,多数油田的储层动用情况为合层开采,加之投产时间较长,注采关系复杂,基本都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或者特高含水期。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使得储层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注入水低效或者无效循环的现象。为了使油田后期的开发调整更加具有针对性,亟需进行注入水低效循环井的识别工作。该文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评判方法对研究区块的注入水低效循环井进行了识别。结合Z油田X区块实际数据选取的指标区间及指标权重,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确定出研究区块注入水低效循环油水井共17口,其中包括8口油井,9口水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识别注入水低效循环井的技术具有结果准确、速度快和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层的渗流特点越来越复杂,为了避免注入水的无效循环,油井封水工艺在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普遍使用的桥塞丢手封水工艺施工工序多,占井时间长,增加了作业费用。本文针对上面的不足开展研究,并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某油田的主力油层为明化镇组下段NmⅣ、Ⅴ,该油田Ⅰ井组有1口水平注水井,3口生产井,单采同一砂体。由于采用水平井开发、地层非均质性较强等原因,导致井组注入水水流推进不均衡,沿优势水流通道突进,注入水低效或无效循环,生产井含水上升速度快,采出程度低。结合开采现状、砂体油藏物性、孔隙体积、产出潜能等因素,选择纳米微球调驱措施后,有效调整了该井组注水井吸水剖面,扩大了注入水波及体积,减缓了对应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夹层对厚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所谓夹层系指岩性致密、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0.020μm2的不渗透层或特低渗透层,它把厚油层分成多个独立的流动单元。本文从双河油田厚油层的特点出发,对如何利用夹层改善注水条件、提高厚油层开发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M油田是典型的常规砂岩稠油油藏,油层物性好,平均孔隙度31%,平均空气渗透率1475×10-3μm2;原油性质较差,平均地面原油密度0.9536g/cm3,平均脱气原油粘度(50℃)为706mPa.s,地下原油粘度为102.26mPa.s。针对高渗砂岩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油藏水驱采收率可达37.1%。从采油速度、稳产年限、采收率等油藏开发主要指标分析,M油田接近或好于国内同类型稠油油藏开发水平。其做法及经验可供同类型油藏开发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油田高含水期无效水治理对策研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部某油田V区块1976年投入开发,目前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已达到93%以上。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内部油水分布复杂,水油比逐年升高,注水低效、无效循环问题日趋严重,产量递减逐年加大。为此,近两年将该区块做为治理无效水循环重点试验区,以深化储层认识为工作重心,主要通过发展和完善堵水、调剖主导工艺技术,开展深度大剂量的调剖、堵水先导性试验,优化储层注采结构。总结形成一套适合高含水开发区提高水驱油效率,减少无效水循环的成熟配套技术,提高区块整体开发水平,并为同类油藏深化稳油控水工作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台子地区周期注水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高台子地区的开发效果,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根据油田地质特征,模拟油藏条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类型砂体的周期注水进行速敏性评价。结果表明,注入速度对不同类型砂体的周期注水效果有一定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砂体周期注水的合理工作制度,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同步周期注水的开发效果好于异步周期注水,不同类型砂体的合理工作制度均为注水井注水时间6个月,停注时间6个月,油井长期生产。在采用了合理注入速度和合理工作制度下,高台子地区不同类型砂体周期注水开发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该研究成果对油田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上陆相沉积油田普遍采用注水的开发方式,深入研究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化规律,掌握注水井真实吸水能力,就能合理调整注采系统,提高注水油田最终采收率。统计发现,海上注水开发油田普遍存在吸水能力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与理论研究不符,故利用理论公式来计算所得结果往往偏大。通过引入t时刻表皮因子S(t),模拟注水过程中流动附加阻力的变化,提出了考虑注水表皮影响的海上油田吸水能力预测新方法。海上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主要受:(1)水驱油过程中流度比增加的正影响;(2)由于水源受限、平台水处理设施局限以及水质处理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注水表皮增加的负影响。二者的耦合最终体现为油田最终实际吸水能力的变化。与以往理论公式相比,新方法能够考虑注水过程中表皮增加带来的负影响,得到的吸水能力变化趋势更加符合现场实际,对海上注水开发油田吸水能力预测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桥口油田非均质油藏地质特征,以室内实验为基础,对多层水驱油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油层自身物性不同,多层系油藏层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在开发实践中,通过合理地细分开发层系,改善注水结构和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挖掘薄差层潜力,可以有效地改善层间吸水状况、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水驱动用储量,提高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上油田开发井距大、储层砂体形态变化大、横向分布极不稳定的特点,在现有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使用普适性不足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了水驱控制程度及注采井数比对油田采收率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水驱控制程度及注采井数比的采收率随井网密度变化关系表达式.通过渤海油田开发案例验证表明:新公式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描述海上油田采收率随井...  相似文献   

15.
采收率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标准。通过对胜利油区不同油田多块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采收率ER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nPV存在定量关系,从丙型水驱曲线出发结合注采关系和驱替试验数据得出ER-nPV关系式,并分析ER-nPV关系式中系数的物理意义。对岩心驱替试验与现场生产数据回归曲线以及孤岛试验区聚合物驱前后ER-nPV回归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储层低含水阶段水驱采收率明显低于岩心试验的水驱采收率,而在中后期差距逐渐减小,计算值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度高;注聚开发可有效地提高采收率,且注聚开发前计算的波及体积大于实际波及体积,证明聚合物驱有效提高了波及体积;ER-nPV关系式能应用于水驱油田采收率预测,并对提高采收率措施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利用注入水高效开发油田,迫切需要对松700区块注水开发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从含水上升规律与含水变化原因两方面对综合含水率进行了评价。通过对松700区块产量变化特征分析、地层压力保持状况、吸水能力及水驱动用状况、注水利用率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水利用率比较高,注水开发效果比较好,为下一步技术完善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天然裂缝水窜具有强烈的普遍性和方向性。准确地认清天然裂缝产状,特别是油层富集部位的裂缝分布特征,无疑是高含水裂缝性低渗透油田进行调整挖潜、提高注水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充分利用现有的密闭取芯、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天然裂缝的分布特性进行系统分析之后,深入剖析了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田泉四段多发育规模小、延伸短的高角度裂缝,裂缝发育方向以东西方向为主;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东西向裂缝发育,注入水迅速沿东西方向裂缝灌通而发生窜流,致使泉四段油层水淹,并在东西向油水井之间易形成剩余油;东西方向注入水体积波及系数小,水驱效果差。  相似文献   

18.
盘40区块注水井堵塞伤害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堵塞是一个普遍面临的问题,不利于油田的生产.针对盘40区块注水井储层伤害问题,从实验方面对盘40区块储层堵塞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有注入水颗粒粒径及固相含量的影响、黏土矿物含量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结果对盘40区块解堵方法的选择和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低渗透油藏活性酸酸化增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储层物性及注入方式的影响,镇北、华庆油田部分井投注后达不到配注要求.依据对超低渗欠注区块储层物性及目前注水现状的分析,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酸液配方体系,并对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所研制的酸液体系可使岩心的渗透率提高30%;通过酸液驱替可以有效消除注水对岩心造成的伤害,渗透率得以恢复.15口井现场酸化增注试验措施有效率达到93.3%,平均注水压力下降2.9 MPa,平均单井日增注量15 m3,取得了较好的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20.
注水开发是油田最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注入水波及面积是影响油藏采收率的重要因素。油藏内注入水流动方向及波及面积与其所受合力的方向及大小有关。尤其对于低渗透油藏,毛管力对油藏内油水渗流规律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利用数值模拟和矢量叠加方法,计算了正韵律正方形储层模型中各网格内流体所受注入水压力、重力和毛管力等作用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实现了储层内任意网格油水渗流作用力的定量表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亲水正韵律油藏,储层上部渗透率变低使毛管力增大,当毛管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注入水会从下部的高渗透层段向上部的低渗透层段渗流,导致上部低渗层段的水驱效果好于下部储层,在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下部的高渗透层段内。如果油藏渗透率较大,油藏内无毛管力影响时,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上部的低渗透层段内,对下部高渗透层段实施封堵措施,有利于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