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麦不同播期纹枯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麦34、徐州26、扬麦10、宁麦9、皖麦38、徐州25等6个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纹枯病病情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除豫麦34、徐州26外,其他品种不同播期对纹枯病的影响差异显著,扬麦10、宁麦9、皖麦38等品种lO月5日与lO月25日差异极显著,早播加重纹枯病病情,适期迟播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利用驻马店市和新乡市1971年—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1年以来的冬小麦观测资料,运用农业气象统计学和气象统计学原理,分析驻马店市小麦生长季内自然生态条件特点和作物生育需求,通过与新乡比较,寻找出驻马店市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生态限制因子:①冬前、越冬期和春季温度偏高,对小麦安全越冬和小麦多成穗、成大穗十分不利.②播种期强降水偏多,影响小麦顺利播种;苗期降水相对偏少,对小麦分蘖和生根不利;越冬期和返青到抽穗期降水偏多,十分有利于小麦生长;但开花到成熟期降水偏多,对小麦开花授粉和灌浆鼓粒都会产生不利影响.③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偏少,对于长日照作物的小麦来说极为不利.尤其是从小麦开花到成熟期,日照严重偏少,直接影响小麦的结实粒数和千粒重.④以上不利气象因素导致驻马店市小麦穗数和穗粒数较少,不孕小穗数较多,单穗籽粒重和千粒重均较低.  相似文献   

3.
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茎基褐腐病在江苏省48个县(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沿江、沿海及苏商丘陵地区(镇江)病害一般发生较重,病株率48%~90%;里下河和沿洪泽湖地区病害发生多属轻到中等,病株率10%~39%;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地病害发生很轻微,病株率在1%以下,调查发现:小麦茎基褐腐病发病程度与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呈负相关,产量损失测定表明:小麦茎基褐腐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影响不一,扬麦158产量损失率较高,达8.5%,豫麦18产量损失率最低,仅0.19%。  相似文献   

4.
作者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的传染病菌源(Rhizoctonia cerealis)、种子带菌侵染、病菌的侵染时期等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病株残体,含病残体土壤、土壤中的菌核、带菌的种子都是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种子能够带菌,并有传病作用。发病重而且倒伏的小麦种子带菌率可达9.71%,发病重而不倒伏的小麦带菌率只有1%左右。 R·cerealis能够侵染小麦胚芽、幼苗和拔节后的小麦植株,感病重的幼芽,多数在土壤中死亡。 从研究结果中,综合出了病菌的侵染循环。这些结果为该病的予测予报,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和农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评价气候变化对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揭示全球变暖趋势下异常气候条件对病虫害时空演替和发生规律的作用机制,通过收集整合20个中国冬小麦主产省(区、市)经规范连续、广泛系统的测报调查所获得的病虫害发生数据,对应2009-2010冬小麦生育期间气候特点和极端气候事件,与历史常规年份的病虫害发生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该生长季,由于初冬强降温、春季持续低温以及西南麦区秋冬春三季连旱等异常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时期推迟,其中条锈病扩展流行范围小、发生轻,纹枯病和白粉病扩展流行范围广、发生中等,麦蜘蛛等前期虫害发生较轻,赤霉病、蚜虫等穗期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得出,影响不同种类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时期、关键气象因子有所不同,这为病虫害预测预报分类指导和关注重点提供了依据;为做好预测预报、评估气象灾害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应做到“大小兼顾、长短结合,分类关注、抓住关键”.  相似文献   

6.
小麦纹枯病是滁州市常年发生的重要病害,90年代中期,发病面积达6万hm~2,1998年发病面积超过8万hm~2,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41%,而且发病程度也明显加重,造成枯孕穗、枯白穗的面积已占发病面积的20%以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一、发病规律及特点 小麦纹枯病菌以菌核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越冬,病菌侵入小麦叶鞘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逐渐形成尖眼状  相似文献   

7.
对冬小麦施用奥普尔液肥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奥普尔(OPAL) 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增加分蘖和干物质积累。返青期施用奥普尔可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灌浆期施用奥普尔可促进小麦籽粒灌浆,提高穗粒数,增加穗粒重。不同奥普尔施用方法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2-85% ~17 .29 % 。奥普尔在播前土施待返青期和灌浆期喷施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每公倾增产833 .0 kg,增收784 .5 元。  相似文献   

8.
通过活体植株实验测试了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T10菌株在灭菌土和天然土两种不同的培养基质上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T10菌株可以明显地降低小麦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可以使病情指数分别下降82.6%和82%,发病率分别下降76.5%和78.4%.测定了T10菌株处理后小麦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等与抗病相关的酶类的活性变化情况,通过SDS-PAGE测定了T10菌株处理后小麦叶片中病程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经T10菌株处理后的小麦体内的上述3类酶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叶片中病程相关蛋白也出现部分蛋白条带颜色加深的现象.由此推断,枯草芽孢杆菌T10菌株可以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抗病相关的酶类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普通小麦(Tr.aestivum.L.)“多子房”的品系雌雄蕊分化期幼穗和小花的显微镜观察检查,确定多子房(指额外子房)发生的时期、部位、数量,及其与雄蕊心皮化的区别。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21个单体及正常二体植株作母本,分别授以普通小麦“多子房”品系花粉,经细胞学鉴定表明:单体—5D和单体—6B两个关键组合,F_1单体植株都表现多子房;其余19个非关键组合的F_1单体植株和二体组合的F_1植株均不表现多子房。因而可认为:多子房性状,是由分别位于染色体5D和6B上的二个半合有效、同效异位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现建议用符号mo_1表示染色体5D上的多子房基因;以符号mo_2表示染色体6B上的多子房基因。  相似文献   

10.
非诱导光周期处理对牵牛开花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紫花牵牛子叶完全展开后,短日照诱导前、诱导后和两个短日照间的长日照以及小于12h暗期的单个光周期处理对植株的花芽分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艳玲 《河南科学》2014,(8):1446-1450
利用商丘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冬小麦物候期观测资料、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一次线性函数分析法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间气象因素和生育期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在越冬至返青期、拔节至乳熟期呈增多趋势,其他阶段呈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在返青至乳熟期呈增多趋势,其他生育期呈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2从起身到开花期、成熟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播种至返青期、乳熟期呈微弱的推迟趋势.3开花到乳熟期、抽穗到开花期间隔天数的增加趋势达到极显著水平.4影响冬小麦物候期变化最显著的气象因子是平均气温,且物候期与平均气温绝大多数时段呈负相关.5冬小麦返青到起身期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起身到拔节期、抽穗到开花期和乳熟到成熟期.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昭通烟区烟叶糖质量分数与其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了2011-2015年昭通烟区3个主要基地(昭阳、彝良、镇雄)烤烟K326各部位初烤烟叶糖质量分数(总糖、还原糖、两糖差)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昭通烟区各部位初烤烟叶的总糖质量分数与大田期5-8月日照时数、降雨量、温度的相关性因基地不同而异;各部位初烤烟叶还原糖质量分数与大田期5-8月日照时数负相关、与降雨量正相关、与气温的相关性因基地不同而异;各部位初烤烟叶两糖差与大田期5-8月日照时数正相关、与降雨量负相关、与温度的相关性因基地不同而异.因此,影响昭通烟区各部位初烤烟叶两糖协调性的主导生态因素为大田期5-8月的日照时数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生长过程的负熵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方法 用开放系统的熵平衡方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 给出了植物生长过程的负熵流方程。结论 植物的生长依赖光照、水、肥、气等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改进的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的产量生态学模式SUCROS,模拟了气候变暖引起的温度升高和降水量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中、北部地区,由于自然降水远小于小麦生育期的生理需水量,无灌溉条件下小麦生长相当困难;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气温升高加快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速率,缩短了生育历程,在无土壤水分亏缺的理想状态下,适度升温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但在土壤水分亏缺时,温度升高,虽改善了冬小麦越冬条件,使其叶面积指数增高,CO2同化能力增强,但高温加大了土壤蒸发,使小麦生长中、后期水分亏缺加重,小麦绿叶同化能力降低,最终使产量下降。当气候变暖伴随降水量增大时,这一现象有所缓解。若气候变暖伴随降水减少,则产量下降加剧。模拟显示,流行于该区的农田林网可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率和干物质生长量。在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应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策略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基因型及其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分化研究是建立高效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的基本条件。文章首次以去胚的成熟胚盾片为外植体材料,对10个小麦基因型进行了离体操作。结果显示:愈伤组织诱导率平均可达96.5%,10个基因型的愈伤组织都能分化出绿苗,分化频率最高可达10.5%,没有白苗化现象;根的分化与绿点、绿苗的分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鄂恩1号的植株再生能力显著优于其它基因型,其植株再生系统已具备了遗传转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找出豫南夏玉米高产稳产的气象限制因子,趋利避害,增产稳产,选取了豫南驻马店和豫北新乡地形地貌较为相似的两地,从温度、降水、光照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豫南温度资源丰富,能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平均温度偏高且温度日较差较小是玉米生长限制因子.豫南45%的年份降水量都远远超过夏玉米全生育期所需要量,洪涝和渍害频发,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日照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从属于降水和温度,在降水和温度都正常的情况下,日照越多,增产的潜力越大,但寡照年份不一定减产.和豫北平原相比,光、温、水在豫南夏玉米高产稳产中的限制作用由大到小排序为降水、温度、光照.  相似文献   

17.
新疆禾本科短命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新疆14种禾本科短命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均属春雨型早春短命植物,生活在荒漠生态环境中,利用春季温度回升和一定的降雨量、冬季积雪融水和土壤基质具有一定保水特性等特点,迅速萌发生长。当夏季降雨量减少,气候炎热、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急剧下降时,已完成生活周期,利用种子和休眠状态的鳞茎来躲避夏季干热不良生态条件。温凉、湿润、长日照是禾本科短命植物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而干旱和高温则是不利于它们延长生育期的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具有喜光、耐寒、耐旱、不耐涝等特性,在中国天然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造林绿化、防风固沙、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研究不同分布区多种环境因子对文冠果物候期的综合影响,分析其物候期变异规律,为文冠果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6个主要分布区(内蒙古坤都、内蒙古天山、内蒙古乌丹、河北省承德、河北省蔚县、河南省陕县)实生群体的文冠果植株为对象,于2016年在各样地内选择长势相对一致的样株30株,采取定株定枝方法,对文冠果的初花期、叶芽萌动期、盛花期、末花期、展叶期、果速生期、果熟期、落果期和落叶期等共9个物候期进行系统观测。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影响文冠果各物候期的主导环境因子及其作用规律。【结果】不同分布区文冠果物候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盛花期差异最大(42 d),果速生期差异最小(29 d)。河南陕县群体的文冠果大部分物候期出现最早,但落叶期最晚,总生长期最长(221 d);内蒙古坤都群体的文冠果落叶期最早,其他物候期出现最晚,总生长期最短(146 d)。大部分物候期与经纬度、年日照时间正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负相关。年均气温是影响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展叶期、果速生期、落叶期和总生长期的主要因子;影响叶芽萌发期和落果期的主要因子是无霜期;影响果熟期的主要因子是年日照时间;影响总花期的主要因子是绝对最高温。【结论】文冠果物候期呈现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环境因子对其物候变化影响显著。随着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春季达到生长临界温度越晚,文冠果开花、展叶、结实越晚,并且秋季植株停止生长和落叶越早,因此其总生长期变短。  相似文献   

19.
凤阳烤烟质量与气象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安徽凤阳烤烟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尤其是8月份气温和日照是影响烤烟质量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