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民初的社会语境中,《新青年》显现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转向,乃至形成与之前历史的“断裂”文化构成,并由此开拓出新的文化政治空间。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转向”,建立在将中西架构等同于新旧架构的理路上,也成为了五四一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陈独秀表明对文学新的取径思路:以西方文学思潮性的“主义”来看待中国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文学纳入进化论的递进链条之中,要求文学具有与现实相通的真实感与介入感,要求文学对社会采取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就奠定了日后五四“新文学”的范式转移与社会功能,赋予“文学”以极为鲜明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文学”绝非一个望文生义的时间概念,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可以借助它从当代文学清晰地划分出“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段。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历史起源来看,“新世纪文学”与“新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个“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人学”的文学,怎样在人本社会中确立自己的创作走向、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有必要对“人本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譬如中国人本文学的历史轮廓、人本社会和人本文学的关系、人本文学的当下生存景观、中西人本文学的比较、人本文学的美学特征等等进行理性梳理和深入探讨。时至今日,我们尚未看到关于这个话题的集中论述和阐释。基于此,我们特开辟“人本文学发展笔谈”专栏,刊发一组短小精悍而又富有创见的文章,以期引起学界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到了大众教育的时代,文学教育作为人文学科通识教育之基础,必然需要对其知识系统和功能价值进行新的认定。文章对“文学”的概念进行反思,运用比较文化视野来观照文化的多样性,也呈现出多样性表述对文学生态的形成发展与互动共生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这也引出与之相关当代社会文学生态的诸多话题,甚至为一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打通提供新思维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一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一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丈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学的文化特征,时贤有以“根在中原、山乡特色、雅俗互动”概括者,此应未得其旨。客家文学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其实就在一个“客”字。无论是外在之“形”,还是内在之“神”,客家文学无不体现着“客家”特色。  相似文献   

7.
“世俗化”是“转型期”中国文学“欲望化写作”盛行的总体社会文化根源。文学可以写“性”,但应该停留在“人性”、停留在“美”上。在极大地满足了物欲的需求之后,该怎样为人类继续保留和创建一方精神空问,抵制心灵物化,使人类幸免于物质环境下新的沉沦与麻木,挽救“人”于新的“非人”境遇,这是当下作家创作所面临的时代新课题,解决不好这样的课题,算不得真正的时代作家……  相似文献   

8.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在文学日趋多元多样发展的今天,将文学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放大,以审思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由来已久的观念规约,已成为十分必要的行为。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文学形态应远远超过现代以来的主流文学范畴,更不是单纯的精英文学意识所能涵容。在现代性进程中,与民族国家一道成长的,是56个民族汇聚的伟大阵容,民族文学的丰富意义正在于书写了共同目标下的不同心路。它们的审美选择和价值追求,它们的讲述方式和话语内涵,犹如它们所依傍并根植的美丽山水一样,魅力无限又意味迥然,并不服从于单一的欣赏兴趣和理解思维。在这里,需要的是“换一种方式”,甚至“换一种观念”,这样,另一种新的文学景致将会改变我们由来已久的视野,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也必将得到业已存在的多民族多区域原生写作的佐证与支撑。这正是我们思考云南民族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关系的起点。在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的云南,自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文化意义的形象载体,研究文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向比较文学的本性逼近和复归;人格力量对文学有着重大影响,各民族人格及其相互交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特定视角;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话、宽容、谅解,是减弱民族隔膜的唯一道路,但也决难完全弥合民族差异;一定的“隔膜”,反而增添了文艺鉴赏的韵味、魅力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大长今》塑造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一种新“女性价值观”,相比之下,在对待爱情、传统文化、女性自身价值实现方面,中国女性文学的表达有些偏执,而超越这种“偏执”无疑是中国女性文学取得更大突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寻根文学”是一种文化导根——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形态。着眼于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重铸。梳理“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嬗变轨迹,对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许多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在先秦文学之后,无论称为“秦汉文学”,抑或称为“两汉文学”,无一例外把李斯的《谏逐客疏》算作秦代文学。但从秦发祥地及其拓展形势以及秦地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秦统一中国前12年,后15年无文学。  相似文献   

15.
新保守主义是9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人文思潮。本文对这一人文思潮的特征、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表现方式及其正值与负值作了分析与概述,力求给文学空间中的新保守主义画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语境和后现代氛围中,中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反思历史,审时度势、认清目标、坚定信念,为建设“文化多元化”中有影响力的“一元”——中国文化、文学的整体性特色而努力;但作为一种文化策略的“文化多元化”,其涵义暧昧、含混,充满歧义,一定程度上正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转型时期,以往的价值体系瓦解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走向了价值虚无。笔者认为文学想像力丧失的现实根源就在于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导致作家无法对现实进行理想的提升和理性的批判.文学只能匍匐于现实去展示它的琐屑与“欲望”。文学想像力的丧失是其对现实的超越性品性的丧失,最典型地体现于“新写实”和“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对话、接轨的需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历史性、现实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世界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辩证关系等诸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特别提出了“容异”、“碰撞”、“认同”、“吸收”是中国少数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这是国内第一次提出这一论题的首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语境和后现代氛围中,中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反思历史,审时度势、认清目标、坚定信念,为建设“文化多元化”中有影响力的“一元”——中国文化、文学的整体性特色而努力;但作为一种文化策略的“文化多元化”,其涵义暧昧、含混,充满歧义,一定程度上正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接受理论在中国的长足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主体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接受理论视阈下的文学主体之间形成的是交流对话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在“期待视野”和“隐在读者”的接受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实现。笔者在接受理论视阈下审视文学主体的关系,以期最终实现文学活动的优化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