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其芳大学时期的诗文显示出浓厚的"悲秋"情结。何其芳与"悲秋"母题的亲和力一方面是由于他的传统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又是他的精神世界与"悲秋"母题的契合。通过对他人生的解读与对他诗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探触到他孤僻的心理个性与其人生的无指向痛苦交融成的忧郁、迷茫、孤独的心理场。这一心理场与传统文化的"悲秋"意识是异质同构关系。这种异质同构,使得悲秋意识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积淀下来,而何其芳的精神世界又以文化通约的方式予以接纳。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宽仁、长厚、谦卑、柔顺的仁君,这一形象特征的构建与中国古代小说书写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善善恶恶的审美特质、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接收密切相关。同时,这一形象在乱世中求生存自保的策略、作为弱者求发展的手段以及时隐时现的图王之志无疑对其仁德的品性起到了消解作用。刘备仁君形象构建与消解的辨证过程使这一形象蕴含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菩萨蛮》是苏童转向现实的代表作,叙述视角独特,内涵深厚。现从"乌托邦"的概念出发来解读这部小说,通过分析看出苏童在《菩萨蛮》中有一种反乌托邦情结。在"反宗教乌托邦"、"反阶级乌托邦"论述的基础上,来看作者的"反个人审美乌托邦"情结,而这正是该小说的独特之处,是作家对人的存在、人的孤独处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小说从写英雄到写普通人的一大风格转变,作者将人物的情爱与义理放到一个矛盾冲突的环境中来推动情节发展,用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个人与家庭、社会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是个人内心的挣扎、取舍种种矛盾冲突来体现的当代情爱价值观,义理观。同时揭示出在当今社会中",义"应褪去一些英雄色彩和利益化,融合到"情",符合现代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5.
矛盾"一分为三"的观点认为矛盾不仅在组合构成上可以"一分为三",在经历过程中体现"一分为三",而且在其解决形式以及对矛盾进行分类等方面同样可以运用"三分法"。这种"三分法"不仅将矛盾论引向了中介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容易消解矛盾,带来了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坚持用主客体双重维度来分析矛盾存在形态,"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及分析问题,是实践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冲动源于生命的深度渴望。这种冲动又因其在人生中的历经万劫而使生命深感困惑。生命的冲动与困惑构成了生命体验中的二元对立与无序循环。生命的根本冲动是在科学、哲学、艺术和宗教的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它显现人类"超越""有限"的执着和渴望,也构成人类最根本的孤独与困惑,而这恰恰展示和演绎着生命在人生中的沉醉与生动,映照和生成着种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戏剧创作中,冲突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戏剧情节是在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消解过程中发展的,换句话说,矛盾冲突构成了戏剧的灵魂。而《罗剧》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两个世仇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封建与反封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消解主要是通过暴力这个中介而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暴力成了罗与朱二人之间爱情的对立物。本文将就《罗剧》中的暴力冲突描写进行分析,进而挖掘罗与朱二人之间爱情悲剧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8.
历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作过多视角的探讨,本文试图从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入手,对这一问题作新的探索。笔者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的形式向世人表露了诗人的心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了梦境,梦境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人生的最高理想则在于坚持独立人格。因此,展示人生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强调坚持独立人格的决心,抒发投身山水自然的愿望及蔑视权贵的傲世之情,这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告别薇安》描述了主人公们虚幻、漂浮、矛盾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们过度地关注自我,封闭自我,致使他们陷入孤独、恐惧和无力中而难以自拔。作品在看似边缘化的写作中,透显出作者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揭示了人们在体验了疼痛和不羁后,不得不警醒感觉自己的存在这一现实,进而彻悟生存的价值,以保持对精神强度的持续追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沈从文情爱小说创作中的矛盾心理进行评析,指出矛盾的根源在于自然道德与宗法道德两种相悖的道德评判尺度产生的碰撞。进而认为沈从文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是构筑了幻想中的彼岸世界,以美与善的标准来写湘西边地人生应然的样子,通过建筑文学乌托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1.
王晓寒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4):31-32,41
樋口一叶是明治初年女性作家中最为耀眼的一位,她的一生十分短暂,但文学成就和影响力都为后人称道。出身士族而家道中落,不得不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她比同时代的女作家们更为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状态。"荻舍"的古典文学教育,与幸田露伴、《文学界》同仁的精神交流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也促使她思考和找寻自己的创作道路。在早期小说《埋木》及《琴声》中,站在女性立场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2.
小说《饥饿艺术家》写了艺术家从受欢迎到被人遗忘的过程,铁笼是饥饿艺术家的生活的空间,他拒绝与外在的世界交流,孤独地进行着饥饿表演。他的艺术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一直处于生存的被遗忘状态。艺术家坚持自己的选择,他的这一选择充满了荒诞性,同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叹人生隔膜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学史家对《伤逝》的"权威"解读都将《伤逝》局限于五四文本,这些解读几乎都认定《伤逝》是写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失败,与《伤逝》"原生态"形象的确存在着差距。本文回到"原生态"的形象去细读《伤逝》,认为《伤逝》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的困境,将人生隔膜、爱情伤逝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可以超越五四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卢亚男 《科技信息》2008,(36):285-285
诗人用诗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在诗中思考人生,寻找生命的意义。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诗人与中国诗人对孤独有着不同的感受。以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二章》中的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节与苏轼的《卜算子》为例,通过对两者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本身进行对比,来分析这两首诗所体现的孤独主题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5.
《孽海花》通过第二十三回写章凤孙之梦与第二十五回写龚和甫之梦,承继写梦文学之讽刺功用、感悟功能的同时,又创造性地于梦境里运用典故,赋予所写梦境以形象生动的艺术特征。作品通过这两处梦境将当时士大夫热衷科名、淡漠时局而醉生梦死等生存状态深刻而细致地描绘得淋漓尽致。曾朴希望通过《孽海花》把当时的人与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的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故而作品的"讽刺"意图则是为暴露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及事物,而非一味匡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其定位为"谴责小说"系乏公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解读三个文本《施瓦茨小姐》、《玫瑰门》和《雨中的猫》来分析女性与猫的对话,讨论猫这一符号的所指意义.透过猫的隐喻及其象征意义,本文分析了女主人公生存选择的动因,并探讨女性在“罗各斯中心主义”语境中作为"他者"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宽仁、长厚、谦卑、柔顺的仁君.这一形象特征的构建与中国古代小说书写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善善恶恶的审美特质、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接收密切相关.同时,这一形象在乱世中求生存自保的策略、作为弱者求发展的手段以及时隐时现的图王之志无疑对其仁德的品性起到了消解作用.刘备仁君形象构建与消解的辨证过程使这一形象蕴含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讲述了南方穷白人本德仑一家送葬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奥德赛》的戏仿,消解了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造成荒诞效果,展现了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困境及精神本质。福克纳也藉此反思并观照自我的精神状态及思想上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0.
张娜  付文中 《科技信息》2012,(8):187-188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发现海明威在此作品中通过主人公尼克表达了其对待自然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尼克"遍在"于自然,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非人类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倡导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他又企图"超越"自然,即征服自然,信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忽视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这两方面的矛盾构成了海明威在生态伦理问题上的思想冲突和内心困惑,也赋予了文本一种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