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深受旧社会封建宗法思想的精神迫害,挣扎反抗,求生不得,最后悲惨死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茅盾的小说《春蚕》着力塑造了老通宝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勤劳、善良、俭朴、忠厚、而又尚未觉悟的旧社会的老一代农民  相似文献   

2.
茅盾没有写过《拿来主义》,但他却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提倡和实行“拿来主义”了。他在《我走过的道路(上)》里写道:“一九一九年尾,我已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那个时候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吞咽外国传来的各种新东西,纷纷介绍外国的各种主义、思想和学说。大家的想法是:中国的封建主义是彻底要打倒了,替代的东西只有到外国找,‘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所以当时‘拿来主义’十分盛行。”少年时代就有志于文学的茅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他的文学“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3.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4.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文存留底稿,出版家把他们在公开刊物上为我发表的杂文辑为一编出版,故今天还有这些东西可以确定乃我所有,至于秘密刊物  相似文献   

5.
未弃莫日滔纺拉?g14%。丫卜。圭;sj.l’liii:;\j?:;?:i;i;,>。匕,匕。土辕蹬聚葱因回回回圈绘拐?fi?ii(i;]iiji{:{gy’.’>。”、。’”‘。~.’‘《老人像})《老者》《男青年》方福颖素描作品选  相似文献   

6.
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就十分重视小说的形象塑造。他提出过创作以人物为“本位”论,把人物形象塑造“尊为第一义”。①关于他自己的创作,则说过:“‘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②由此可以见出形象塑造在他创作中的位置。对于形象的具体要求,茅盾提出过一系列精辟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活人”的主张。他认为,小说描写的不是“‘标本式’的人物”或“纸剪的傀儡”,提倡“写出来的人物是立体的复杂性的活人。”③这就对形象创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茅盾的创作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从而为小说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经验的。在这篇短文里,不可能对此作全面阐述,只能着重就表现性格的复杂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3期上《“这个”病句早该修改了》一文,议及《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个句子:……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促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该文判定引句为“病句”的第一个理由是:“双引号内的两句话是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谗’屈平的内容。如果是上官大夫直接引屈平的话来低毁屈平,那么,‘以为’就多余。如果是上官大夫转述屈平的话的大意,那么,‘曰’就多余。很明显这句犯了杂揉的语病,‘曰’与‘以为’,两者只能选其一,以选‘曰…  相似文献   

8.
《青年科学》2011,(11):38-39
前几天整理家里的药箱发现好几种药过期了,装进垃圾袋正准备扔,放学回家的儿子说:“学校讲过,过期药有污染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卖给‘收药’的不法商贩。”但是究竟该怎么处理,我和儿子都不知道了。看到《青年科学》杂志上有“身边科学”栏目,希望记者能帮我问问相关专家。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最集中地体现着一个作家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常常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使他们的创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茅盾的著名小说《春蚕》却是从一条消息(“浙东蚕茧丰收,蚕农却相继破产”)启发而来  相似文献   

10.
设为不宦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策》)[译文]齐国有个人见到处士田骈,说:“久闻先生的高谓品德,主张不做官,而愿为人们服务”。田骈问道:“你这是从那里听来的?”这个人回答说:“我是从邻居的女儿那里听说的”。田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人回答说:“我邻居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12.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13.
塑造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一人物,以这一人物作为模特儿,再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其二是对众多的人物进行观察、概括,然后进行艺术加工、提炼而创造出来。优秀作家都是擅长这两种典型化的方法的。文学大师茅盾经常运用的是后一种方法,即如鲁迅所说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如吴荪甫、林老板、老通宝……等等。然而他笔下的某些人物,有时也用第一种方法,即根据一个模特儿进行加工来写成的,如《幻灭》中的强连长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茅盾早在一九三三年五月就指出,他在《幻灭》中“把三个女性做了主角,不是偶然的。稍稍知道我的生平,但和我并不相识的人们,便要猜想那三位女性到底是谁,甚至想做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  相似文献   

15.
外国漫画     
舔魔嫌‘渭卜‘’丫;﹄勿﹄火爬毫氛扮;、狐谁只少蔡石尹‘心勒兰特的肥皂泡原载西德《德国杂志》哈斌1879年和1881年的巴尼萨德尔 原载西德《明镜》周刊 (说明:图中路牌,向右指的是巴黎,向左指的是德黑兰;火炬上的字为“革命”。)外国漫画~~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人民向作家们发出要注意农村题材呼吁的时候,我们很自然想起了茅盾。想起了这位前辈作家在农村题材耕耘中的辛勤劳绩,想起他所塑造的一系列成功的农民典型,想起他长期累积起来的描绘农村生活的艺术经验。 茅盾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在他专注于农村题材以前,就表现出来了。他早期从事文艺批评的时候,就强调了农村题材的重要,对当时“大多数创作家对于农村和城市劳动者的生活还很疏远,对于全般的社会现象不注意”的状况,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的处女作《蚀》三部曲之一的《动摇》,就描绘了“象粗大的栋柱”一样,迈着堂堂步武的农民自卫军形象。到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对“娭毑”一词的解释是:“娭毑,(方),①祖母。②尊称年老的妇女。”在客家话中,普遍称祖母为“哀姐”,外祖母为“外哀姐”。李永明的《衡阳方言》,娭毑则是指称母亲。古华的《芙蓉镇》有这样一段话:“就是有几位心地善良的老娭毑,也只在胡玉音从部队医院回到老胡记客栈后,才偷偷地来看了看投生在苦难里的崽娃,留下点熟鸡子什么的。”这里的“老娭毑应是湘语中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相似文献   

18.
本刊第七期所载王芸生同志《黄遵宪吟诗为日本担忧》一文中曾说:“桦太,日名;中名库页岛:苏名萨哈林岛。”成都科技大学王祖荫同志来信认为:萨哈林是我国满族名称;满人称黑龙江为“萨哈林乌拉”,法国人绘的地图上将此名注在江口上,俄国人不知其详,误以为“萨哈林”是岛名。由此可见库页岛即萨哈林是我中华故土。王芸生同志就此复信如下:“王祖荫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我问过满族朋友,‘萨哈林’一词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水’的意思。满族称黑龙江为‘萨哈林乌拉’由来甚久。据我国史籍记载,库页岛在黑龙江口外。一作库叶、库野。唐属黑水都督府所辖,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20.
“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古今字小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字条的结论是“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曾”增”是古今字;而《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曾”字条释义部分作了这样的判定:“(1),通‘增’。”即“曾”“增”是通假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今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