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全球24个主要钢铁生产国钢产量与碳排放量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二者间呈现较高的相关性。SPSS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数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三种情况下,相关系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目前存在的高排放、高能耗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是造成高度碳排放的重要原因。构建低碳经济模式,政府应鼓励低碳钢铁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制定产业排放指标,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相似文献   

2.
全球未来碳排放权"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我国环境外交谈判提供依据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对已有碳排放权分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两个趋同"一是趋同年(2100年)各国的人均碳排放相同,二是1990年到趋同年各国累积的人均碳排放相等.给出了中国在"两个趋同"分配方法下对应于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到2100年的碳允许排放廓线,测算并比较了主要国家或地区基于"两个趋同"法、紧缩与趋同法、多阶段参与法、以及Triptych法分配的2030、 2050以及2100年的碳允许排放限额.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趋同"的方法可以给予发展中国家应有的发展空间以实现工业化,符合公平、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并且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新能源危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问题,同时,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大气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比任何国家都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1990—2012年的碳排放量和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为基础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碳排放量也呈现出了相似的增长趋势.采用计量分析对我国碳排放量与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进行平稳性检验和两者的协整检验,表明中国的碳排放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通过误差修正得出了两者的短期波动关系.根据实证分析所得出的两者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耐火材料是钢铁、建材、有色、机械、化工、电力等高温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过去十年,在下游行业高速发展和优化升级的强劲带动下,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贸易将导致隐含碳排放转移,与研究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成果相比,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尤显不够,导致地区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区域间协作减排.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在核算区域间贸易流量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消费基础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转出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北部沿海等区域,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区;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转出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京津等地区,而中部、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转入区,且相比消费型隐含碳排放,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要小得多;在行业上,消费基础和出口驱动隐含碳排放转移较大的行业都集中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化工业、采选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因此,应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责任"的区域协同减排政策,并推进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简要评价碳排放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205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50年碳排放量最佳可能范围为2.4~3.3PgC/a;人均碳排放量为1.7~2.3tC。最佳可能上限预测的碳排放量峰值年为2035年,碳排放量峰值为4.4PgC/a,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为3.0tC。2006—2050年我国累计碳排放总量的最佳可能范围为102~156PgC,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为71~109tC。人均累计排放最佳预测上限低于美国同期累计人均排放,与发达国家同期累计人均排放相差不大,但在1850—2005年,我国累计人均排放分别是发达国家和美国的约1/10和1/20。这些表明就人均累计排放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正>王大中几个"排位"给人以警醒:中国已成为第二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一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第二石油消费国及石油进口国、第二电力生产国。我国能源的人均年消费量是1.72吨标准煤,为世界平均  相似文献   

9.
"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探讨碳排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和STIRPAT模型、Tapio脱钩模型,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碳排放量,旨在摸清我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找到农业减排路径.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验数据,构造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能源强度、碳排放密度、人均能源使用量、经济增长这四个变量对碳排放有显著正效应;碳排放有显著的路径依赖性质;人口总量的增长对碳排放没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1.
李慧 《河南科学》2014,(10):2184-2189
研究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河南省1978—2010年统计数据,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国际贸易分工;对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分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河南省碳排放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及贡献率最大的均为经济增长,而能源强度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没有规范、统一的电解铝企业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的现状,基于国际组织层面与区域层面碳排放清单编制的相关原则性规定,以我国典型大型电解铝企业为对象,剖析现代电解铝生产工艺,开发可成功编制电解铝企业碳排放清单的技术体系,并进行了简单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可为电解铝企业碳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提供支撑,并为国内建立电解铝生产碳排放统计、监测与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借鉴.另外,通过该技术体系的应用,提出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将导致电解铝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碳壁垒"的严峻挑战,期望引起业内企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发展碳金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概述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着重分析内蒙古地区发展碳金融市场现有的优势、前景及存在的主要困难、不利条件及影响因素。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内蒙古碳金融交易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消费型碳排放是基于消费角度进行的碳排放的计算和责任划分,与生产型碳排放相比有多重优势,能够更好地解决国际贸易、国际交通运输中的碳泄漏问题.对国内外不同学者关于消费型碳排放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其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了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修改建立了消费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模型.阐明了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是碳排放净出口国,提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中国碳交易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要求大幅削减CDM交易额度使用的重重压力。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级碳交易市场亟为迫切。在厘清碳排放交易内涵基础上,针对我国碳交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日本国内碳交易体系由多个独立系统构成,各系统由不同的部门管理。每个系统的设计目的与运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未能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对日本各个碳交易系统进行逐一解析与对比,理顺各个系统间的交织关系。该文认为政府政策摇摆、企业参与度低、行政条块分割是造成日本碳交易体系复杂的主要原因。其中自愿排放交易系统减排量只有209万t,仅为总日本年排放总量的0.2%,试验排放交易系统则有1 500万t的未达标排放量缺口。鉴于日本碳交易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对中国碳市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结合部门能源消费数据,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评估了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家和部门的碳排放.2002年中国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净出口的碳排放介于22.60~168.14Mt,占国内总排放的2.03%~15.09%.其中,满足国外需求的国内出口碳排放为261.19Mt,约占当年国内总排放的23.45%,相当于总出口排放的79.03%~90.62%;实际用于中国国内使用的进口碳排放为93.05~238.59Mt,约占总进口排放的77.49%,占国内总排放的8.35%~21.42%.2002年中国因进口而间接向全球减少的碳污染排放高达187.81Mt.约67%的总出口碳排放来自11个部门,超过50%的总进口碳排放主要来自5个部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进出口碳排放净平衡中受生产技术影响最显著的部门.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国依循行政管制路径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进入"十二五"时期,碳减排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长期制度性任务,探索更具经济效率的市场化减排道路成为必然。以此为背景,对制度性减排的行政管制路径与市场路径开展比较研究,侧重分析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两种市场机制,对比分析配额交易与基准线交易两种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推进碳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改造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调整现行资源环境政策,完善煤炭资源税征收机制、适时开征碳税,对碳减排项目实行补贴与支持政策,重点扶持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并在长期稳步建立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通过系统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体系,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推动经济向低碳化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