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淹没难题"是近二十年来知识论中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最初由扎格泽博斯基提出,目的在于挑战可靠主义,认为一旦真信念在场,形成真信念的可靠过程的价值就被真信念的价值淹没了。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可靠主义主张的知识就与真信念毫无差异,这显然是可靠主义者所反对的。作为可靠主义者的戈德曼和奥尔森提出条件概率方案和价值自主化两种策略来回应"淹没难题",但是效果不佳。笔者在戈德曼和奥尔森的"反属性寄生主义"的启发下,认为一种消解"淹没难题"的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改良的可靠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是当前讨论知识与确证的最主要对象和运用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自其出现、发展至今,可靠主义已经发生了转变。当前的可靠主义理论已经偏离了传统的外在主义途径,转而向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调和,甚至完全偏向内在主义。我们没有否认可靠主义转向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因为知识的获得,必然要综合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如果把戈德曼以及阿姆斯特朗等人早期对可靠主义的论述看作传统阶段,或传统意义上的可靠主义,那么后来对可靠主义进行修正与发展则可视作改良的可靠主义。本文结合戈德曼新确证理论、格雷科的主体可靠主义、斯杜普的内在主义可靠论,探讨有别于传统的改良的可靠主义,并认为可靠主义尽管经历了变化,但"可靠性"、"过程"的内涵则一直在延续,所变的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和对象,表现为"德性"或"特性"等。  相似文献   

3.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根据柏拉图的定义,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但自葛梯尔问题以来,当代知识论主要集中在探讨确证的本质、结构等问题上,对"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的信念缺乏应有的研究。信念的研究涉及到主客体之间关系、信念内容以及信念状态的区别、信念是否具有认知意义,这些都是当代知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佩里对索引词的研究为破解信念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重构了知识论中信念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柏拉图的定义,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但自葛梯尔问题以来,当代知识论主要集中在探讨确证的本质、结构等问题上,对"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的信念缺乏应有的研究。信念的研究涉及到主客体之间关系、信念内容以及信念状态的区别、信念是否具有认知意义,这些都是当代知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佩里对索引词的研究为破解信念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重构了知识论中信念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在权(Jaegwon Kim)在其1988年的论文《自然主义认识论是什么?》中针对蒯因(W.V.O Quine)的批评使得"规范性问题"成为当代知识论中的热点,并延续至今。他认为自然主义者无法用描述性方法刻画作为传统知识论之核心的"规范性"概念,因此背离了知识论研究的宗旨。"规范性问题"成为自然主义者需要处理的难题,并扩展到当代知识论的一般性讨论之中。认知规范确定了人们的认知责任和进行知识断言的标准,而从个体心灵的认知辩护以及社会知识论出发,能够更加全面地刻画和理解认知规范的本性。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判断某人是否知道某事,不仅是十分常见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当代知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日常知识的归赋具有风险效应、认知副作用效应、凸显效应、场景呈现效应、归赋者效应等。日常知识归赋受各种语境因素影响的实验数据,不仅为知识归赋的语境主义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为知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问题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科学公有主义只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并没有考虑研究者和公众如何获取科学知识,一些出版商通过高价出售学术期刊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出版商与科学共同体的矛盾在当代逐渐激化。开放获取运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并在21世纪初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影响越来越大。这一运动要求打破科学知识获取的人为壁垒,真正实现科学知识的公有,倡导通过网络平台免费向研究者和公众提供科学论文。开放获取运动不是简单地向传统的科学公有主义回归,而是在当代条件下对科学公有主义的重新形塑,它倡导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有主义——科学知识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属于全社会,在产权意义上也属于全社会。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科学公有主义只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并没有考虑研究者和公众如何获取科学知识,一些出版商通过高价出售学术期刊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出版商与科学共同体的矛盾在当代逐渐激化。开放获取运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并在21世纪初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影响越来越大。这一运动要求打破科学知识获取的人为壁垒,真正实现科学知识的公有,倡导通过网络平台免费向研究者和公众提供科学论文。开放获取运动不是简单地向传统的科学公有主义回归,而是在当代条件下对科学公有主义的重新形塑,它倡导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有主义——科学知识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属于全社会,在产权意义上也属于全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近十多年以来,邓肯·普理查德(Duncan Pritchard)及其所领衔的爱丁堡大学知识论研究团队,业已成为当代英美知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在诸如Journal of Philosophy、Philosophical Studies和Synthese等重要的哲学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另有多本著作和论文集出版,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普理查德以"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Anti-luck Virtue Epistemology)为主要的学术旗帜,  相似文献   

11.
社会知识论还是社会认识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畏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36-39,101
认识论和知识论的思想源流和演进方式有着较大差别,认识论的主流仍在哲学范围之内,知识论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社会认识论和社会知识论也各有其理论背景和发展路向,二者目前的发展并不平衡,前者的发展有辩证社会认识论和分析社会认识论之别.在概念上和翻译上较明确地区分这两对概念对于跨学科研究的规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沙拉的社会认识论把知识理解为"书写记录",并根据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内在知识"和"外在知识",而传播则构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思想对于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的主要作用规范性的理论框架、信息分类的规范性扩展、信息仲裁服务和专家意见的批判性完善.最后本文指出了其所面临的信息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Many system architects select their system methodologies without explicit consider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that impact their decision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concepts of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apply in systems science. Ontology is how we specify terms of reference for existence, allowing u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via an ‘existence framework’. Epistemology,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llows us to explore new models and theorie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so the best system-based methodologies can be deployed to solve complex system problems. After introducing these concepts, the paper presents system science issues and assesses the impact of ontological, axi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ystem methodology selection, research, system design and deployment. An ontological viewpoint such as realism, as an objective view is contrasted versus nationalism, a personal perceptional view. An epistemological viewpoint is explored comparing knowledge as a product of sensory perception or rational reflection. The paper’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s that it helps system architects understand that their philosophical views of systems science impact their system methodology choices.  相似文献   

14.
知识论不仅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近现代教育的精神基础。知识论是近现代教育的理论,近现代教育则是知识论的实践。知识论的知性思维方式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弥散性影响,而教育世界的知识论化在本质上却是一种价值颠覆,即科学知识取得了对其他知识类型的优先性。知识论放逐了本真的心灵问题,这是近现代教育问题之根源。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反思与批判知识论,是对知识论批判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术语学流派的影响,术语学在俄国应运而生。从俄国术语学流派的形成到术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术语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后,俄国术语学加强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术语研究向纵深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术语学流派的影响,术语学在俄国应运而生。从俄国术语学流派的形成到术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术语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后,俄国术语学加强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术语研究向纵深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相似文献   

17.
connotation是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对其研究涉及语义学、修辞学、语用学等多个领域,已逐渐成为现代词汇语义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对其汉译术语学界却一直未能达成共识,造成了“色彩义”“附属义”“附加义”“伴随义”“陪义”等混用的局面,有碍于对connotation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结合词汇学、语义学等相关理论,从研究单位、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三个层面对connotation的诸多汉译术语逐一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各术语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规范术语使用,推进connotation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中有<太一生水>一篇,被认为属于道家失传已久的一种宇宙生成论.自简文公布以来,许多学者对它进行过讨论,认为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照希腊米利都学派类似的宇宙论,可以看出这二者之间有不少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宇宙的发生顺序和宇宙论问题之终极目的上.<太一生水>宇宙论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米利都学派的目的则在于寻找宇宙起源的纯粹基质.宇宙理论这种差异或许影响了东西方自然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The Principia Cybernetica Project was created to develop an integrated philosophy or world view,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volution, self-organization, systems and cybernetics. Its conceptual network has been implemented as an extensive website.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assumptions behind the project, focusing on its rationale, its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and its concrete methodology for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rincipia Cybernetica starts from a process ontology, where a sequence of elementary actions produces ever more complex forms of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and metasystem transition. Its epistemology is constructivist and evolutionary: models are constructed by subjects for their own purposes, but undergo selection by the environment. Its ethics takes fitnes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evolution as the basic value, and derives more concrete guidelines from this implicit purpose. Together, these postulat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provide answers to a range of age-old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