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遵循共轭节理配套原则对核桃坪铅锌矿区的节理进行逐步分析,该区节理主要分为5组,共配成2套共轭节理,分属近南北向,东西向2个构造期次。据此推断该区节理的形成、发育先后受到该区近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很好的从小尺度构造角度反映了矿区主控矿断裂F1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兰州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数学方法,通过兰川地区水系、节理、断裂和地震断层面解等资料的计算分析,系统地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 N34°E.  相似文献   

3.
洒勒山滑坡与新构造应力场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东乡洒勒山滑坡前兆明显,滑体大,覆盖宽.滑速快等基本特点.运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水系方向分折方法,讨论了洒勒山滑坡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38~40E,是由河流,节理及断裂资料算出的.该区宏观应力场的确定,是滑坡,地震及泥石流等研究的一个基础,而且对水陆交通规划和水利工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川鄂黔毗邻地区由走向北东或北东东和南北向、北北东向几组构造线交织成一系列网状构造变形图案,金佛山菱形构造是其中典型之一。文章应用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新方法──遥感图像解析法,通过宏观构造和相关节理系统的详细解译和野外调研及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区两次构造变形场并反演了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5.
探讨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反转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调查、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构造组合样式分析、油气藏特征研究,表明反转构造是基底断裂古近纪伸展断陷期张扭性活动和古近纪末反转期压扭性活动叠加的结果,并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基底断裂沟通了烃源岩,其古近纪末反转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一致,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断裂伴生小构造和区域节理资料的系统分析,采用赤平投影方法,适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了该区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期间的四期构造应力场,并得出迭加断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所得看法还可用最优剪切角原理的理论计算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万金塔地区位于德惠断陷西缘断垒带,其构造特征及变形机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综合区域地质、钻井及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对万金塔地区构造样式、断裂系统特征、断裂活动期次及应力场进行分析;选取贯穿研究区的两条地质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复原,重塑构造演化史;基于断裂控藏作用,采用权重加权平均算法建立相应数学评价模型,提出"三参数评价法"定量评价深大断裂活动程度。研究表明:万金塔地区历经多旋回构造运动改造调整,构造叠加复杂,形成深部断陷期基底断裂及浅部反转期叠加断裂两套断裂系统。其中,沟通深部和浅部的深大断裂性质呈分段变化特点,在逆冲走滑地区断裂活动程度相对较高,控制了平面上CO2气藏的富集,反之,在远离活动程度高的深大断裂、二期褶皱构造叠加断裂影响小、靠近沙河子组烃源岩灶的地区可能存在有机烃类气藏的富集。  相似文献   

8.
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油田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建立了新近纪末塔北隆起中西部平面与剖面地质模型,通过线弹性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得出该地区应力场模拟结果。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了整个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内牙哈断裂、轮台断裂、红旗断裂、英买7断裂在新近纪末为压扭性断裂,并具有左行走滑分量,喀拉玉尔滚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羊塔克断裂为纯压性逆冲构造;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受主干断裂影响形成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局部次级构造类型的产生;从剖面应力场模拟结果来看,最大主应力方向在中央断隆区由水平变为倾斜,垂向应力分量变大,是导致压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油田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建立了新近纪末塔北隆起中西部平面与剖面地质模型,通过线弹性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得出该地区应力场模拟结果。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了整个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内牙哈断裂、轮台断裂、红旗断裂、英买7断裂在新近纪末为压扭性断裂,并具有左行走滑分量,喀拉玉尔滚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羊塔克断裂为纯压性逆冲构造;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受主干断裂影响形成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局部次级构造类型的产生;从剖面应力场模拟结果来看,最大主应力方向在中央断隆区由水平变为倾斜,垂向应力分量变大,是导致压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形成及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讨论了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及其对渤海湾地区的影响、作用;提出渤海湾盆地是在中国东部陆壳伸展、拉张作用的构造背景上,叠加右行走滑拉分作用形成的“拉分──伸展型”复合盆地.东濮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与渤海湾盆地相同的基底构造和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东濮凹陷基底断裂构造的特征及沿兰聊断裂两侧众多探井岩芯破裂构造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证实了兰聊断裂在东濮凹陷形成过程中的右行平移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应力场和断裂发育特征设计地质模型,对其东段两条典型地质剖面形成时的受力方式、主要断裂的形成和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柴北缘东段凸起具有两种成因机制:挤压过程中,由于基性岩层刚性强度不同,在上覆地层形成断冲、凸起构造(如大红沟凸起);基底软流物质上涌引起上覆地层凸起变形,凸起具有背斜构造的形态特征(如锡铁山凸起)。柴北缘东段断裂系统由两期构造运动形成,早期受燕山运动作用,形成的断裂以北倾南冲为主;晚期,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断裂以南倾北冲为特征,断层主要分布在南侧一带。  相似文献   

12.
金牛山A、C洞穴的发育,除受可溶性岩石和地下水动力条件控制外,洞穴的发育、分布和形态主要受北西向断裂及其派生的构造裂隙和岩层产状控制。 区内发育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方向的断裂构造,可分两期活动:早期为早震旦世,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用,形成东西向挤压带和北东、北西向两组共轭断裂;另一期为晚侏罗世以后,受新华夏系南北力偶应力场作用影响,使早期东西向挤压带转化为右行压扭性,北西向右行压扭性断裂转化为左行张扭性,并形成了新的北东向左行压扭性断裂。构造机制的转化反映了两期应力场的迭加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兰州地区主要构造形迹与新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讨论兰州地区主要构造形迹的基础上,推断了该区应力场特征,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绘制褶皱轴向和断裂走向玫瑰图,计算出研究区新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具有;N35~0→55~0→75~0 E 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受多期次构造应力场叠加转变的影响,迈陈凹陷东部断裂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平面上断裂走向在古新统和始新统以NE向为主,渐新统转变为EW和NEE向,剖面上以T4反射层(涠州组底)为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套断裂系统,上下两套断裂系统继承与改造并存。针对这一问题,在地震、钻井岩心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迈陈凹陷东部断裂系统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正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迈陈凹陷东部在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受控于NW向伸展应力场,以NE向断裂发育为主;晚始新世在NW向拉张的同时叠加了右旋剪切作用,近EW向断裂开始发育,部分早期发育的NE向断裂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海上地震、钻井资料,从关键控制因素——构造应力场及转变出发,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重新分析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构造样式和断裂系统,探讨凹陷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迈陈凹陷经历了两期构造应力场的重要转变:①早渐新世,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早期断陷NW-SE向伸展顺时针旋转为近S-N向伸展,凹陷区由简单伸展变形转变为斜向伸展变形;②中新世以来,凹陷由断拗转变为拗陷。根据构造应力场的转变,将迈陈凹陷新生代由早而晚划分为早期断陷、中期断拗过渡和晚期拗陷三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地层展示了构造样式和断裂体系的差异性与规律性,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控制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配置条件,中期断拗过渡阶段的渐新统涠洲组具有最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6.
梨树断陷是松辽盆地南部印支—燕山运动时期形成,在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基底断裂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通过对1∶50 000高精度重磁资料处理,结合钻井揭露认为,基底岩性主要为变质岩,局部有碳酸盐岩出露,大体上有海西期、印支—早燕山期2期火成岩侵入体,推测索伦-林西缝合带由此经过。该区基底结构特征和基底断裂,奠定了晚侏罗世之前盆地的构造形态,并且影响着后期盆地的地层格架和充填样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茅东断裂带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特征,结合离散元模拟实验,分析了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及断裂活动特征,探讨了茅东断裂带作为断陷盆地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反转构造特性及正断层反转控震机制.结果表明:(1)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促使盆地中先存正断层再活化以及浅部地层褶皱变形,但盆地中先存断层总体仍保持正断形态;(2)构造反转过程中,应力应变汇聚易优先发生在基底断层面上,并逐渐向沉积地层中传播,最终在浅表触发构造形变;(3)茅东断裂带属于活动断裂群,以茅东断裂等控盆边界断裂(基底断裂)活动为主,沿着该类断裂,应力应变汇聚明显,具备中、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断陷内其他隐伏的次级先存断裂也存在活动可能性,且断块间地层在压扭应力场下存在应力应变汇聚,同样具备浅源小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桑托斯盆地不同构造背景下碳酸盐的沉积模式,对桑托斯盆地圣保罗台地的裂谷期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断裂特征及其对下白垩统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到基底的断裂、局部沉降及抬升活动是该地区构造演化的主控因素的结论。根据研究区内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沉积特征,建立了圣保罗台地两种构造背景下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发育在裂谷晚期和坳陷期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发育在坳陷期的碳酸盐滩-礁复合沉积。对该区盐下油气勘探及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西广泛发育NW和NEE向两组断裂。通过该两组断裂特征和演化的研究,再造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分布,区分出中生代以来的五期构造应力场。各期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均能从板块运动中找到其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20.
根据深部构造、基底岩性、活动断裂、新生代断陷盆地和新构造期应力场等方面分析,上海及邻区存在有产生中强震的地质背景和三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它们对上海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从上海的地基土特性。活动断裂、历史地震、震源深度等特征结合经验公式计算,上海地区基本烈度应为7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