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庆北碚鹰耳岩节理的构造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重庆北碚鹰耳岩节理的研究,建立该地区节理的认识和理解;对该地区的节理特征进行描述。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遵循共轭节理配套原则对重庆北碚鹰耳岩地区发育的次生节理进行分析,该区共发育5套共轭节理,分别是北东向和北西向节理、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节理、北北东向和南西西向的平面共轭节理。北东向和南西向节理、北西向和南东向的剖面共轭节理,分属为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3个构造期次。结合地质背景,推出该区节理的形成和发育受到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应力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斗笠山矿区近100km2范围内布置节理观测点94个,测节理产状1700余条,通过对大量节理产状进行分期配套与数理统计,恢复了该区四期古构造应力场,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研究成果与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进而对矿区构造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图5,表1,参4.  相似文献   

3.
鄯善油田储层裂缝特征及形成时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野外岩石节理裂缝的观测、钻井岩心描述测量、倾角测井裂缝识别,认为鄯善油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岩心观测到的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41条/m,野外观测平均线密度为2.66条/m;以高角度缝以及垂直缝为主;裂缝方位主要为NE30°~40°,NW310°~330°;充填严重,80%以上裂缝已被方解石充填;以闭合缝为主。指出:鄯善油田构造形态是在近南北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侏罗纪末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三间房组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模式,形成油田内一系列近南北向正断层,以及NE-NW向共轭断裂;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构造裂缝形成于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期  相似文献   

4.
黔南坳陷节理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应力场转换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统计和分析黔南坳陷节理产状、几何样式及序列关系等,探讨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根据节理切割及其与断层的先后关系,可将黔南坳陷节理组分为5个序列,NNE与SEE向"X"型平面共轭剪节理在加里东末期首先发育,在燕山晚期发育NW-NE方向共轭剪节理和NNE-NEE方向共轭剪节理,且前者发育时间先于后者, EW向节理在喜马拉雅期形成;构造应力场主方向经历了NEE-NS-NE-EW的先逆时针后顺时针的应力场转换;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在黔南坳陷构造应力场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川东南桑木场背斜沙溪庙组野外出露岩石节理的观测、统计,通过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遵循共轭节理的原则,对野外所观测到的300多条原始节理产状数据运用玫瑰花图法,进行空间几何特征的分析与描述,得到节理发育的优势产状。对此进行节理的配套与分期,得出该区共发育三套X型共轭剪节理,分别是近EW向与NNW向、近SN向与NEE向、NNE向与NWW向。最后利用赤平投影的方法分析应力场演化特征,表明该层位在沉积到发生形变至今共经历了三期构造运动:NW-SE向挤压、NE-SW向挤压、近EW向挤压。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仁差盆地以及邻区区域节理筛分和统计分析,恢复了仁差盆地自印支期以来的古应力要素。印支期,仁差地区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并形成长轴东西向的褶皱,并使地壳加厚;燕山早期,形成凹陷盆地,开始接受沉积;燕山晚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导致近南北向伸展作用的产生,形成仁差NNE断陷火山盆地的雏形;始新世,盆地转向隆起和剥蚀阶段,形成了仁差盆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现代构造格局。根据区域应力分析以及仁差盆地的地质特征,构建了仁差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仁差盆地的断裂体系演化做了初步研究,并通过形变构造分析,提出了本地区断裂体系与铀成矿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7.
金牛山A、C洞穴的发育,除受可溶性岩石和地下水动力条件控制外,洞穴的发育、分布和形态主要受北西向断裂及其派生的构造裂隙和岩层产状控制。 区内发育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方向的断裂构造,可分两期活动:早期为早震旦世,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用,形成东西向挤压带和北东、北西向两组共轭断裂;另一期为晚侏罗世以后,受新华夏系南北力偶应力场作用影响,使早期东西向挤压带转化为右行压扭性,北西向右行压扭性断裂转化为左行张扭性,并形成了新的北东向左行压扭性断裂。构造机制的转化反映了两期应力场的迭加作用。  相似文献   

8.
川鄂黔毗邻地区由走向北东或北东东和南北向、北北东向几组构造线交织成一系列网状构造变形图案,金佛山菱形构造是其中典型之一。文章应用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新方法──遥感图像解析法,通过宏观构造和相关节理系统的详细解译和野外调研及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区两次构造变形场并反演了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9.
通过碧痕营穹窿内220余条节理的观察、统计、分析,该区发育NWW-SEE与NNW-SSE至近SN向、NNE-SSW向与近SN向、NNE-SSW向与近EW向及NNW-SSE至近SN向与NNE向等四套共轭X节理。在此基础上对节理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能发生了NW-SE、NWW-SEE、NE-SW及NNE-SSW向四次应力作用,其中NW-SE向、NWW-SEE向为两期主要应力场,NNE-SSW向和NE-SW向可能为后期局部应力场。根据应力场演化分析,近EW向右行走滑断层形成时,它指示的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当近EW向和NE向右行走滑断层连接过程中,研究区从走滑背景转化为转换挤压背景,这过程中主应力发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NWW-SEE向,在此应力场背景下,形成了轴向为NNE向的碧痕营穹窿。  相似文献   

10.
用花岗岩基的磁组构特征研究了滇西临沧岩石的形变特征,研究表明,临沧花岗岩基从西向东由磁化率各向同性向各向异性过渡,且各向异性度逐渐增大,磁组构的a轴和ab面走向从西向东由近东西向逐渐转变为近南北向。磁组构具有研究花岗岩构造的可行性,可以反映花岗岩基整体构造的形变特征,由此揭示了岩基中西部弱变形的东西向构造与东部边界强变形剪切带的近南北向构造。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核桃坪铅锌矿是保山地块内沿澜沧江断裂带发育的一个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赋存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和沙河厂组大理岩化灰岩及矽卡岩中,严格受近SN向的断裂带及层间破碎带控制。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澜沧江老厂铅锌矿进行对比,对核桃坪铅锌矿形成的大地构造成因进行研究。大地构造位置,主成矿期铅同位素比值、物质来源等证据显示核桃坪矿床与老厂矿床具有相同的成因。根据老厂矿床的前人研究得出核桃坪铅锌矿床形成的机制为青藏高原的主碰撞期末,大规模走滑断裂的形成导致地壳重融、减薄,幔源岩浆沿走滑断裂侵入地壳与围岩交代蚀变成矿。  相似文献   

12.
云南保山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对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主矿体1号矿体中的辉石进行分析并进行晶体化学计算认为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中的辉石主要以锰-铁次透辉石、铁次透辉石为主,个别为次透辉石及锰-钙铁辉石。将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中的辉石与国内一些典型的矽卡岩铅锌多金属矿床中的辉石矿物成分特征及Mn/Fe比值、Mg/Fe比值特征进行对比,认为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属接触交代型钙矽卡岩矿床,矿床纵向分带由地表至深部为Pb-Zn-Cu-Fe矽卡岩分带系列,矿床中的辉石含锰可认为是铅锌矿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刘绍昌  刘星  靳纪娟  王晓润  刘洋 《河南科学》2014,(10):2089-2093
云南保山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一个与典型矽卡岩矿床及其类似的大型铅锌矿床,矿体内矽卡岩角闪石和绿帘石族矿物分布广、颜色变化大,矿化好,是开展核桃坪铅锌矿床成因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通过电子探针对核桃坪铅锌矿床主矿体中的角闪石和绿泥石族矿物进行分析,并进行晶体化学计算.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中角闪石族矿物属于钙角闪石亚族,主要以铁阳起石及铁钙镁闪石为主,表现出富铁、富钙的特征;绿帘石族矿物主要为褐帘石及富铁绿帘石,总体呈现出较富铁的特征;并且不同矿物的产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矿物晶体的不同生长环境,对于矿床成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琦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804-3812
铅锌矿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为提高云南地区铅锌矿储量,在保山核桃坪地区进行矿产勘探。通过储量评估、构造分析、样品测试及数据分析,认为岩石(性)控矿十分明显,成矿作用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此地段内磁异常、化探异常,集中分布于核桃坪组及柳水组地层之上,与已知矿床(点)对应较好。已具备一定远景的矿点有陡崖、上厂、草山等。核桃坪铅锌矿的评价和突破,对整个矿区远景扩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预测整个矿区远景储量可达30—40万吨。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重震联合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一的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沉积盆地中的盐膏层,为此提出了基于重力“剥皮”的变密度多界面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首先利用地震、钻井确定的第三系深度和重力反演的中生界、奥陶系、太古界深度,采用重力“剥皮”技术获得由盐膏层引起的剩余异常,据此反演得到了东营凹陷的盐膏层的顶面深度和等效厚度。反演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膏层主要由10个规模较大的盐膏体组成,呈北东向的扇状展布,顶面深度在1 700~3 700 m,北部埋深较大,南部埋深较小。与钻遇盐膏层的25口钻井资料对比,反演误差仅为2.96%,说明利用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反演盐膏层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郭跃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2):5248-5253,5269
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锡钨矿床位于滇东南南温河变质核杂岩矿聚区。在分析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床的成矿条件。结果表明,该矿床主要受华南褶皱系西南边缘的滇东南坳褶带,越北隆起之北缘,环老君山花岗岩体钨、锡多金属成矿带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最新的勘探成果,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矿区内构造岩、矽卡岩等蚀变岩和矿石中各种矿物及其组合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矿区围岩蚀变和矿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围岩蚀变由中心向边侧可以分为矽卡岩-铅锌矿化带、矽卡岩-黄铁矿化带、碳酸盐-石英-矽卡岩化带、碳酸盐-绿泥石化带;矽卡岩矿物组合纵向上表现为:由透闪石-阳起石矽卡岩向下渐变为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矽卡岩、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矽卡岩、绿帘石矽卡和绿帘石-绿泥石矽卡岩;由浅表至深部,成矿元素具有Zn、Pb (Fe)→Zn、Pb、Fe(Cu)→Fe(Cu)的分带规律。矿化的垂直分带规律对矿床的深部成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认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控制了福建地区新生代地壳变形和现今地壳运动的南北差异。研究表明,受该断裂带控制,形成福建现代地壳运动南北分区,地壳活动南强北弱、南升北降的特点;历史中强地震基本分布在断裂以南的东部和邻近海域地区,形成南部地震集中区;1999--2006年环境剪应力值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以南,也反映了南强北弱、南北分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对青藏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几次构造运动与岩浆响应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随着构造活动由北向南的迁移 ,不同特提斯阶段的发育也呈现出一种自北而南的变化 ,岩浆响应事件也由超基性 /基性向酸性和碱性方向演化 ,最终在后特提斯阶段变为以钾玄岩系列为主的岩石组合特征。并且青藏地区在经历了特提斯阶段的几次构造运动及南北大陆对接以后的白垩纪末 -始新世陆 -陆碰撞、渐新世 -中新世高原雏形的形成和上新世以来高原快速隆升的陆内变形作用以后 ,就形成了今天这种“高、大、平”的独特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20.
尕尔穷铜金矿床的夕卡岩矿体之下陆续发现花岗斑岩脉,该花岗斑岩与夕卡岩存在密切的成生联系.通过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技术,确定其成矿年龄为86.79 Ma,成矿时代是晚白垩世,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南俯冲碰撞和雅鲁藏布江洋盆向北俯冲碰撞的间歇期;狮泉河结合带在晚白垩世处于同碰撞期,大量中酸性岩浆岩侵位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