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Na2S和CoSO4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和烧结制备了一种CoSO4和Co3O4两相共存的Co基催化剂(命名为Co3O4-CS(NS))用于催化氨硼烷水解.研究表明,由于CoSO4和Co3O4的协同效应使得该催化剂对氨硼烷水解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在催化剂直接添加量为10 wt.%、水料比为25 mL/g和反应温度为40℃的反应条件下,每0.2 g AB/Co3O4-CS(NS)复合物在2.5 min内放氢量达到440.06 mL,对应的放氢速率为8 801.2 mL/(min·gcat),氢转化率为92.6%,反应活化能为50.4 kJ/mol.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液法合成具有一维链结构的铜配位聚合物{[Cu2(BPIPH)(C5H5N)2(H2O)]·3H2O}n(H4BPIPH=二丙酮酸缩间苯二甲酰腙,C14H14N4O6).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cn;晶胞参数为a=1.694 21(8)nm,b=2.485 80(11)nm,c=1.372 05(8)nm,V=5.778 3(5)nm3,Z=8,Dc=1.581 g·cm-3,μ=1.536 mm-1,F(000)=2 816,R1=0.043 0,wR2=0.090 6;该标题配合物是由2个中心Cu(Ⅱ)原子,1个BPIPH4-配体,1个配位水分子,2个吡啶分子和3个游离水分子组成;双核铜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BPIPH4-配体中羧酸根的桥联作用,将化合物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辅助水热法制备了均匀分级的氢氧化镍(Ni(OH)2)微球,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Ni(OH)2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Ni(OH)2微球的平均直径约1.6 μm,复杂的花状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将微球制备成Ni(OH)2修饰的玻碳电极,并将其用于0.1 mol/L NaOH溶液中尿酸(UA)的检测,该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这种传感器表现出较宽的线性范围(0.1~1.5 mmol/L)和高灵敏度(475.71 μA ·L/(mmol ·cm2)),且有较低的检出限(1.8 μmol/L).利用电化学测试对内源性干扰物进行检验,发现Ni(OH)2微球修饰电极对UA的选择性较好.结果表明:Ni(OH)2微球在研发无酶尿酸传感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技术合成一例含钴的有机-无机杂化多钒氧簇,其分子式为[Co(C8H20N4)]4[V13V5O42(Cl)]·6H2O(1).研究表明,化合物1中[V13V5O42(Cl)]8-阴离子簇表面的富氧原子使其具有一定的Lewis碱性,其在苯甲醛与丙二腈的Knoevengel缩合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室温下,30 min内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可分别达到98%和100%;催化剂回收后至少可以重复使用4次,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外尔半金属Co3Sn2S2是一种新型的拓扑量子材料,具有独特的拓扑能带结构,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自旋电子材料,而制备电子器件的重要一步是该材料的薄膜化.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Si O2(300 nm)/Si(100)和Al2O3(0001)衬底上生长Co3Sn2S2薄膜.X射线衍射(XRD,X-ray Diffraction)显示Co3Sn2S2薄膜的结构随厚度而变化.在不同衬底上,Co3Sn2S2薄膜的生长情况也不同,较薄的Co3Sn2S2 (<200 nm)适合生长在Al2O3(0001)衬底上,而较厚的Co3Sn  相似文献   

6.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材料ZIF-67衍生Co3O4十二面体纳米块在室温下与SnO2复合,制备出立方体Co3O4/SnO2复合光催化剂.煅烧后形成的Co3O4/SnO2材料禁带宽度明显降低,荧光淬灭明显,说明Co3O4的加入拓展了SnO2的光响应范围至可见光甚至红外光区域,同时促进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以罗丹明B(Rhodamine B,Rh B)为目标反应物,在可见光下考察了MOF衍生的Co3O4/SnO2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发现Co3O4/SnO2在60 min内可以降解89.6%的Rh B,分别是纯SnO2和纯...  相似文献   

7.
以3-(1H-四氮唑-1-乙酸酰胺)吡啶(TAAP)、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氯化铜为原料, 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一种新的基于四氮唑配体(HTrz=1H-四氮唑)和Anderson型多酸的铜配合物{H2Cu12(Trz)12[CrMo6(OH)6O182(OH)8(H2O)4}·12H2O. 晶体结构解析表明: 该化合物先由去质子化的四氮唑配体Trz通过铜离子连接形成金属 有机二维层, 再通过多酸阴离子[CrMo6(OH)6O18]-3-端氧连接二维层上的铜离子形成三维框架结构; 在水热合成过程中配体TAAP原位转化成Trz. 合成的配合物对H2O2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效果, 在紫外光下对亚甲基蓝和结晶紫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巯基四氮唑和巯基嘧啶为硫源, 用溶剂热合成法原位合成两个纯无机羟基硫酸盐骨架: [Cu3(SO4)(OH)4]n(1)和[K2Co3(OH)2(SO4)3(H2O)2]n (2). 在化合物1中, 一维带状折叠—Cu3(OH)4—阳离子链被硫酸根连接形成三维羟基硫酸铜骨架; 在化合物2中, 一维折叠Co3(OH)2阳离子链被硫酸根连接形成二维羟基硫酸钴阴离子骨架, 该阴离子骨架进一步被K+连接形成三维双金属纯无机骨架, 在该三维结构中存在K+传输通道. 实验结果表明, 有机硫作为硫源为合成羟基硫酸盐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3-(1H-四氮唑-1-乙酸酰胺)吡啶(TAAP)、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氯化铜为原料, 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一种新的基于四氮唑配体(HTrz=1H-四氮唑)和Anderson型多酸的铜配合物{H2Cu12(Trz)12[CrMo6(OH)6O182(OH)8(H2O)4}·12H2O. 晶体结构解析表明: 该化合物先由去质子化的四氮唑配体Trz通过铜离子连接形成金属 有机二维层, 再通过多酸阴离子[CrMo6(OH)6O18]-3-端氧连接二维层上的铜离子形成三维框架结构; 在水热合成过程中配体TAAP原位转化成Trz. 合成的配合物对H2O2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效果, 在紫外光下对亚甲基蓝和结晶紫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醋酸铜Cu(CH3COO)2分子的解离过程及其解离产物与三氧化二铬Cr2O3合成CuCrO2的微观过程.采用CCSD(T)6-311++G(d,p)和M06-2x/6-311++G(d,p)方法分别计算反应物醋酸铜Cu(CH3COO)2分子单点能和频率,并计算反应物受热分解的过程,寻找解离的过渡态.最后研究了分解产物Cu2O和Cr2O3合成铬酸铜CuCrO2分子.  相似文献   

11.
以硝酸钴、氯化亚锡和2-甲基咪唑为原料,甲醇为溶剂,通过热解双金属有机骨架法制备SnO2/Co3O4复合材料,探究光活化作用下SnO2/Co3O4复合材料的低温丙酮气敏性能。结果表明:SnO2/Co3O4复合材料在近紫外光活化作用下,工作温度为80℃时,对体积分数为0.005%的丙酮具有良好的气敏性能,灵敏度响应值为14.5,是无光活化时的7倍,并且表现出良好稳定性。SnO2/Co3O4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的改善是由于光活化下材料内部建立了氧的光活化吸附-解吸循环,使得低温下材料的气体吸附-解吸过程和表面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硝酸氯(ClONO2)是大气平流层中氯的主要来源.尽管已有研究对ClONO2气相水解反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H2O,(H2O)2和H2SO4存在下的水解反应机理尚不清楚.基于此,文中采用量子化学方法CCSD(T)-F12/ccp VDZ-F12//M06-2X/6-311++G(2df,2pd)结合主方程(ME/RRKM)理论对H2O,(H2O)2和H2SO4存在下ClONO2水解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H2O,(H2O)2和H2SO4的加入不仅使得反应前中间体的稳定化能增加了29.7~47.7 kJ·mol-1,而且使反应能垒降低了143.8~175.6 kJ·mol-1....  相似文献   

13.
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O3样品,其次利用水浴法在WO3表面附着了CdSx(CO3)1-X材料并构建了直接Z型WO3/CdSx(CO3)1-X光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WO3光激发的导带电子和CdSx(CO3)1-X光激发价带的空穴在界面处发生了复合,使得WO3价带的空穴和CdSx(CO3)1-X导带的电子实现分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WO3/CdSx(CO3)1-X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H2的析出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升p型半导体金属氧化物Co3O4的气敏特性,采用两步法将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十二面体中空Co3O4颗粒与二维石墨相氮化碳(g-C3N4)复合制备异质结g-C3N4/Co3O4复合材料,用于丙酮气体的检测。通过探究该复合物材料的微观结构组成与气敏特性间的构效关系,揭示其气敏机制。结果表明,当g-C3N4负载量为0.04 g时获得的g-C3N4/Co3O4在操作温度为200℃时,对50 mg/L丙酮气体的响应值为140。该复合物对丙酮的检测限为0.7 mg/L,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g-C3N4/Co3O4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的改善源于复合材料比表面...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研究团簇Co2Mo2P3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及其相关性的极性强度,该文基于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较高量化水平下,利用Gaussian09软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利用态密度图、极化率、偶极矩对团簇Co2Mo2P3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团簇Co2Mo2P3存在着p-p、p-d、p-p-d、d-d-p和p-d-d 5种不同的轨道杂化模式,其中p-p、p-d、p-p-d 3种杂化方式对构型的稳定性有很大的贡献;构型1((2))在外电场作用下最易发生极化,其结构稳定性优于其他构型;团簇Co2Mo2P3各个稳定构型均为极性分子,且构型4((4))的偶极矩和极性均为最大.  相似文献   

16.
设计合成新的三齿有机配体4-(4’-咔唑-9基-丁基氧)-吡啶-2,6-二甲酸(H2CBODPA),并以此为配体合成配合物Na3Eu(CBODPA)3和Na3Tb(CBODPA)3.通过对有机配体分子结构的调控,稀土Eu3+和Tb3+有机配合物的激发波长明显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与吡啶-2,6-二甲酸配合物的激发波长相比,其有效激发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约70 nm.Na3Eu(CBODPA)3和Na3Tb(CBODPA)3在近紫外光(350 nm)的激发下,分别得到较强的特征红色发光(Eu3+)和特征绿色发光(Tb3+).研究结果对合成长波长激发的稀土有机发光探针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样钙镁含量高的特点,采用氨水-硫酸铵浸出体系进行了常温常压浸出实验.针对该矿样的主要含铜矿物孔雀石(Cu2(OH)2CO3),基于质量和电荷的双守恒的条件下构建的浸出体系中建立Cu2(OH)2CO3-(NH4)2SO4-NH3-H2O的热力学模型,采用Matlab的拟合功能与diff和solve函数算出不同硫酸铵浓度时氨浸出孔雀石的最佳氨浓度和总铜离子浓度.实验考察了浸出氨水浓度、氨铵比、液固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碱性脉石氧化铜矿石适宜浸出条件为氨水浓度1.2mol/L,氨铵比2∶1,液固比3∶1,该条件下铜浸出率较高,达到约70%.实验结果与热力学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以SmCo5为原型,设计了3种中熵金属间化合物(Sm1/3Ce1/3Pr1/3)Co5、(Sm1/3Ce1/3Nd1/3)Co5、(Sm1/3Pr1/3Nd1/3)Co5和1种高熵金属间化合物(Sm1/4Ce1/4Pr1/4Nd1/4)Co5,并采用原子半径差和混合焓预测了形成单相结构的可能性. 应用真空电弧熔炼技术成功制备了4种金属间化合物.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 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表征了样品的物相、成分和磁学性能. 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均为单相,具有六方CaCu5结构,空间群为P6/mmm,稀土原子占据1a位置;稀土位置上的原子浓度为等原子比;化合物的室温磁化行为遵循Langevin模型,磁化强度依赖于化合物的成分;磁价模型计算证实了化合物(Sm1/3Ce1/3Pr1/3)Co5、(Sm1/3Ce1/3Nd1/3)Co5和(Sm1/4Ce1/4Pr1/4Nd1/4)Co5中的Ce为+4价,对磁矩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V2O5质量分数不同的V2O5/Al2O3催化剂,采用Zr对Al2O3载体进行改性并应用于催化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二甲氧基甲烷(DMM)的反应中。经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N2吸附-脱附(BET)、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一Al2O3负载的钒基催化剂相比,Zr改性提高了钒氧化物的分散性与稳定性,加强了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有效调变了催化剂的酸性和氧化性,进而提高了DMM的选择性。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DMM的影响,最佳反应温度为175 ℃,经20%V2O5/12%ZrO2-Al2O3催化氧化,甲醇转化率为27.9%,DMM选择性为99.9%。  相似文献   

20.
利用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研究Nd2(Co1-x Fex)17-yCry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 实验结果表明, 这些化合物都具有Th2Zn17型结构, Cr和Fe替代Nd2Co 17化合物中Co并未改变晶体结构, 但能引起晶格膨胀. 所有化合物在室温下都表现为易面各向异性. 化合物的居里温度 随着Fe含量的增加和稳定元素Cr含量的减小而升高, 在x=0.5和y=3.3时达到最大值, 而后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