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不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会使"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面临高违约率窘境的问题,建立了由公司与农户组成的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利润决策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利天气对集中式与分散式决策下最优决策的影响,进而设计了一种与不利天气指数相关的"天气(看涨)期权+风险补偿+加盟金"的订单契约机制.研究表明:公司可通过采取购买天气期权这一风险外化方式,利用金融市场转移不利天气风险,以保障不利天气影响下公司与农户的稳定收益;此外,实施所设计的订单契约机制可实现双方利润的Pareto改善,并增强了订单农业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稳健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设计订单契约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订单农业特点,构建了由风险中性的公司与风险规避的农户组成的“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供应链模型,并在条件风险估值(conditional value-at-risk, CVaR)风险度量准则下,建立了具有风险规避特性的农户的决策目标函数,分析了供应链分散决策情形下农户与公司的最优决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风险规避特性的农户选择的最优产量会随订单价格的增加而增加,并且风险规避特性的农户选择的最优产量严格小于风险中性农户的最优产量.此外,分散决策情形下农户选择的最优产量会低于集中决策情形下整条供应链的最优产量.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提出了一种“收购补贴+市场保护价+保证金”型的协调契约机制,并给出了公司制定的最优补贴系数与订单价格满足的条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契约机制可以完美地实现“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供应链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一类由农户与公司构成的“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经营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其中农户在考虑产出不确定性以及订单价格的基础上确定农产品的生产量,公司拥有农产品的批发定价权,并在产出与需求双重不确定性情形下确定农产品的订单价格和零售价格. 对比分析了供应链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下公司和农户的最优决策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在订单农业经营模式下公司可以通过主导地位从中获取绝大部分的收益,而且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保底收购,随行就市”价格机制无法防止公司在市场行情不好时的机会主义行为. 为此,引入一种基于Nash协商的收益共享契约机制来协调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 实施该契约机制不仅可以实现“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供应链的完美协调,还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考虑农产品产出不确定性和公司与农户之间地位不对等性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单个资金短缺的农户和单个资金充裕的公司组成的订单农业供应链的内部融资决策模型,分别研究了资金约束的农户通过定向(生产农资、技术支持与培训)融资或非定向(预付款/定金)融资方式获得生产资金支持时,农户的最优生产决策、公司的最优收购价格决策和双方的融资决策及其期望收益.研究发现:1)无论农户是否存在破产风险而公司提供生产农资的定向融资时,双方的期望收益都可实现帕累托改进,且农户的生产资金缺口较小时达到无资金约束的状态.2)当农户不存在破产风险而公司提供无息的技术支持与培训的定向融资时,双方的期望收益得到提升,且农户的生产资金缺口较小时也能达到无资金约束的结果;此外,当农户存在破产风险且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的定向融资时,农户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可能高于无资金约束时的最优生产投入量,此时双方可能获得高于无资金约束的期望收益.3)当农户不存在破产风险而公司提供无息的非定向融资,或是农户存在破产风险而公司收取适当的非定向融资利息时,双方的最优决策及其期望收益与无资金约束相同.  相似文献   

5.
区块链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对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考虑了消费者对“上链”农产品的偏好行为,构建由农户、公司、消费者组成的订单农业供应链系统模型,探究了区块链溯源技术引入的最优策略.通过模型分析,对比了不同区块链技术引入模式下农户或公司的区块链节点投入、种植面积、收购价格最优决策,及其对公司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当区块链投资的成本效应相对较小时,只有公司(或供应链下游)引入区块链;当区块链投资的成本效应相对较大时,则农户和公司(或全链条)同时采用区块链.其次,在订单农业供应链中公司比农户更有意愿引入区块链,农户存在“搭便车”的动机,进而在特定条件下不引入区块链.最后,均衡状态下的区块链引入策略均是帕累托有效的;但是,在仅有公司(或供应链下游)引入区块链成为均衡策略时,消费者总剩余和社会福利存在一定的损失;此时,公司或政府可以考虑补贴农户以避免这些损失.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由单个公司和单个农户组成的订单农业供应链模型,研究农户面临资金约束时订单农业供应链的融资均衡。考虑到农产品的市场批发价不确定、公司可能违约,以及农户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对面临资金约束农户的农资投入量决策以及公司的定价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机市场批发价的均值会影响均衡决策;不考虑农户道德风险时农户的资金约束问题可以忽略。考虑农户的道德风险时农户总能通过融资改善利润,但一定条件下公司和整条供应链的利益却可能会因为农户融资而受损,公司应该出借农资给农户来避免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针对单一风险规避型农户和单一风险中性型收购公司组成的订单农业供应链,引入条件风险估值(CVaR),在产出率随机下,构建了包括农户和收购公司在内的两阶段博弈模型。求解了农户和收购公司的最优决策行为。首先研究了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对均衡决策和主体收益的影响。然后研究了商业保险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风险规避特性不一定会损害农户的期望利润,但一定会损害收购公司和整个系统的期望利润。在商业保险的支持下,当农户特别害怕风险时,应该投保;当农户比较害怕风险时,不应该投保。研究还发现,商业保险对收购公司总是产生正效应,对农户却不是。农户越害怕风险,商业保险对收购公司的价值和商业保险对整个系统的价值均越大。  相似文献   

8.
考虑农户受资金约束以及产出随机性,构建由单个农户和单个公司组成的订单农业供应链决策模型.在对比分析无资金约束下农户最优决策基础上,分别研究资金约束下不同情形(情形1:农户不存在破产风险;情形2:农户存在破产风险)中的农户最优决策,并得了到资金约束下农户最优决策的选择策略.研究表明:1)价格弹性系数可显著影响资金约束下的农户最优期望利润.2)调节贷款利率,可使资金约束下情形2中的农户最优生产投入量达到无资金约束下的最优水平.3)丰收年产出因子与贷款利率是影响农户最优决策选择的关键因素:①当丰收年产出因子低时,农户将选择情形1的最优决策,且与贷款利率无关;②当丰收年产出因子高时,低(高)的贷款利率会使农户选择情形1(情形2)的最优决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实中农户面临着农业加盟模式选择困难的问题,在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双重不确定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公司+农户"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对比分析了农户在两种农业加盟模式"随行就市,保底收购"和"土地入股"下的最优决策行为.研究发现,当市场规模很大时,农户应选择"土地入股"模式;当市场规模较小时,农户的加盟模式选择与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有关及订单价格、基本工资、土地分红比例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率,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双方实力悬殊,经常出现农户利益受损的情况。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公司+农户"型两级供应链,在生产和需求具有随机性以及供应链主体风险偏好不同的基础上,研究各个主体的集中和分散决策问题。并结合数值分析,得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考虑天气对产出的影响、期权套期保值和政府期权金补贴,研究"公司+农户+政府协调"模式下订单量和订单价格的确定问题。在新机制中,农户享受"保护价收购,随行就市"的政策,公司购买欧式看跌期权对冲销售价格和需求风险并接受政府的期权金补助。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自由买卖,新的协调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农户和公司的收益,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司违约率。本文也为政府提出了新的补贴方式,即通过给公司提供期权金补贴激励公司接受新机制。通过分析发现价格不确定性增加时,集中决策下最优订单量不受影响,分散决策下最优订单量增加;产出不确定性的增加导致最优订单量减少。公司和农户正的绩效水平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新机制能较好地协调农户和公司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实践中常用的三种定价方式(市场定价、固定定价、保护定价),构建了由单一风险中性的公司与多个风险规避的农户组成的"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供应链模型,研究了不同定价方式下公司和农户的最优决策行为.研究发现:风险规避的农户往往会选择保守的决策行为,这将影响公司的最优决策,从而使得最优决策下农户和公司的收益都会随着农户的风险规避度的减小而减小.此外,不同的定价方式也会影响农户的生产成本系数与农户和公司的最优决策之间的关系,因此政府在针对参与订单生产的农户进行补贴时,需要特别注意定价方式和补贴方式.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定价方式下,农产品的产出水平以及现货价格与随机产出率之间的相关性对最优决策下农户、公司的收益有显著影响;而且直观认为"合理"的保护定价却不能真的"保护"农户改善其收益,在该定价方式下农户的收益小于市场定价或是固定定价方式下农户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和销售努力共同决定供应链产出的假设下,构建农户和公司间不同的交易契约模式,对比不同模式下的双边努力投入和效用水平,分析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和收益共享比例对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农户风险规进程度较高时,相比于"农户+市场"模式,松散型"公司+农户"模式能够提高生产和销售努力投入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农户和供应链整体效用水平;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下的生产和销售努力投入水平高于松散型"公司+农户"模式,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农户、公司和供应链整体效用水平;构建双方地位更为平等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能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此时生产和销售努力投入水平将达到社会最优.最后利用数值算例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对“公司+农户”与期货市场之间运行机理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公司的期望效用模型对最优套期保值和订单价格方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在期货市场是跨期无偏的条件下, 受流动性约束的公司在期货市场卖出的最优期货头寸小于订单规模; 当对被套期保值的订单采用固定价格的定价方式时无法满足公司期望效用最大化, 但采用点价的定价方式时能够最大化公司的期望效用, 公司同时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 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进一步阐释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由单个公司和单个农户组成的订单农业供应链模型,研究农户面临资金约束时订单农业供应链的融资均衡。考虑到农产品的市场批发价不确定、公司可能违约以及农户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对面临资金约束农户的农资投入量决策以及公司的定价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机市场批发价的均值会影响均衡决策;不考虑农户道德风险时农户的资金约束问题可以忽略。考虑农户的道德风险时农户总能通过融资改善利润,但一定条件下公司和整条供应链的利益可能会因为农户融资而受损,公司应该出借农资给农户来避免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前鲜有关于债券市场中企业风险信息披露的研究文献.本文以2006-2017年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的债券募集说明书为样本,通过对企业风险信息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公司风险信息披露行为对债券风险溢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债券募集说明书的风险披露程度与债券风险溢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债券的担保条款、产权性质、发债企业绩效以及投资者的风险敏感性,对风险披露程度与债券风险溢价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这证实了债券募集说明书的风险披露程度上升会提高投资者的违约风险感知,从而导致债券风险溢价上升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未保险存款的利率对存款保险定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实行限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时,参保银行以两种方式获得存款:以无风险利率吸收承保的存款,以含有风险溢价的存款利率吸收未被保险的存款.较高的未保险存款利率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使其容易发生破产风险.同时,提高未保险的存款利率会降低被保险存款的本息之和在期末全部负债中的比重,使其在债务清偿中处于不利地位.本文以Merton的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引入未保险存款利率的费率厘定模型定量分析了上述影响.结果发现,存款者要求的风险价格越高,这种影响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创新性地从全链条视角研究“保险+期货”模式中风险转移与对冲方法。针对生猪“保险+期货”,构建农户与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期货公司与外部市场之间的决策模型,并通过Monte Carlo方法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构建的风险分担机制下,农户可以获得正收益。这说明,“保险+期货”模式在提高农户收益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VaR(Value-at-Risk)风险最小化目标,保险公司购买的看跌期权敲定价格应大于保险价格;在资金约束下,期货公司采取不足对冲策略能实现完全风险中性对冲目标,且还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政府对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可以提高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减轻农户的资金压力,从而提高农户的收益。保险额外费率是影响“保险+期货”模式运营效率的一个客观因素,建议保险公司适当降低保费率或通过外部渠道对保险费进行适当补贴。通过模拟不同的波动性发现,即使生猪价格风险增大,农户仍然具有养殖积极性,且各方收益并不会因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大而受到影响。这进一步体现了“保险+期货”模式在抵御农产品价格风险、保护各方利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各子系统的利益关系出发,构建SAR模型,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2004~2011年各主体利益进行了协同度评价。结论是,在考察期内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各主体利益的协同度低,这揭示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各子系统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关联并不强,表明在该时间段内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在宏观上仍处于低有序的发展状态中。本文还发现,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从混沌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当发包方,接包方为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型时,引入保险机制对发包方,接包方收益的影响,并分析了保险公司制定保险费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发包方,接包方为风险中性,不引入保险机制与引入保险机制时,发包方,接包方的收益均相同;当发包方,接包方为风险厌恶型时,在一定条件下,引入保险机制时发包方,接包方的效用大于不引入保险机制时发包方,接包方的效用;保险公司要求发包方,接包方缴纳的保险费率随着发包方检测能力,接包方提供服务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概率的提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