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存 《科技潮》2000,(8):150-150
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教研室研制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新型重组人体肿瘤坏死因子—NC(rhTNF—NC)"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开辟了癌症治疗的又一新模式,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攻克癌症是医学生物界乃至社会各界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和化疗统称为传统的三大治疗癌症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治疗癌症研究,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生物治癌已成为  相似文献   

2.
雍骅 《华东科技》1999,(5):24-24
由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领衔研究,上海雷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固有荧光早期癌症诊断仪”是我国首批发明专利申请中的专利产品,也是中国唯一在世界上领先的医疗器械,继获得中国专利后又先后获得了美国、日本的专利。它对早期恶性肿瘤的高分辨率和高检出率为彻底根治癌症,挽救生命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继中国之后世界各国对相关技术的研究、运用也在日趋发展,而我国该产品的市场拓展却举步维艰,随着我国该产品专利保护期的日趋逼近,该“诊断仪”若不尽快走出国门,将丧失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癌症是人类疾病中的顽症,近几年虽然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7月11~12日,由吉林大学主办的第5届癌症系统生物学国际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会议期间,18位来自国内外著名院校、研究机构、生物信息公司和临床医院的特邀专家(其中9名来自美国,9名来自国内)作了大会报告。特邀专家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癌症大规模组学数据挖掘分析、癌症机理研究、基于计算技术的癌症标志物识别、癌症分型与诊断、临床上癌症的阻断与治疗等。研讨会为来  相似文献   

4.
行业资讯     
重离子束治癌技术有望突破中国利用重离子束治癌技术有望获得重大突破,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利用这项技术治疗癌症的国家。癌症是当前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最新资料表明,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癌症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第二大死因,大中城市癌症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农村中约占百分之十八。随着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质子和重带电粒子--重离子的剂量分布非常适于治疗肿瘤,从二十世纪下半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袁媛等200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癌症预防研究是21世纪癌症研究前沿科学。有效预防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最根本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癌症防治研究重点应该且有可能由目前三级预防逐渐向一、二级预防转移。在我国,癌症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以癌症高发区为突破口,率先对癌症高危人群进行综合防治,以求以点带面,总结经验,是我国癌症防治研究的战略选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该项目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针对我国辽宁庄河胃癌高发区高危人群进行了大规模一、二级防治研究。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  相似文献   

6.
“癌”的英文Cancer来自希腊文Karkinos=crab意为癌瘤向四面发展,横行如多脚的蟹。中文的癌字有三个口,“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害多多,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为加强癌症研究,70年代中,美国制定了癌症研究规划。本文介绍这一规划,并简略说明美国癌症近况和癌症研究系统,供中国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书讲述了如何采用数学和计算模型研究癌症生物学的方法。首先引入数学建模的概念,然后将其应用于癌症生物学的各种研究中。这些研究包括癌症的发生、发展,诸如细胞的癌变、遗传的不稳定性和血管新生等。  相似文献   

8.
磁感应热疗治疗肿瘤研究进展和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靶向磁感应治疗癌症在肿瘤治疗方面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该技术基于磁感应热疗(MIH)应用于癌症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德国、美国及日本在该领域的研究已有显著成果,并进入临床试验。中国在该领域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一些研究所已进入国际前沿。其中,清华大学在磁感应热疗方面得到了许多成果,尤其是将磁感应热疗系统应用于临床试验。本文概述磁感应热疗用于癌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可通过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反映.研究癌细胞或组织中全局的PPI,有利于了解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掘正常与异常细胞或组织之间的癌症发生发展机制.文中利用TCGA数据库中11种癌症5 726个样本的mRNA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结合STRING和HPRD数据库中的PPI基因对,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癌症组织特异PPI基因对在正常样本和癌症不同时期样本的相关系数,筛选得到癌症紊乱及癌症特异的PPI基因对.通过基因差异表达与生存分析,得到可能影响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PPI基因对.结果表明:PPI基因对在癌症样本中的相关性要显著低于正常样本.癌症紊乱PPI基因对有2 812对,其中LRSAM1、ATXN1、SMARCC2与SMARCA2等基因出现在多个癌症中并通过相互作用聚类成网络模块,可能在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癌症特异PPI基因对有31对,其中BMP1与COL1A1在癌症中的相互作用很可能促进癌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转移,对癌症产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在癌症紊乱及特异中筛选了113对具有差异表达的PPI基因对,其中有16对显著差异PPI基因对在7个癌症中具有生存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刘海 《今日科技》2000,(12):18-19
众所周知,癌症已成为当今夺取人们生命的最大杀手之一,至今世界上尚无根治癌症的特效药和其它有效手段。但有没有办法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呢?应当说在很多情况下,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一、癌症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大多数癌症的发生并非由遗传因子决定,环境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更可能诱发癌症。当正常细胞在后天非正常因素长期或短期的作用下,细胞基因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将会超常发育,这就是癌症的初发期。以上提到癌症产生的条件都可以使细胞基因发生变化。关键是使细胞基因发生变化程度的极限。例如高剂量…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多种基因异常,包括易感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对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这些基因异常的认识,是乳腺癌防治的关键。我们对近年来乳腺癌发病过程中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及乳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在PubChem数据库中查找绿茶提取物茶多酚(EGCG)活性靶蛋白,从Gene数据库中查找乳腺癌相关基因,运用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软件,构建二者信号通路和分子网络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共同作用的通路有235条,排在前面的主要是癌症分子机制通路、炎症反应通路、糖皮质激素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共同的分子网络有5个,也主要体现在"转录后修饰与调控,细胞生长、发育,DNA的复制、重组、修复,细胞死亡与生存"等生物学功能上.  相似文献   

13.
肺癌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与细胞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着 密切的关系,并已证实肺癌是一种多基因分子异常病。它的基因治疗是针对肺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新的外源目的基因引入肿瘤细胞或其他体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蛇床子抗乳腺癌的分子机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中药蛇床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靶点,借助Uniprot数据库进行基因转换;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检索乳腺癌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由Cytoscape 3.7.2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于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对蛇床子的关键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 蛇床子的17个有效成分通过调控19个靶点和56条通路对乳腺癌产生作用,4个关键的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E)-2,3-bis(2-keto-7-methoxy-chromen-8-yl)acrolein、豆甾醇、蛇床子素,可通过HSP90AA1JUNPRKACAKDR等关键靶点介导癌症通路、癌症的蛋白聚糖、粘着斑、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该研究初步揭示了蛇床子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为蛇床子的临床应用及其治疗乳腺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基因BP1抗体制备及其在乳腺癌表达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新同源盒基因BP 1在乳腺癌的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19肽,合成并偶联到大分子载体KLH上制成人工免疫原,制备兔抗BP 1多克隆抗体IgG.蛋白印迹方法检测BP 1在乳腺癌细胞系M CF 7、M DA-M B-231细胞均有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P 1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在雌激素受体阴性肿瘤的表达率高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组。BP 1基因的异常表达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是一种新的乳腺癌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肝细胞癌、胃癌和大肠癌中P53基因的第6和第7外显子的分子结构改变。对来自癌组织DNA和正常组织DNA的PCR-SSCP电泳带迁移作对比分析,发现30例肝癌病人中,6例肝癌样品电泳带迁移异常;26例胃癌病人中,4例胃癌样品电泳带迁移异常;29例大肠癌病人中,6例大肠癌样品电泳带迁移异常。依据DNA单链构象与分子电泳迁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三组病人中,P53基因第6、7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20.0%,15.4%和25.0%。同时,也间接提示了P53基因突变可能是肝细胞癌、胃癌和大肠癌中一种较多见的分子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口腔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s,从分子水平研究相关的miRNA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GEO数据库筛选并下载口腔癌及正常组织的基因芯片,运用GEO2R工具分析筛选口腔癌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表达miRNAs. 采用FunRich软件对将所得差异miRNAs进行GO功能注释、KEGG信号通路分析. 通过对GSE124566和GSE113956两个芯片数据进行分析,分别筛选得到109、1 079个差异表达miRNAs,分别包括41、673个上调基因和68、406个下调基因,筛选得到共同差异表达miRNAs有30个,其中上调16个,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有细胞间通讯等,细胞成分主要有细胞核等,分子功能主要有转录因子活性等;下调14个,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有信号转导等,细胞成分主要有细胞质等,分子功能主要有转录因子活性等. 通过对口腔癌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30个差异表达miRNAs是口腔癌发生、发展的重要miRNAs,囊泡介导的转运,核苷酸的代谢等过程. 最后预测出了13 796个靶基因,并通过PPI互作分析筛选出了联系最紧密的10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18.
Sawyers C 《Nature》2004,432(7015):294-297
Disruption of the normal regulation of cell-cycle progression and division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events leading to cancer. Complex networks of regulatory factors, the tumour microenvironment and stress signals, such as those resulting from damaged DNA, dictate whether cancer cells proliferate or die. 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changes that underlie cancer development offer the prospect of specifically targeting malfunctioning molecules and pathways to achieve more effective and rational cancer therapy.  相似文献   

19.
Progress in human tumour immunology and immunotherapy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Rosenberg SA 《Nature》2001,411(6835):380-384
Studie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terleukin-2 to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or kidney cancer have shown that immunological manipulations can mediate the durable regression of metastatic cancer.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cancer antigens has opened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immunotherapies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Clinical studies using immunization with peptides derived from cancer antigens have shown that high levels of lymphocytes with anti-tumour activity can be raised in cancer-bearing patients. Highly avid anti-tumour lymphocytes can be isolated from immunized patients and grown in vitro for use in cell-transfer therapies. Current studies are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that enable the cancer to escape from immune attack.  相似文献   

20.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ngiogene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meliet P  Jain RK 《Nature》2011,473(7347):298-307
Blood vessels deliver oxygen and nutrients to every part of the body, but also nourish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Over the past decad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ngiogenesis (blood vessel growth) has increased at an explosive rate and has led to the approval of anti-angiogenic drugs for cancer and eye diseases. So fa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atients have benefited from blockers of the angiogenic protei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ut limited efficacy and resistance remain outstanding problems. Recent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new molecular targets and principles, which may provide avenues for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benefit from anti-angiogenic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