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度、缺氧、氨氮和硝氮对3种珊瑚白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葆华  王广策  黄勃  曾呈奎 《科学通报》2004,49(17):1743-1748
珊瑚白化是指珊瑚失去共生藻或它们的色素或同时失去共生藻和色素而变白的现象. 关于海水养殖能否引起珊瑚白化, 特别是什么成分对珊瑚影响最大, 以及缺氧对珊瑚的影响, 至今很少有人研 究. 通过形态观察和显微镜计数研究了温度、缺氧、氨氮和硝氮对鹿角、钮扣、茉莉石3种珊瑚白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溶氧的降低, 3种珊瑚释放的共生藻数目均逐渐增多, 白化程度加重. 另外, 只要0.001 mmol/L的氨态氮或硝态氮就能使3种珊瑚共生藻的释放明显增多, 随着其浓度的进一步增大, 除鹿角珊瑚外, 其他2种珊瑚共生藻的释放并没有显著增加. 而且, 不同宿主对珊瑚白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海珊瑚灰度记录中反映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珊瑚生长带的长期趋势变化. 珊瑚生长带资料提供了综合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研究表明, 近两个世纪南海西北部珊瑚年平均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相吻合. 在19世纪末之前, 二者长期变化趋势都很微弱; 之后二者的趋势变化非常显著, 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该珊瑚记录的结束日期).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末, 珊瑚密度表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 因此, 南海北部珊瑚密度的年变化趋势能够揭示出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历史, 这一结果与其他地区器测以及其他代用气候记录的结果一致.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基于珊瑚生长带的代用指标来重构过去两个世纪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资料.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早石炭世异珊瑚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英铴 《科学通报》1994,39(8):738-738
1 地层本文描述的异珊瑚化石系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西北20km的锡林高勒附近.采集于巴参2井钻孔的岩芯标本(化石产地见图1),其层位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该组厚度为173m,下部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的生物碎屑灰岩;中部为灰色砂、泥岩互层;上部为深灰色含生物碎屑灰岩.异珊瑚主要产在上部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内.臭牛  相似文献   

4.
水体浑浊度对不同造礁石珊瑚种类共生虫黄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鼻形鹿角珊瑚(Acropora nasuta)、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灭活大肠杆菌液模拟不同梯度的水体浑浊度,研究了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对水体浑浊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水体浑浊度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效率和密度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且抑制作用随浑浊度的增加而加强;不同种类的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对水体浑浊度的耐受能力不同,块状的丛生盔形珊瑚和澄黄滨珊瑚的耐受能力较强,枝状的多孔鹿角珊瑚、鼻形鹿角珊瑚和鹿角杯形珊瑚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在气候变暖、ENSO加剧等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背景下, 相对高纬度海域的石珊瑚群落被认为是石珊瑚物种延续的最后保留地, 但相对高纬度海域周期性的冬季低温是妨碍其发育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南海北部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海区(22°31′~22°50′N)近40年来持续变暖, 珊瑚群落发育但未成礁. 2008年初经历了近50年来罕见的极端低温事件, 持续32 d, 大亚湾海区2008年2月平均SST低于14℃, 连续多天最低SST为12.3℃左右, 低于传统认为的使珊瑚“致命”的温度(13℃), 日最低气温则低达6.6℃. 该海域的石珊瑚群落生态调查显示: (1) 近25年来大亚湾石珊瑚覆盖度从76.6%下降到15.3%, 退化达80%; (2) 石珊瑚群落优势种由霜鹿角珊瑚变成秘密角蜂巢珊瑚; (3) 2008年低温事件对本区石珊瑚群落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活珊瑚覆盖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总体结果显示, 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海区的珊瑚种类已经总体上适应了极端低温的环境, 具有进一步发育的潜力, 可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成为石珊瑚物种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6.
李淑  余克服  陈天然  施祺  张会领 《科学通报》2011,56(10):756-764
以珊瑚大量损失共生虫黄藻为特征的珊瑚白化, 是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珊瑚礁大面积死 亡和退化的主要因素, 但白化的特征、过程和白化后的恢复等则因海域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依托2007 年6 月的南沙群岛航次, 在美济礁和渚碧礁进行了实地生态调查和采样, 室内分析了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近10 年来南沙海域实测海表温度(SST)和调查期间的NOAA 卫星遥感资料, 探讨了2007 年发生在南沙群岛的珊瑚白化事件. 研究结果显示: (1) 白化的珊瑚主要分布在水深5 m以内, 最大可至20 m, 至少有35 种石珊瑚白化; (2) 珊瑚总白化率(单位面积内白化珊瑚个数占总珊瑚个数的比例) 为15.6%, 发生白化最严重的为枝状杯形珊瑚 (白化率为23%) 和鹿角珊瑚 (白化率为21%), 块状滨珊瑚和蜂巢珊瑚的白化率低, 没有发现菌珊瑚白化, 显示了菌珊瑚对高温有较高的耐受性; (3) 白化了的珊瑚损失了共生虫黄藻72%~90%, 而肉眼观察未白化的珊瑚也损失了31%~53%的虫黄藻, 指示当时南沙群岛的珊瑚正处于白化的初始阶段; (4) 调查期间实测月平均SST 为30.8℃, 为1998 年以来最高, 结合NOAA卫星的热点(Hotspot)和周热度指数(DHW), 认为2007 年6 月南沙群岛异常高SST 是导致美济礁和渚碧礁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还发现, 单纯用卫星遥感预警珊瑚白化事件可能会存在低估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肉芝软珊瑚素酮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其煌 《科学通报》1992,37(21):2014-2014
肉芝软珊瑚素酮(Sarcophinone,1)和肉芝软珊瑚素(Sarcophine,2)是从中国南海第氏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decaryi)中分离得到的天然大环二萜内酯,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其发现对于研究软珊瑚的生态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种研究赤潮的新途径--珊瑚古环境重建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羿  彭子成  陈特固  程继满  贺剑峰  刘桂建 《自然杂志》2004,26(3):141-144,F004
本文提出了用珊瑚古环境重建的方法,提取有关珊瑚生长率、硼同位素、碳同位素、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等信息,建立与赤潮发生年代、范围、强度和机制等的相关联系,从百年、千年尺度研究赤潮变率,结合现代的研究理论和结果,探讨赤潮发生的环境,为预防赤潮发生提供新的科学判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豆荚软珊瑚内酯A的全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其煌 《科学通报》1992,37(19):1801-1801
中国豆荚软珊瑚内酯A(Chilobolide A、l)是一从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分离得到的大环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子内含有一个14员环碳架,α,β-不饱和γ-内酯结构片段和环氧结构片段,有5个手性碳。这类化合物具有Michael受体的性质,大多具  相似文献   

10.
软珊瑚Paralemnalia thyrsoides中的倍半萜及其生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陇梅 《科学通报》1994,39(23):2151-2151
萜类化合物是软珊瑚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我们在对软珊瑚的研究中,曾发现一系列具有生理活性的大环二萜和罕见的双十四元环四萜——扭曲肉芝甲酯和异扭曲肉芝甲酯,提出了这二个四萜在软珊瑚Sarcophyton tortuosum中可能的生源合成途径.最近,Bowden等从同种属的澳大利亚软珊瑚(S.tortuosum)中除发现一个新的结构相似的四萜外,还分离到我们提出的这类四萜的可能的生源前体——十四元环二萜,证实了我们的生源推测.  相似文献   

11.
肉芝软珊瑚素的全合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其煌 《科学通报》1991,36(11):878-878
肉芝软珊瑚素(Sarcophine,1)是一个具有14元碳环结构的天然大环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毒性很大,并有多种生理活性,是珊瑚本身一种有效的化学保护剂。作者首次成功地进行肉芝软珊瑚素的全合成。  相似文献   

12.
刘吉开 《科学通报》1992,37(9):810-810
从软珊瑚Cladiella similis中分得一个新二萜,命名为Cladiellisin(1)。此类二萜较罕见,至今为止,文献中见报道的只有六个化合物。由元素分析、质谱以及~(13)C NMR和  相似文献   

13.
王向东 《科学通报》1992,37(4):353-353
群体珊瑚的骨骼主要是由珊瑚的无性繁殖形成的。从珊瑚原体(Protocorallite)经无性繁殖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群体的过程称为生长型式(Increase pattern)。不同分类群的群体珊瑚有不同的生长型式,同一分类群的不同群体的生长型式也可不同。相反,不同分类群却可有相似的生长型式,对生长型式的研究不仅具有分类学意义,而且具有古环境学意义。新疆阿克苏地区的Kepingophyllum aksuense具有较特殊的生长型式,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海南岛东岸采集了Porites lutea和P.lobata两种滨珊瑚个体,沿其生长轴线以每年25~28个样品的分辨率取样并进行氧同位素分析,目的是研究滨珊瑚骨骼氧同位素组成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3个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与季风气候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滨珊瑚的δ^18O值季节和年际变化在冬季风盛行的季节里主要受表层海温(SST)控制,而在夏季δ^18O值与表层海水盐度(SSS)显示较好的相关性.海水的盐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它们都与夏季风降水的大小相关,指示着夏季风降水对海水和珊瑚氧同位素组成年际变化决定性作用.冬、夏季风从时间上独立地对珊瑚氧同位素的控制,使我们可能通过同一序列的记录来重建冬、夏季风的变化.在年代际尺度的趋势变化上珊瑚万δ^18O值与大区域的盐度变化相一致,并且与当地降水关系不大,可能说明了珊瑚万δ^18O值年代际变化受大区域海洋环流和水文气候影响,是大区域季风降水、蒸发及其与太平洋海水交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MNDO法研究柳珊瑚酸及其甲酯的构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邦华 《科学通报》1990,35(17):1335-1335
新型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柳珊瑚酸具有抑酶作用较强、毒性较低的特点,有可能成为冶疗老年性痴呆及老年性健忘症等疾病的新药。经构效关系研究发现,柳珊瑚酸的羧基、羰基及双键为产生生物活性的主要基团。为了深入研究构象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本文采用量子化学的MNDO(Modified neglect of diatomic overlap)方法对柳珊瑚酸及其甲酯(S,S-E)的构象特点进行了探讨。由于它们的环状骨架为刚性结构,不能自由旋转,涉及构象变化的主要为羧基及酯基,故本文重点研究了羧基及酯基部分的构象。  相似文献   

16.
徐涵秋 《科学通报》1988,33(23):1811-1811
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在马平期至栖霞期的地层中相继报道了一类间壁构造十分特殊的块状群体珊瑚。1982年,吴望始、周康杰建立了Kepingophyllidae科以代表这类珊瑚。嗣后,吴望始等对这类珊瑚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它的大量繁盛和进化是发生在马平晚期,并以Kepinggophyllum组合来代表这一时期的进化柯坪珊瑚类,籍以划分石炭、二叠系的界线。由于进化柯坪珊瑚类在华北、北方槽区以及国外的同期地层中均罕见报道,所以它无论对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或珊瑚古地理区系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进化柯坪珊瑚类在我国愈来愈多地区的发现,有必要对这类珊瑚的时空分布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新榄香烷型倍半萜内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镜娱 《科学通报》1996,41(17):1579-1582
软珊瑚Clavularia属中含有不少结构新颖或者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作者从软珊瑚Clavularia viridis中发现了8个新二萜和一个新甾醇,其中有些具有抗肿瘤活性。在继续对该属软珊瑚的系统研究中,我们研究了Clavularia inflata Schenk,从中分得一个新的榄香烷型倍半萜环内酰胺,命名为Clavulinin(1),此种含有γ-羟基-α,β-丁内酰胺倍半萜的结构很为罕见。  相似文献   

18.
陈邦华 《科学通报》1990,35(2):142-142
新型可逆性胆硷酯酶抑制剂柳珊瑚酸是一结构新颖的三环倍半萜类羧酸,深入研究其结构特点,对萜类化学的发展及构效关系研究均很重要,本文采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全面解释了柳珊瑚酸的~1H及~(13)C谱,并研究了它的立体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华北东部石炭纪巨型珊瑚灰岩带的展布规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巩恩普 《科学通报》1995,40(9):826-826
华北地台东部石炭系本溪组上部海相地层中产有丰富的Arachnastraea,Chaetetes和Multithecopora等珊瑚化石,在一些露头点上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可称为珊瑚灰岩,它们在平面上具有带状分布的趋势,局部地段形成珊瑚礁.该岩带的存在为我们认识华北东部地区石炭纪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南海雷州半岛造礁珊瑚的质谱铀系年代及全新世高海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建新  余克服 《科学通报》2001,46(20):1734-1738
报道了发育在南海雷州半岛灯楼角滨珊瑚Poriteslutea的热电离质谱(TIMS)铀系年龄,结果表明,该珊瑚礁坪共有7个年龄组,分别为(7125±96),(6764±29),(5826±37),(5006±54),(2543±24),(1915±15)和(1513±22)日历年.50%的珊瑚年龄落在7200~6600日历年之间,表明此阶段为珊瑚礁发育的鼎盛期,也是海平面的相对稳定期和气候的最适期.考虑到(1)灯楼角礁顶面高出潮高基准面1.6~2.5m;(2)南海现代滨珊瑚生长于潮高基准面至少1.0m以下;(3)珊瑚礁顶部20~30cm礁体已剥蚀;(4)该地区自中全新世以来地壳沉降幅度可忽略不计,我们推断上述7个珊瑚生长年龄组反映了至少两期高海面(7200~5000和2500~1500日历年),并且高出现代海面至少2.9~3.8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