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史 ,注重揭示各种学术思潮和学派兴衰的内在因果关系 ;治学主张中西文化结合 ,并且对清代学者治学精神与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史,注重揭示各种学术思潮和学派兴衰的内在因果关系;治学主张中西文化结合,并且对清代学者治学精神与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相似文献   

3.
由于清王朝的兴衰以及复杂的社会因素,乌鲁木齐在清代经历了一个大治到大乱,再到大治的过程,城镇经济也经历了一个同样的过程。本文便是结合清代乌鲁木齐地区社会背景,并利用较为详实的史料来描述城镇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出于军事防护和政治统治需要,会泽建制较早,且为历代治所,但在清代,会泽发展成为云南省除昆明之外的区域性次中心城镇,经济功能得以加强,这主要是因为以政府为主导的铜矿业的开发。清代会泽古城的商业经营活动围绕着铜矿业开发展开,除铜矿开采、冶制和运输外,还包括了服务于大量商民生产生活的商品产销,清代会泽古城的商业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和脆弱性,与铜矿业发展同兴衰,但这一时期会泽古城的商业发展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钧瓷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产生,北宋时期其工艺逐步成熟,金元时期钧窑系形成。经历了明代的衰落后,钧瓷在清代由仿制而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并再铸辉煌。钧瓷的兴衰除了其自身特殊的工艺因素外,也受时代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干预及经济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福建与暹罗大米贸易源远流长。清前期,为了缓和东南沿海的粮食危机,福建与暹罗大米贸易关系产生,并且随之兴旺发展。作者通过探讨清前期暹罗大米远销福建的缘起。大米贸易的兴衰阶段和衰落的原因,以及清政府在大米贸易中采取的优惠政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时福建与暹罗粮食贸易的社会经济状况。今天的泰国仍然是我田进口大米主要来源地,泰国大米仍在福建市场流通,研究清代福建与暹罗大米贸易对于福建今天对外粮食贸易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城市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发展轨迹也反衬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多舛与多变,因此,研究分析清代城市的发展轨迹、深入地梳理清代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把握清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晚清历史转型的规律都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清代晋北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在传统农业社会体制下,以农为本政策必然使晋北的农业有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相应的农业发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要有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那么清代晋北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如何,有何特点,它与当地的环境关系如何?文章从这几个方面对清代晋北的水利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书家,杨守敬在清代碑学和帖学的兴衰中,站在历史的高峰上观察时变,客观、全面地对待碑帖,以中和持平的观点,提出“碑帖并重”的思想,主张“合之两美,离之两伤”,从而促使晚清碑帖两大流派的合流。  相似文献   

10.
粤语流行歌曲曾作为引领全球流行乐坛流行趋势的主流声音出现在流行音乐史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它经历了从起源、兴盛到衰退的演变过程。粤语流行歌是我国流行歌曲的缩影,它的兴衰历程折射出流行歌曲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一问题。通过对粤语歌曲的兴衰历程和流行歌曲的生存空间进行探讨,认为流行歌曲要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坚持发扬民族性和时代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市镇的产生、崛起既受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更受自然条件、交通状况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山西市镇的勃兴约在明末清初,其形成及盛衰的原因各异、类型特点也不同。本文仅从山西市镇的兴起和繁盛及其与晋商活动的内在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吉安府是以士绅阶层为主导的地区,由明至清,吉安府上层士绅呈现出由盛到衰的趋势,不过下层士绅的数量却日益增加,士绅阶层的社会构成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士绅的结构变迁与江右王门学派的思想密切相关,不仅导致了士绅价值取向的转变,而且促进了地方秩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新疆地图与清代新疆台站进行对照,认为今天新疆天山南北两路交通主干线与清代的台站路线大致相同,清代台站与今天地名对照的意义,在了解历史,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咸丰之际捐纳的普遍开展,在为清廷提供大量饷需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铨选制度。这不仅体现在大批人员涌入仕途,使得流品日益芜杂,吏治逐渐腐化,更为重要的是,它打乱了既有铨法,使得捐纳人员与正途人员争夺员缺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捐纳人员中办事能员的得以重用,反映了时代变局下选材观念的初步变更。清廷虽采取措施以疏通正途,但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5.
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转型。经费不足一开始就成为各地兴学的一大困扰。文章通过对科举废除后,科场经费在中央与地方,地方省府厅州县之间的分配,探讨兴学陷入经费困境的原因。除了中古的生产不足于应付现代的教育外,清代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科举制度下国家重视人才的选拔而对育才投入不足的传统等等,都使得清末兴学的筹款困境重重。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明代诗坛宗唐诗风的沉闷窒息与易代的巨变沧桑,清初诗坛却蔚然兴起了宋诗热,贯穿并盛行于有清一代。清初宋诗热的发展呈现为三个小的阶段而有着各自的内涵,其成因分别与易代乱世、唐诗审美艺术的审美疲劳及政教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清道光年间,唐鉴编撰《清学案小识》,总结了自清初至道光中期200余年的学术盛衰。是书旨在排斥非理学学派,巩固程朱理学正学地位,因而它自刊行以至于今,饱受世人的争议。《学案》一书固有诸多“不可”,深陷门户,但是它也自有价值所在。它不仅为后人研究清代理学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它确立起清代理学的道统,直接推动了晚清理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农牧交错带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农牧交错地带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定居东北为农牧交错地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金国、蒙古汗国、元朝、明朝、后金至清初汉族农民的不断迁入促进了农牧交错地带的形成;至清末民初,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地带基本形成,并开始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现在,只有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处理好农、林、牧,资源、经济的关系,才能使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民国《马关县志》众多撰稿者的心目中,1908年的河口起义和三年后的辛亥革命地位都不高,极少成为关注和歌颂的对象,特别是河口起义反而被多数撰稿者当做"叛乱"对待。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这场革命虽然推翻了让人不满的清王朝,但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进步,反而使国家和社会在革命后陷入了长期军阀混战、匪盗横行、经济和各种社会事业走向衰败、民不聊生的境地,在此背景下,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对这场革命评价不高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回顾革命十年、二十年后经历者和见证者的感受,对于革命及其作用的理解无疑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20.
晋商望族榆次常氏家族不仅在经商之道、兴学育人等方面成就显赫 ,而且在民居文化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可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注重文化、品味高雅、集清代北方民居建设风格之大成 ,融常氏诗文家风特色于一炉”来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