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工业史上,沈阳始终占据着一个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位置,享有“东方鲁尔”的美誉。自2010年、2011年先后被批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来,沈阳市把两化融合作为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积极探索具有“沈阳特色”和“沈阳气派”的两化深度融合的“沈阳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因此,定量开展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是科学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基础.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为研究案例,通过构建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4、2006、2008和2010年等四年数据,运用均方差等定量方法开展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测度分析,进而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实现沈阳经济区的8市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可视化展示.研究证明:2004~ 2010年沈阳经济区8市新型工业化程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同时具有空间差异性.研究结论对于对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认知,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沈阳作为第一个"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有责任做好低碳发展的示范。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沈阳及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低碳发展、加快全面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辽宁省被列为首批5个低碳省区试点地区之一,而沈阳作为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必将成为辽宁低碳发展的重点城市,低碳发展和转型是沈阳的  相似文献   

4.
近来,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政府对两大城市群作为中部改革的探路者寄予了厚望。这项研究就是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探讨该试验区如何在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地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进行有效的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改革试验的着眼点在于中部思想解放、大胆创新。通过另辟溪径,来示范、引导和促进中部崛起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11,(12):24-25
200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以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思想,充分发挥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外贸码头等6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作用,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的创新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产业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否取得成效,其关键在于坚持产业创新为根本,构建两型产业.试图讨论产业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并针对武汉城市圈的优势产业提出了构建两型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0年4月6日,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辽宁省迎来了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沈阳经济区如何把握这一机遇,积极实施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示范带动战略,促进辽宁省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提升科技实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对辽宁具有重大意义。对一个地区而言,科学技术不仅对地方综合实力及其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立足于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对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其中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有助于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年发展,湖南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域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是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湖南县域产业集群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品牌意识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采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促进湖南县域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沈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大规划为辽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分析了两大区域两大战略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必然性,提出了省级协调、合理分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两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余庆来  任竹 《安徽科技》2014,(11):30-32
“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部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安徽省科技厅在2010年牵头组织实施了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旨在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安徽省已推荐7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其中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农业联盟”)31个。  相似文献   

12.
《太原科技》2011,(9):108-108
日前,经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积极推动和组织,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等24家单位协商,共同发起成立了沈阳真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于日前在沈阳科学宫举行了联盟成立及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为更好地发挥城市整体优势.加快真空产业发展,24家单位发起成立了真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10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启动建设以来.省及合芜蚌三市按照“先行先试,勇于突破: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原则,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着力探索建立推进试验区建设的五大机制.打造安徽创新崛起的先导区。  相似文献   

14.
省外资讯     
<正>安徽成立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日,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蚌埠市正式成立,这是蚌埠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又一成果,标志着蚌埠市产学研合作步入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技术扩散资料,对合肥市高新区实地调查,通过分析技术的空间扩散过程,认为技术势能、空间距离、扩散通道和扩散环境是影响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为下一步优化试验区企业布局的方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惰性是阻碍"创新驱动战略"成功实施的拦路虎。作为与技术创新相伴而生的惰性问题,是产业集群网络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对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惰性研究概述的基础上,结合集群生成演化的不同理论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网络技术创新惰性的形成机理,对产业集群网络中的结构惰性、知识惰性、制度惰性和文化惰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破集群网络技术创新惰性的相关观点,以期为集群网络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标准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标准化的滞后必然影响产业集群的科学发展。文章对湖南产业集群发展在标准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实施标准化战略可以促进集群在技术上层面的协调,优化集群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北及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意义,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来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战略的实施,各地逐渐涌现出许多各种类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的出现对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产业联盟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推动各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指出要大力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建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使之成为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20.
推进传统产业集群的两化深度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嵊州领带产业也搭上了两化融合的班车,向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