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分解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结构分解技术将影响能源强度的指标分解成:能源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通过1987--2005年的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 得出结论:能源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是影响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 1992--2002年,能源消耗系数的变化是导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完全需要系数对1987--1992年的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主要作用,但在2002--2005年, 能源强度增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需求侧全球碳排放强度的度量及分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提出了需求侧的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度量方法,建立了经济体维度和最终需求类型维度变化的贡献率分解模型,以及包含碳排放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增加值系数和最终需求4类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1998-200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代表性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完全碳排放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完全增加值重心在发达国家,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主要贡献仍来自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各国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出口和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并带动了整体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碳排放系数仍是促进需求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他3类因素对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影响效果不一,其中在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国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分解技术,开展北京市能源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将其分解成:能源投入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利用北京市1997-2012年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总体来说,北京市能源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2)能源投入系数和最终需求的变化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3)完全需要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了不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4)最终能源消费系数的影响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农业水足迹分为农作物实际需水、畜牧业用水和农业生活用水三部分,探寻影响这三部分变量的因素,建立各因素之间的动力学方程,并基于vensim软件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分设惯性增长、气候干旱、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畜牧业发展四个情景,调整不同的参数,对北京市农业水足迹进行情景模拟和模型检验。研究表明:(1)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农业用水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而呈现平稳增加的趋势,增加了 1.5× 10~8 m~3;(2)在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变化下,农业用水以2.242× 10~7m~3/a的速率增加;(3)在畜牧业发展迅速,产量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量以7.765 × 10~7 m~3/a的速度增加。因此,农业用水量主要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为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需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来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分配,实现北京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单元分解法在静态已知环境中进行全覆盖路径规划时,若障碍物分布不规则或具有较多的凹形障碍物,则所得的单元数量较多,这导致最终路径易出现较多的冗余和不必要的转向。首先,将栅格地图分解为若干个路径片段,每个路径片段由位于同一行且左右相邻的栅格组成;然后,合并这些路径片段以生成单元;再基于贪心算法和拓扑地图三次求解单元间的遍历顺序,合并减少了单元数量,并对局部路径进行了优化,最终完成遍历路径的规划。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且规划的路径具有更少的冗余和转向次数。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 基于LMDI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LMDI方法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相结合, 建立了中国产业CO2 变动的结构分解模型, 并 通过中国1997、2002、2007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 分析了1997-2007年全周期以及1997-2002 年与2002-2007年两个子阶段中国产业 CO2 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 最 终需求总量变化是驱动中国产业 CO2 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其中出口、投资要比国内最终消费的 影响力更大; 各产业能耗强度的下降是中国产业 CO2 减排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产业视角看, 能源工业与重制造业是中国产业 CO2 排放的'大户'. 长期看,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转变, 能 耗继续上升与 CO2 排放增加的趋势则很难改变. 中短期内, 适度增加进口、抑制出口, 改 变进出口结构, 同时继续降低各产业、尤其是能源工业与重制造业的能耗强度, 是抑制中国产业CO2 排放过快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通过对非农就业人数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我国在1997-2002年阶段以及2002-2007年阶段非农就业人数增加的背后支撑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GDP和消费等最终需求构成项的总量对就业的拉动效果在两个阶段均很明显,但是1997-2002年阶段的GDP的贡献率高于2002-2007年阶段的GDP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文章引入SD方法,以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例,构建了水资源制度的生态经济效应仿真模型.模型分为五大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水资源自然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子系统、水资源制度子系统,包括60多个变量和30多个系统方程.以浙江省2009年为启动年份,模拟了2009到2013的结果,进行了模型验证,然后设置了现状方案及水资源有偿使用三种方案,进行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仿真模拟研究;结果发现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污水排放量、工业万元GDP用水量、工业单方水产出等生态经济效应指标都随着方案的不同有所变化,农村和农业征收水资源费将会推进农村生活用水减少和农业节水,第三产业和工业增加水资源费将会提高水资源经济效应,同时在相同产值情况下会减少污水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的能源消费大国,其能源消耗总量和CO_2排放总量远高于邻国日本.为分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本文利用结构分解技术(SDA)分别量化分析了两国能耗强度、CO_2排放强度、生产投入结构和最终需求的差异对中日两国能耗和CO_2排放差距的贡献.研究发现,中国高能耗强度、高CO_2排放强度和能源密集型的中间消耗结构是导致中国能耗和CO_2排放远大于日本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中国的最终需求结构更倾向于消耗能源密集型产品,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两国的能耗和CO_2排放差异.本文同时量化分析了各个行业对两国能耗和CO_2排放的影响,分部门来看,钢铁、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建筑、电力、热力供应等行业是引起中日两国能耗和排放差异的主要行业,也是未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所应重点关注的行业.  相似文献   

10.
用相对行标尺量模型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测度经济结构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构造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相对行标尺量(Relative Rowscaler)模型,它将经济结构的变动分解为技术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系数的变动,并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1-1995年间经济结构转变情况作出了实证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是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系数的变动,但最终需求结构因素的拉动作用日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最终需求对经济拉动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发现2002年到2007年最终需求对中国GDP的拉动效率有所下降,为分析其下降的原因,文章针对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 该方法将列昂惕夫逆矩阵分解为替代效应和制造效应,并分解出了各个区域对拉动效率下降的贡献. 研究发现内资企业国内品增加值率下降和最终使用结构变化是最终需求对GDP拉动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外资企业产品对进口品的替代则有利于提高最终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GIS技术,探讨了近15年来甘肃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定性分析探讨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空间转移剧烈;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县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导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中间品贸易带来的复杂国际分工特征,本文构建全球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考察了1996-2009年各国最终需求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量和诱发系数,并对整体诱发量变化区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五类影响因素变动进行了分时段分国别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最终需求通过中间品贸易渠道而间接诱发的中国碳排放越来越大,且欧美和东亚国家最终需求有不同特征的诱发效应.期间,可反映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中间品贸易隐含碳的经济技术效应和国外最终需求结构效应是整个诱发量变动的最大推手.分国别看欧盟和美国的贡献最大,分阶段看入世后各效应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严酷、经济基础薄弱,是甘肃基本的省情特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能源的约束越来越严重,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日益紧迫。通过选取甘肃周边的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作参照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和甘肃周边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对比研究,寻找甘肃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省份相比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表3,参16。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结构分析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系统仿真技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配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系统仿真技术,在分析其水量配置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了系统仿真网络结构和仿真计算原则,并在仿真过程中加入辨识模块和控制修正模块,对引汉水和当地水资源进行联合调配研究.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引汉水给沿线各省(市)的分配水量,计算结果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bate about the major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dramatic decline of China’s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1980s and 1990s.However,few detailed analysis has been done to explain the fluctuation in energy intensity during 2002-2005.In this paper,we use the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 to decompose energy intensity into five determining factors:Energy input coefficient,technology coefficient(Leontief inverse coefficient),final demands structure by product, final demands by category and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coefficient.We then further decompose two coefficients,energy input coefficient and technology coefficient,into structure and real coefficient. Empirical study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energy-input-output tables from 1987 to 2005 in 2000 constant price.The results show that between 1987 and 2002,energy input structure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However,the input structure and final demands structure by product explain the increase of the energy intensity between 2002 and 2005.  相似文献   

18.
原生产计划是满足预测产品种类及数量需求的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计划.然而,实际需求常常与预测不符,当获取实际需求数据后,需要对原生产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基于此,以逆优化为方法论,将面向生产计划调整的资源重配置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实践最优生产计划,反向求解让该实践方案成为在调整后的参数下的原生产计划模型最优解的反演问题.该反演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