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戏曲中以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形成李渔戏曲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戏曲《风筝误》中科诨的主要特点是:人物上场时自述式的滑稽语言和动作,属于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科诨,往往采用外交流系统与观众直接对话;每出之中的人物之间的科诨,大多与故事情节结合紧密,构成喜剧性情境,属于内交流系统;李渔以谐音、谚语、熟语等方式构成科诨之“诨”。  相似文献   

2.
"老来得子"是李渔重要的生平经历,亦在其话本小说《十二楼》《连城璧》中反复出现,是其话本小说"自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李渔话本小说中的"老来得子"情节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透射出李渔膝下无子时的焦灼心理,成为李渔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的特殊方式。李渔在其话本小说中通过对亲子与继子、复兴与覆灭等与"老来得子"情节相关问题的书写,展现了"老来得子"情节的多重面相以及其敷衍、生发故事的强大叙事动能。此外,李渔在话本小说中灵活地添加了"老来得子"情节,"老来得子"或是作为一种背景或结果被放置于小说的开头或结局处;或是参与到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中,成为小说主要矛盾冲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抑或是驱使故事发展的起点与动力,显示出丰富的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3.
阮大铖的《石巢传奇四种》有着鲜明的喜剧风格,往往以悲衬喜,在弱化悲剧意味的同时强化了喜剧氛围.误会、巧合的手法频繁使用,使得情节新奇而不落窠臼,同时也易造成情节的单调贫乏.阮大铖还非常注重喜剧的舞台演出效果,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发掘性格的喜剧因素,善于营造热闹、谐趣的喜剧情境.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喜剧继承了元杂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适应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从而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他注意到了许多社会问题,又以喜剧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在插科打诨中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喜剧语言浅显易懂,生动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的喜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围城》是一部用喜剧手法表现的有深刻蕴含的哲学悲剧.其喜剧格调表现为讽刺性的人物群象;近于闹剧的情节;诙谐戏谑的议论类比和幽默调侃的语言.悲剧意蕴则表现在人物生存方式的深刻寓意和对人生终极目的的探讨上,作品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和宇宙意识,其思想意蕴升华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喜剧继承了元杂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适应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从而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他注意到了许多社会问题,又以喜剧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在插科打诨中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喜剧语言浅显易懂,生动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的喜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渔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和喜剧大师,其作品幽默滑稽不仅仅表现在故事情节的设计演绎上,更多表现在其风趣幽默、插科打诨的语言风格上。本文试图从对白、旁白和叙事等几个角度对李渔作品中体现出的幽默滑稽的语言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分析以及对其诸剧人物,情节安排的对比,试图揭示莎士比亚对悲剧效果的特殊处理和对人物描写的特殊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虽属悲剧,但从精神上说它具有喜剧特征。莎翁一改传统模式,塑造了悲喜双重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9.
喜剧是笑的艺术。它通过令人捧腹的情节和个性鲜活的人物,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美的熏陶。喜剧有讽刺喜剧,有幽默喜剧。前者用于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鞭挞丑类;后者用来讴歌、塑造正面人物,颂扬正义。康进之的元杂剧《李逵负荆》就是一出优秀的幽默喜剧。在众多的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元杂剧中,它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在一阵阵欢畅会心的笑声中,领悟了作品的底蕴,喜爱上了刚直、可爱的主人公李逵,收到了其它元杂剧难以比及的喜剧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电懋剧本往往运用巧合与误会、冲突与悬念来安排情节,架起整个剧本的结构框架,而在情节安排中不乏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笑料.同时,通过谐闹、急中生智的人物行为所塑造的喜剧性形象也是剧本的笑点,增强了剧本的喜剧性效果.相比小说的苍凉风格,张爱玲的电懋剧本创作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充满了喜剧性色彩,这其中除了迫于生计、市场导向的因素之外,还源于张爱玲对电影的审美喜爱以及自身的编剧才华.  相似文献   

11.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巧妙的结构设置是其小说情节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为探究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从巧合、误会、悬念、埋伏照应、"结构核"等结构手法入手,分析了李渔曲折离奇故事情节的构建方法,进而使读者更好地探讨和把握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喜剧电影秉承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地喜剧的优秀传统,走出了一条以描写小人物为特点的多元化喜剧之路。细品香港喜剧电影,我们发现了其喜剧化"小人物"的演变、形式上多元化电影风格的喜剧因素、未来喜剧走向上进行北上合拍的总体风格。发展至今,香港喜剧电影不仅情节架构、人物关系模式等方面的类型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已有成型并改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它还将吸收和融汇内地喜剧电影中的养料,不断提高香港本土喜剧的规模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和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存在着诸多差异,反映在戏剧结构理论的探索上,他们的这种差异集中地体现在对于戏剧结构中不同艺术要素的侧重:金圣叹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感情的展现,并主张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组织戏剧的结构;而李渔则更加推重故事情节的新奇,他将情节视为组织戏剧结构的中心要素。  相似文献   

14.
从《无声戏》看李渔悖谬性的叙事策略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了悖谬性的叙事策略,使《无声戏》产生了“新”、“奇”的叙事效果,达到了新人耳目的叙事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李渔通过观念理性化、感情道德化、训谕明示化、叙事娱乐化和情节悖谬化的巧妙融合,显著地增强了人们对故事的信任感;同时,悖谬性叙事策略也有力地降低了故事的可理解性;其它叙事因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的悖谬性叙事策略是他文学创新思想的一次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游戏精神,其喜剧性根源主要是游戏的狂欢与解脱.在其早期喜剧中浪漫的爱情游戏是主题,喜剧人物以游戏者群体形象出现,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现实精神亦时时闪现在他的喜剧中.当现实精神取代游戏精神成为其创作的主旨时,莎士比亚便由喜剧创作转入悲剧创作.  相似文献   

16.
“闹剧化”特征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喜剧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闹剧手法不仅被作为一种语言描写手段,架构和铺设局部性情节、场面的手段,制造、烘托喜剧气氛的辅助手段,而且已被作为刻划人物性格、支撑全局情节结构的主要手段大力使用,并藉此获得极强的喜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17.
《雷雨》作为一部话剧,主要以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剧作中众多典型而有诗意的人物都是通过对话塑造出来的。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同人物的对话又能体现出不同的话语交际原则,作者在创作中运用这些原则设置人物对白,成功的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剧中人物的教养、身份和戏剧冲突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在话语交际中遵守或故意违反某些原则,以达到其话语交际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寓言》章节中,曾使用“滑稽”,“戏谑”,“玩笑”等语词评论《伊索寓言》事实上他已触及了寓言文学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即喜剧性,这一特征并非《伊索寓言》独有,我国先秦寓言体现得更鲜明突出,先秦寓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人物,情节和语言已形成浓厚的喜剧色彩;幽默,滑稽和讽刺构成了先秦寓言最主要的喜剧形态,本文拟从艺术手法角度,对先秦寓言喜剧性产生的诸多因素进行粗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浅析李渔《风筝误》中“风筝”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筝误》是明末清初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代表作品,此剧以"风筝"命名,"风筝"意象贯串全剧始终,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立主脑"的观点。他强调"弃旧图新",借用"风筝"为引子,给"借诗传情"这一陈旧的情节模式注入新意。在戏曲创作具体结构上,李渔对前代文学中"风筝",尤其是元曲中的"风筝"总结的基础之上进行巧妙创新。从总体原则和具体结构两个角度出发,"风筝"在李渔的戏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傲慢与偏见》的喜剧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既是一部用小说形式写成的典型喜剧,又是一种喜剧美的表现形态,其作品的喜剧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人物性格的自相矛盾、喜剧冲突的无害性和喜剧人物思想认识上的“不知”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